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德仁,顧建新*,石素逸,許敏銳,宗 菁,楊佳成,靳光付
1常州市武進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常州 213164;2南京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6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2014 年全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xiàn)狀報告》[1]中指出,2012年全球共死亡5 600 萬人,有3 800萬死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中1 600萬的慢性病死亡發(fā)生于30~69歲人群,為過早死亡。過早死亡是評估慢性病對人群健康影響和地區(qū)慢性病防治水平的重要因素,有82%的過早死亡發(fā)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012 年第65 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首次提出4 類慢性病(含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脑缢栏怕士刂颇繕耍?010—2025 年期間下降25%[2]。2015年9月聯(lián)合國制定了新的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2030 年4 類慢性病早死概率在2015 年的基礎上降低1/3[3]。我國在2016 年10 月印發(fā)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指出,2030年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概率比2015 年降低30%[4]。本文通過分析2009—2019年常州市武進區(qū)30~69歲戶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的變化趨勢,為行政部門制定慢性病防控相關政策、為本地區(qū)實現(xiàn)“健康中國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目標提供建議和依據(jù)。
死亡資料來源于2009—2019年期間,在中國疾控中心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tǒng)中“戶籍地址”登記為常州市武進區(qū)的死亡人口信息。武進區(qū)在2007年、2013年相繼成為省級、國家級死因監(jiān)測點,從2007年開始使用DeathReg 數(shù)據(jù)庫管理死亡報告卡,到2009年使用中國疾控中心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tǒng),登記的信息數(shù)據(jù)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每年均與公安局戶籍部門、民政局殯葬部門、人社局社保部門、婦幼保健部門進行居民死亡人口資料核對,規(guī)范開展居民死因漏報調查,對漏報病例進行補報,數(shù)據(jù)更趨于完整、準確。分性別、分年齡組戶籍人口資料來源于常州市武進區(qū)公安局每年提供的實時人口數(shù)。
WHO將30~69歲發(fā)生的死亡定義為“早死”,主要慢性病包括惡性腫瘤(C00~C97)、糖尿病(E10~E14)、心腦血管疾病(I00~I99)和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J30~J98)。此4類主要慢病的早死概率,是WHO推薦作為評價地區(qū)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1]。
用SPSS 16.0 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算粗死亡率、標化死亡率、構成比等。死亡概率指一批人活到確切年齡x歲后,在活滿x+n歲之前可能死亡的概率。早死率是指死亡年齡介于30~69 歲的概率[5],計算式為,5qx 為某年齡組死亡概率,5Mx為某年齡組死亡率,5qx=(5Mx×5)/(1+5Mx×2.5),5Mx=某年齡組死亡人數(shù)/某年齡組人口數(shù),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2000 年全國人口構成比進行標化。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7.0.0軟件,對各年份粗死亡率、標化死亡率、早死概率等計算年度變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用來判斷各項指標的年度變化趨勢[6]。
采用死亡率差別分解法分析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分別對死亡率的影響,其中人口因素貢獻值=∑[(終末年年齡段人口構成比-起始年年齡段人口構成比)×(終末年年齡別死亡率+起始年年齡別死亡率)/2];非人口因素貢獻值=∑[(終末年年齡別死亡率-起始年年齡別死亡率)×(終末年年齡段人口構成比+起始年年齡段人口構成比)/2];死亡率差別值=終末年總死亡率-起始年總死亡率;人口因素貢獻率=人口因素貢獻值/死亡率差別值;非人口因素貢獻率=非人口因素貢獻值/死亡率差別值;人口構成比采用每5歲一個年齡段的人口數(shù)占30~69歲人群總人口數(shù)的比例,計算方法參照文獻[7]。
2009—2019年,常州市武進區(qū)30~69歲居民4類主要慢性病合計死亡17 128 人,占30~69 歲人群總死亡的77.5%,平均粗死亡率為258.90/10 萬。30~69 歲男性因主要慢性病死亡11 477人,占該年齡段男性全死因的78.2%,平均死亡率為354.07/10 萬。30~69歲女性死亡5 651人,占該年齡段女性總死亡的76.1%,平均死亡率為167.50/10 萬。11 年間,該人群的粗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其中女性下降更明顯,標化死亡率同樣呈下降趨勢(表1)。
2009—2019年,常州市武進區(qū)30~69 歲居民中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標化死亡率分別以APC-3.62%(P<0.001)、-3.80%(P<0.001)、-6.61%(P=0.004)的速度下降。而糖尿病的標化死亡率則逐年上升(APC 4.19%,P=0.022),但僅在男性中比較顯著(表2)。
2009 年,常州市武進區(qū)30~69 歲居民4 類主要慢性病合計的早死概率為12.32%,2019 年下降到8.91%,每年以APC-3.14%(t=-10.82,P<0.001)的速度共下降了27.68%。其中男性早死概率以APC -2.59%(t=-9.15,P<0.001)的速度從15.83%下降到12.00%,女性早死概率以APC-4.15%(t=-9.67,P<0.001)的速度從8.63%下降到5.69%。分病種分析,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均有明顯下降趨勢。而糖尿病的早死概率則略有上升趨勢,并且在男性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表1 2009—2019年30~69歲戶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及年度變化Table 1 The mortality rate and annual changes of main NCDs among residents between 30 and 69 years old from 2009 to 2019
表2 2009—2019年30~69歲戶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標化死亡率及年度變化分析Table 2 Standardized mortality and annual changes of various NCDs among residents aged 30 to 69 from 2009 to 2019
與2009年相比,2019年武進區(qū)30~69歲居民4類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差別值為-52.07/10萬,其中人口因素貢獻值為34.34/10 萬(貢獻率為-65.94%),非人口因素貢獻值為-86.41/10 萬(貢獻率為165.94%)。分病種分析,人口因素與非人口因素對30~69歲居民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粗死亡率變化分別產生的影響與4類病種合計的情況基本相同,均為非人口因素導致粗死亡率降低、人口因素促進粗死亡率增加,但非人口因素作用更明顯,且男性與女性情況基本相似。在該年齡段糖尿病粗死亡率的變化中,男性的人口因素(貢獻率37.05%)和非人口因素(貢獻率62.95%)均促進了粗死亡率的上升,而女性中,兩種因素的作用是反向的,非人口因素對粗死亡率的降低作用(貢獻率265.24%)超過了人口因素的增加作用(貢獻率-165.24%)(表4)。
表3 2009—2019年30~69歲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變化趨勢Table 3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premature mortality of residents aged 30 to 69 years old with major NCDs from 2009 to 2019
常州市武進區(qū)30~69歲戶籍居民主要慢性病的粗死亡率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與楊華鳳[8]報道的江蘇南京2011—2016年期間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與2010—2015年江蘇淮安[9]、2007—2016年湖北宜昌城區(qū)以及2009—2016 年云南玉溪等地的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呈上升趨勢略有不同[10-11]。分病種來看,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這3類疾病的標化死亡率均呈現(xiàn)明顯的下降趨勢,糖尿病的標化死亡率則呈逐年上升趨勢,與上海市浦東新區(qū)1995—2018 年居民糖尿病死亡特征[12]比較接近,這說明長三角地區(qū)居民的死亡特征相對一致。
武進區(qū)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從2009 年的12.32%下降到2019 年8.91%,該趨勢與朱曉云[13]報道的上海市金山區(qū)的情況(2002—2017年從13.88%下降至8.53%)非常接近。11年間,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總體下降了27.7%,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死概率甚至下降了45.6%和33.2%。若按照2012 年第65 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上提出4 類慢性病早死概率的控制目標:2010—2025年期間下降25%[2],即“25×25”目標,常州市武進區(qū)有可能與北京、上海等地一樣提前完成這一目標[14]。
表4 2009—2019年30~69歲居民4類主要慢性病死亡率變化的人口/非人口因素差別分解分析Table 4 Disaggregated analysis of demographic/non?demographic factors of mortality of four NCDs in residents aged 30 to 69 from 2009 to 2019
4 類主要慢性病過早死亡中,惡性腫瘤占比最高,其次是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與糖尿病比較接近,這也與江蘇鹽城、北京朝陽區(qū)兩地的研究結果一致[15-1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是4類慢性病中唯一導致早死率上升的病種,這可能與本地區(qū)其他相關研究[17]發(fā)現(xiàn)的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有關,值得關注。2014年,WHO 的慢性病狀況報告中,將控制糖尿病和肥胖列入同一策略當中,認為識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研究有效的干預手段是預防的關鍵,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仍是難點[1]。而且,糖尿病也是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高尿酸血癥等的危險因素,是慢性病防控的重點和難點[18]。
死亡率差別分解分析顯示,由于30~69 歲居民中青壯年居多,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這3 類病種死亡率的影響因素中,年齡老化對該人群死亡率的影響相對較小,即使人口老齡化促進了死亡率的上升,而非人口因素則導致死亡率的降低,并且作用更明顯。而對于該年齡段糖尿病死亡率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人口因素與非人口因素分別產生的作用與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陳亦晨[12]報道的情況基本一致,提示糖尿病死亡率的變化在男性和女性中存在差異,該差異是非人口因素促進男性糖尿病死亡率的上升,在女性中卻導致糖尿病死亡率下降,這可能與該年齡段的女性在飲食結構、生活方式方面更優(yōu)于男性有關。
有研究以“25×25”目標為依據(jù)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只有同時控制好吸煙、有害飲酒、高鹽攝入、高血壓、高血糖和肥胖這6類危險因素,才能確保慢性病的早死概率逐步下降[19-20]。武進區(qū)在實施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建設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qū)等工作中也是以這些危險因素為主要控制目標,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早死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個別病種如糖尿病(尤其是男性糖尿?。┑脑缢缆食噬仙厔?。
綜上所述,在武進區(qū)的30~69歲居民中,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主要死因??傮w上,粗死亡率、早死率呈下降趨勢,其中男性的死亡率、4 類主要慢性病的早死率均高于女性,今后應將男性作為重點人群、糖尿病作為重點病種開展綜合防控。本研究結果為武進區(qū)慢性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和實現(xiàn)“健康中國2030 年”目標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僅發(fā)現(xiàn)了重點人群和重點病種,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現(xiàn)重點的危險因素、探索效果較優(yōu)的干預措施,才能更有效地預防慢性病發(fā)生發(fā)展、降低慢性病導致的早死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