曹華軍
翻閱紫砂的歷史,我們清晰地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轉折點在于時大彬和邵大亨兩位紫砂巨匠的創(chuàng)新和傳承,才使得紫砂藝術在技藝和理念的發(fā)展方面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明末清初時期的時大彬被譽為“千載一時”,他對紫砂壺藝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fā)展的根基,并且充分地發(fā)揮了紫砂藝人的主觀能動性,也使得紫砂藝術區(qū)別于其它的陶瓷成型技藝,在陶瓷藝苑獨樹一幟。而邵大亨則是清代道光、咸豐間宜興的制壺名手,他的作品在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他的代表作品大亨德鐘、大亨掇只、大亨仿古等等都是紫砂光素器的圭臬之作,是紫砂藝人們臨摹的典范。正是在大師們的示范引領之下,宜興的紫砂藝人們兢兢業(yè)業(yè)地傳承著紫砂藝術,使其在新時代依然大放異彩,煥發(fā)出頑強的生命力。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無際壺》采用了全手工光素器的制作技藝,把紫砂藝術的最淳樸的自然之美和紋理質感展示得淋漓盡致。此壺壺身扁腹飽滿,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容納感,壺底平整,端莊穩(wěn)重,壺嘴一半貼合壺身,小巧可愛,出水流暢,與之相匹配的壺把圈卷自然,端握舒適。壺口位置有幾圈若隱若現(xiàn)的漣漪形態(tài),逐漸收攏,小小的壺口搭配精致的壺蓋,壓合嚴密,上面點綴的壺鈕圓珠形態(tài),層次感十足,和整體搭配和諧融洽。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無際壺》,作者希望通過全新的演繹,把紫砂良好的肌理和質感用明針的手法精心彰顯,用壺身的圓融大氣,搭配小巧的壺嘴、壺把、壺蓋等元素,通過對比和襯托的手法,把無邊無際的這種抽象感覺量化地表現(xiàn)出來,可謂是匠心獨運,充滿了新意,讓人觀之耳目一新,同時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人文意境和哲學思辨、思維蘊含其中,讓我們能夠在喝茶品茗的同時禪茶論道,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古籍《列子·力命》中記載:“窈然無際,天道自會?!闭f的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具體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紫砂藝術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內(nèi)涵。從紫砂的開采、風化、制作、燒制等等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味,和道家、佛家有著天然的不解之緣。無際,在我們中國文化之中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描述性詞語,更多的時候被賦予了更宏觀的解讀,有一種無邊無涯的感受,不論我們做什么事情,都會感覺到永不滿足,正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貼切的描述。從紫砂技藝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光素器的流暢線條,還是陶刻裝飾的精妙絕倫,都是探索永無止境,就和這把壺所要表現(xiàn)的形態(tài)一樣,用大小對比的方法讓我們切身地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內(nèi)涵。在我設計和創(chuàng)作此壺的過程之中,就是希望原原本本地把紫砂良好的質感和純粹的肌理和自然韻味凸顯出來,拋開其他的裝飾和元素。我的這件紫砂作品《無際壺》就是通過最簡單質樸的手法,來展示最寬廣的概念,從壺身的寬廣設計,到壺嘴、壺把的相得益彰,再到壺口、壺蓋的漣漪層層遞進的效果,如同輻射一般的表現(xiàn)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獨運,上手把玩此壺,更能體會到泥料的砂質和油潤,特別是經(jīng)過長期的茶水澆淋和把玩摩挲之后,有了歲月的沉淀和養(yǎng)壺的成就感,呈現(xiàn)出溫潤如玉的光澤和質感,更加地令人愛不釋手,反復品味其中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內(nèi)涵。
結語:紫砂藝術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之中,已經(jīng)不僅僅是紫砂藝人養(yǎng)家糊口、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融入了他們的血液和基因之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于飲茶文化的越來越重視,紫砂壺因為良好的透氣性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了茶友們的不二之選,市場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再加上年輕的紫砂藝人在學習完系統(tǒng)的藝術理論知識之后,又投身于紫砂事業(yè)之中,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紫砂作品和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