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作為重要的一部分,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還能夠涵養(yǎng)學生的心靈。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兒童詩教學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兒童詩? 教學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兒童詩在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由此可見其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兒童詩屬于一種特殊的文體,其語言簡短明快、意境優(yōu)美有趣,是培養(yǎng)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觀的重要載體。
一、兒童詩的內(nèi)涵和特征
兒童詩是指以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適合兒童聽賞、吟誦、閱讀的詩歌,既包括成人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詩,也包括兒童為抒懷而創(chuàng)作的詩。兒童詩的特征有如下幾點。第一,情感飽滿。兒童詩由于讀者對象的特殊性,其必須要情感飽滿,并立足兒童的角度,生動逼真地傳達出兒童美好的情感,才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第二,想象豐富。兒童詩必須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抒發(fā)童真童趣,才能夠激發(fā)兒童,展開其想象的翅膀,進一步感悟詩歌的寓意,獲得美的享受。第三,構思新巧。兒童詩只有構思新巧,才能夠在情感層面上表達出兒童的情趣,體現(xiàn)獨特的效果。第四,語言充滿童趣。兒童詩必須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和鮮明的節(jié)奏感,陶冶兒童的情操。第五,意境優(yōu)美。兒童詩不僅要創(chuàng)造形象,體現(xiàn)感情,還需要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為兒童營造一個童話般的境界。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教學的原則
(一)情感性原則
兒童詩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語言比較簡單,也容易被兒童理解。兒童在詩歌的學習中,能夠豐富自身文化底蘊,獲得美的體會。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握情感性原則,引導學生從文字表面走進詩歌深處所表達的情感中,通過師生之間的高效互動,進而和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一步理解兒童詩的內(nèi)容。
(二)模糊性原則
由于兒童詩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和象征性,因此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兒童詩,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美。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還需要針對關鍵字詞進行分析,但是不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
(三)階段性原則
教師在講授兒童詩時,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基于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不能急于求成,慢慢地,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并逐步走向更深層次的學習。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習興趣
兒童詩的教學如果單純憑借教師的講述和學生朗讀,那么很多學生對兒童詩的理解只會停留在文字層面上。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利用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兒童詩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教師應當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將詩歌中的語言運用視頻和圖畫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意境,使其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也獲得相應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小青蛙》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青蛙的圖片,請學生觀察青蛙的外形,并得出“小小青蛙大眼睛”的結論。然后還可以播放青蛙吃害蟲的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青蛙“保護禾苗吃害蟲”。由此自然地將“請你愛護小青蛙”,這一詩句呈現(xiàn)出來,學生也更容易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含義。
(二)整合教學資源,擴展詩歌內(nèi)容
教師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識,而要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積極整合多方面的教學資源,不斷開闊學生視野,擴展詩歌內(nèi)容,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詞匯,獲得情感上的熏陶。同時,教師應讓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詩歌,體會不同心境帶來的不同感受,這樣才能夠提升課堂質(zhì)量。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該兒童詩的內(nèi)容實際上離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遠,對兒童來說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只是依托于教材中的內(nèi)容展開教學,那么就會使得趣味性較差,學生在學習時也會受到很多限制。因此,教師在課前應當整合教學資源,從課外讀物或網(wǎng)絡中尋找趣味性較強的兒童詩對該文進行補充,還可以為學生介紹雷鋒叔叔的感人事跡,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nèi)容,持續(xù)提升其審美情趣。
(三)注重情感朗讀,加深理解程度
兒童詩語言簡潔、富有童趣,節(jié)奏輕快、朗朗上口,因此深受學生的歡迎。教師在教學兒童詩的過程中,朗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朗讀不僅能夠更加直接地體會到詩歌的情感和意境,還能夠進一步發(fā)散思維,獲得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豐富學生的朗讀形式,要求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朗讀、男女分組讀等形式,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時,詩中有很多的擬聲詞,如“唰唰”。教師首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文大意,然后讓學生進行朗讀,在腦海中建立認知。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學生的朗讀方法,注意正確的字詞讀音,注意朗讀的速度和音調(diào),哪些地方需要停頓,哪些地方需要有情感的變化等。如此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意圖。
(四)實施仿寫,升華詩歌感悟
對小學生來說,兒童詩的學習不僅僅需要聽、讀、理解,還需要對其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學生通過模仿兒童詩中的寫作手法和結構形式,能夠不斷提升其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個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的時候,常常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得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對于自己的仿寫成果也缺少客觀的判斷,長此以往,學生對于兒童詩仿寫就會感到畏懼。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多樣性的教學策略,從多個角度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并豐富其文化知識,從而將自己的想象滲透其中。
例如,在學習了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花之歌》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模仿其格式和內(nèi)容描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如月亮、樹木等,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如此一來,在兒童詩的教學中,學生不僅獲得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而且詩歌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達到了多方面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傅大平. 新課改下的小學兒童詩教學[J]. 教育(周刊), 2019(23).
[2]王秋燕. 小學語文兒童詩生成性教學研究[J]. 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 2019(2).
[3]王明明. 小學語文中段兒童詩教學策略研究[J]. 好家長, 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