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 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探究,將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喚醒、調動。運用信息技術導流、暢流、延流,能激發(fā)學生做思興趣,精細學生做思過程,豐富學生做思體悟。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具身認知,從而讓學生在“做中思”,在“做中玩”,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做思行一體”“學創(chuàng)玩共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教學,能不斷提升學生學習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信息技術;具身性認知;學習力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課程。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旨歸。作為一門課程,數學既注重引導學生實驗、歸納,更注重引導學生演繹、推理。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探究,將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喚醒、調動,從而讓學生在“做中思”,在“做中玩”,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做思行一體”“學創(chuàng)玩共生”。做思共生,是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數學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
一、運用信息技術導流,激發(fā)學生做思興趣
信息技術能夠產生圖文并茂、聲色光影的獨特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導流,激活學生做思興趣。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一切活動都應當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借助信息技術,數學的概念、規(guī)律、計算、原理等都會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能讓學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學習狀態(tài)。形成學生富有張力的學習心理。這種心理能有效地驅動學生的數學思考、探究。
比如教學“秒的認識”(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筆者首先創(chuàng)設了時間王國的情境,在音樂的渲染下,時間王國中的秒針官、分針官、時針官等紛紛出場,從而讓學生認識時針、分針和秒針,并且認識三根針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體驗“秒”,助推學生建立“內時間感”,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發(fā)射火箭、紅綠燈切換等場景。在火箭發(fā)射倒計時、紅綠燈之間的切換中,學生不僅能直觀地跟著倒計時,而且展開有聲或者無聲地數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感受、體驗到時間單位“秒”。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體驗到“秒”,筆者還設計了計時的多媒體課件,對學生“30秒跳繩”“30秒踢毽子”等進行有聲化地“個數計時”,從視覺感官上、動覺上深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在這里,學生不僅僅用大腦進行思考,更用自己的耳朵、眼睛、身體肌肉、心靈等進行深度感受與體驗。信息技術融聲音、畫面、動作等于一體,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學生在“聽數字”“數數字”中建立了時間觀念。
運用信息技術導流,要豐富學生的感官信息,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握學習重難點。借助信息技術,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經驗無縫對接。在動態(tài)化、可視化、情趣化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氛圍活躍。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更能感受、體認到數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信息技術增進了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點燃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激情。
二、運用信息技術暢流,精細學生做思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直觀、動態(tài)的演示功能,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數學問題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的有力工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暢流,引導學生做、思,從而精細化學生做、思的過程。比如在數學教學中,筆者就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模擬演示、互動交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反饋、評價,運用同屏技術進行展示,等等。信息技術,讓學生的做思共生過程逐步走向精細化、精致化。
比如在“圓的周長”(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PPT向學生展示了自行車車輪滾動、線錘旋轉等動畫,從而催生學生運用“滾圓法”和“繞圓法”來探究圓的周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多媒體動畫演示就是一種模擬性、模型性的數學實驗。在測量過程中,筆者運用交互式白板的同屏傳輸功能,引導學生對各自的數學操作進行深度交流、研討,對學生出現的誤差成因進行猜想,并思考其成因,找出相應的縮小誤差的策略。為了統(tǒng)計學生滾圓、繞圓的直徑、周長數據,形成大數據,筆者運用了Excel軟件,將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匯總、計算。學生直觀地發(fā)現,隨著直徑的擴大,圓的周長也擴大了;隨著直徑的縮小,圓的周長也縮小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多媒體展示就是一種對比性的數學實驗。在求商、匯總周長之和與直徑之和、運用大數據來求平均值的過程中,學生又發(fā)現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總是非常接近3,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總是在某一個數的附近,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總是趨向于某一個數,等等。由此,讓學生感受到了極限的數學思想方法。信息技術的介入,讓學生測量并計算圓的周長、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有了樂趣,并積極投入現實的、富有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通過深度思考、探究,學生認識到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是一個無限小數,而且是一個不循環(huán)的無限小數(無理數)。
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給學生以良性的啟發(fā), 促進學生數學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在數學教學中,有些內容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學媒介、媒體難以完成的,必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將難以言說、難以想象、難以思考的學習重難點直觀、生動地呈現出來。只有通過直觀、生動的展示,數學知識的本質才能顯現出來,才能讓學生深刻地領悟,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從感性走向知性、從知性走向理性。
三、運用信息技術延流,豐富學生做思體悟
做思共生的數學教學,關鍵是通過做思共生的數學活動,促成學生做思體悟。當學生經歷了數學思考、探究、驗證等活動之后,對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分析、反思是最為重要的。運用信息技術延流,能豐富學生的做思體悟。做思共生的數學教學以學生具象認知為原型,以學生動作思維、操作思維為支撐,以學生實踐表象為紐帶。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形成有效的數學化活動。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延流,可以讓學生先做后思,也可以讓學生先思后做,還可以讓學生邊做邊思。“思”是學生“做”的目的,“做”是學生“思”的依據、條件和保障。在數學教學中,“做”與“思”相互支撐、相互融通,它們同生共長。比如教學“統(tǒng)計”“百分數的認識”等數學知識時,筆者就引導學生課后繼續(xù)展開深度探究,從而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引向深入、深度。以“折線統(tǒng)計圖”(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為例,學生在課堂學習了“描點”“連線”,學會了從“點”“線”以及“線與線之間的關系”視角對折線統(tǒng)計圖進行深度分析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收集自己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年體檢的數據,制作身高、體重等的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觀察、記錄蒜的根、葉的生長,制作蒜的生長折線統(tǒng)計圖;調查統(tǒng)計商場家電銷售情況,制作商場家電銷售情況統(tǒng)計圖,等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調查人員進行微信聊天、QQ通話,掌握第一手材料,統(tǒng)計第一手數據,從而讓折線統(tǒng)計圖的繪制不斷走向精確?,F代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載體、重要媒介。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信息豐富、傳播更新及時、讀取方便等優(yōu)勢,給學生的數學學習注入了活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改進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體。借助信息技術,能激活學生做與思的欲動、萌發(fā)學生做與思的興趣、促成學生做與思的成功。信息技術能讓不可視的數學知識可視化,能讓微觀的數學知識顯性化,能讓數學實驗數據精細化,從而豐富學生做思體悟。
“做思共生”不僅是一種操作方法、學習模式,更是一種教學理念。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數學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借助信息技術,學生深度思考、探究,深度實踐,形成一種生動的、精彩的、有活力的具身認知。作為教師,要設計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學習的時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學習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積極、主動、富有個性化地發(fā)展。
392250058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