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美歡,吳明倩,郭 萍
(1.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皮膚病防治所,云南 文山 663900;2.文山州衛(wèi)生學(xué)校,云南 文山 663900)
患者男,51歲,農(nóng)民。因軀干、四肢皮膚色素沉著、色素減退20余年,于2020年10月4日來本院就診入院?;颊?0余年前不明原因及誘因先于雙下肢皮膚出現(xiàn)散在米粒大色素減退斑,無明顯自覺癥狀,未重視,后逐漸擴大至軀干、雙上肢并出現(xiàn)色素沉著斑,腹部、雙下肢密集性針尖大苔蘚樣丘疹,雙下肢部分皮膚出現(xiàn)毛細血管擴張,少許出現(xiàn)萎縮改變。曾到當(dāng)?shù)蒯t(yī)院就診,具體診斷不詳,予外搽藥膏治療(具體藥名不詳)無好轉(zhuǎn),日漸加重。病程中,精神、飲食、睡眠可。既往身體健康,身高正常。父母非近親結(jié)婚,家族中無類似皮膚病患者,無光過敏史。查體:生命體征正常。心肺腹無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軀干、四肢皮膚散在針頭至甲蓋大的片狀色素減退斑及彌漫性色素沉著斑(見圖1、圖2、圖3)。腹部、雙下肢皮膚見大量密集分布的針尖至米粒大丘疹,有苔蘚樣改變(見圖2、圖3、圖4)。雙下肢皮損見毛細血管擴張,部分皮損有輕度萎縮改變(見圖4)。
圖1 胸部色素沉著斑,夾雜針頭至甲蓋大的片狀色素減退斑
圖2 腹部色素沉著斑,夾雜色素減退斑,其上密集分布的針尖至米粒大丘疹
圖3 雙下肢大腿伸側(cè)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其上針尖至米粒大丘疹
圖4 雙下肢大腿中側(cè)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丘疹,苔癬樣變,有輕微萎縮,毛細血管擴張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生化、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沉、凝血功能、電解質(zhì)未見異常。傳染病四項示:HIV(-)、HbsAg(-)、Anti-TP(-)、Anti-HCV(-)??购丝贵w譜:dsDNA抗體+,抗Jo-1抗體±,ANA36.9AU/ml。心電圖:竇性心率不齊。腹部、泌尿系B超未見異常。皮損組織病理:小腿色素減退部位示角化過度,棘層增厚,基底層黑素顆粒減少。真皮乳頭及淺層可見均一、嗜酸性染的團塊物質(zhì)。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輕度單一核細胞浸潤(見圖5)。結(jié)晶紫染色:陽性(見圖6)。
診斷:皮膚異色病樣淀粉樣變病。
皮膚異色病樣淀粉樣變病臨床上有皮膚異色病樣改變,故較為特殊。1936年Marchionini等首先以苔蘚樣皮膚異色病樣淀粉樣變病報道1例,1959年Rockl將其正式命名為皮膚異色病樣淀粉樣變病[1]。Pardo Arranz等[2]認(rèn)為該病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具有家族史的患者發(fā)病年齡常較散發(fā)病例早,臨床上男性較女性多見,且男性患者癥狀常較女性重。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遺傳因素、日曬、機體免疫紊亂、環(huán)境因素、摩擦因素等均與本病有關(guān)[3]。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色素沉著、色素減退斑伴表皮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可伴或不伴瘙癢;真皮乳頭處有淀粉樣物質(zhì)沉積[4]。該病可分為兩型,一型為出生后至青春期發(fā)病,發(fā)病年齡較早,病程緩慢,好發(fā)于四肢可有苔癬樣丘疹,可有身材矮小、光敏、水皰及掌趾角化。另一型為成年發(fā)病,除典型皮損外,沒有身材矮小及光敏[1]。本例患者上述臨床表現(xiàn)中的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苔癬樣丘疹、表皮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均有表現(xiàn),該患者無自覺癥狀,無身材矮小、光敏,30歲左右發(fā)病,符合成年發(fā)病型。本院檢查抗dsDNA抗體+,抗Jo-1抗體±,ANA36.9AU/ml[參考值陰性< 32.0,可疑(32.0~48.0),陽性>48.0],不排除有其他疾病,已交代患者隨訪觀察。依據(jù)典型臨床特征,組織病理表現(xiàn)和特殊染色顯示淀粉樣蛋白即可確診。應(yīng)與色素失禁癥、持久性色素失禁癥和網(wǎng)狀色素失禁癥、肥厚性扁平苔癬、類脂質(zhì)蛋白沉積癥等病鑒別,有困難時可作皮損活檢或特殊染色。本病無滿意的治療方法,可口服維A酸類藥物治療[1]。李丹等[5]曾報道口服羥氯喹、維生素E、維生素C聯(lián)合外用激素軟膏外搽有效。本例患者擬予口服阿維A膠囊治療,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搽及封包,治療時間短,療效不明顯。囑患者注意防曬,加強全身保濕,目前正在隨訪中。
圖5 腹部部位:角化過度,棘層增厚,基底層黑素顆粒減少(HE×40)
圖6 素色減退斑部位:結(jié)晶紫染色呈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