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
快過年啦,編輯部的同志們在進行新年節(jié)目排練,大牙狼坐在架子鼓前得意地說:“嗨!我就是古往今來最靚的搖滾少年!沒有我玩不轉的樂器!”
小白笑道:“吹牛!有的樂器你都不認識!”大牙狼:“不可能!如果我不認識,我就把它當場吃掉!”小桶拿出一張樂器的照片:“來吧,考驗你牙口的時候到了!”大牙狼湊過來,呆立良久后:“這是新款杠鈴嗎?”小白:“這是曾侯乙編鐘!2400年前的樂器!”
國寶小檔案:
曾侯乙編鐘的“身份證”
國寶一百問:
國樂那么多,憑啥曾侯乙編鐘出風頭?
中華大地上有樂器這種妙物,距今已經九千年了。琳瑯滿目的樂器隨著考古挖掘重見天日,但無論在考古界還是國樂界,風頭最勁的要屬曾侯乙編鐘,說它是“本土第一樂器”一點兒都不夸張,且聽我慢慢道來。
不同尋常的“身世”
故事要從編鐘的主人說起,就是大名鼎鼎的曾侯乙。誰是曾侯乙呢?能用這么貴重的編鐘陪葬,說明他注定是個牛人,這點從他奢華的墓穴也可見一斑。
確實,曾侯乙是生活在公元前475年曾國的諸侯王,戰(zhàn)國早期的“軍事大鱷”,還是一位很有音樂素養(yǎng)的雅人。他的祖先赫赫有名,據考古學家考證,很有可能是周文王的股肱之臣南宮適。
曾侯乙早年救過楚國國君的命,所以楚國發(fā)達以后,把一些小國家都團滅了,只剩曾國,還和其長期保持友好睦鄰關系。不僅如此,當曾侯乙去世時,隨葬品無數(shù),其中就包括這架史上最大、最氣派的編鐘??僧敃r的楚國國君惠王為表示心意,還專門送了一只大個兒的镈鐘(雕刻有花紋圖案的鐘,編鐘團隊里的顏值擔當)來,懸掛在曾侯乙編鐘的正中間。
不輕易“出山”的名器
曾侯乙編鐘一出土便以巧奪天工、完美無缺的形制名動天下,更令人稱奇的是,2400年的歷史風霜并沒有消磨其音樂性,它居然還能演奏。當敲擊編鐘不同的部位,能發(fā)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樂聲,這叫“一鐘雙音”。經專家測定,這套編鐘音域寬廣,只比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多達12個半音,能演奏現(xiàn)在流行的C大調,一點不輸鍵盤樂器!
曾侯乙編鐘真是只應天上有的“名器”,人間哪得幾回聞?所以出土至今,它只亮過幾次歌喉,第一次是1978年出土后修理廠內試敲,來自千年前的渾厚清雅的絕響當時就驚艷了參與測音的音樂家們。第二次是1984年,它作為文化使者,奉命進京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春江花月夜》《歡樂頌》等中外古典名曲。
1997年,它在音樂家譚盾的指揮下,和大型交響樂隊一起演奏《天·地·人》,以雄渾深沉的樂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香港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國寶小秘密:
曾侯乙編鐘是用金子打造的嗎?
2008年北京奧運會,曾侯乙編鐘的天籟之音再次聲動全球,因為頒獎音樂就是用編鐘與玉罄合奏的。人們將其稱之為金聲玉振。
為什么叫金聲?曾侯乙編鐘是用青銅打造的,因為青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非常罕有,開采、冶煉難度都不小,是制作兵器和禮器、錢幣等的主要原材料,因此被稱作金。順便跟大家科普一下,其實青銅器是銅、錫的合金,初始顏色是金黃的,質感無比接近黃金,古人稱之為吉金。曾侯乙的隨葬品編鐘當然要用青銅打造,要不然怎么顯示其尊貴的地位呢!
禮器是什么東東?
曾侯乙編鐘是禮樂之器,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西周講究以禮樂治天下,說白了就是在不同的禮儀場合演奏不同的音樂,以達到教化社會的目的。編鐘這種樂器從來只在重要場合露臉,比如國家要發(fā)動戰(zhàn)爭、舉行朝覲、祭祀等活動,是王公貴族社會等級和權力的象征。
所以說,曾侯乙編鐘作為古代大型打擊樂器中的“組合樂器”,彰顯出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