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豪 馬晨城 王明漢 金慧茹 孔令輝 李家斌 胡立芬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合肥3003;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感染科, 合肥300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是需氧型、少鞭毛的革蘭陰性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臨床引起院內感染的常見條件致病菌。SMA 常寄居于人體的呼吸道及腸道[1],由于臨床上各種抗菌藥物及侵入性器械的廣泛使用,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其臨床分離率逐漸增加,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2]。 本次研究分析了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08—2017年期間分離的SMA 菌株感染分布及耐藥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收集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08年1 月至2017年12 月臨床分離的SMA 共859株(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復菌株)。 SMA 菌株來自患者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導管及其他樣本,患者年齡范圍0~98歲,中位年齡為64歲。 SMA 菌株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干部病房、普胸外科、呼吸內科、兒科等科室均有分布。 本研究通過安徽醫(yī)科大學生物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00865)。
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標準及臨床常用抗菌藥物需要,選用以下藥物開展藥敏試驗:米諾環(huán)素、復方磺胺甲噁唑、頭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左氧氟沙星、頭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頭孢吡肟、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環(huán)丙沙星和妥布霉素等。 由于樣本來源時間跨度較長,進行耐藥實驗所用的藥物不完全一致。
分離出的菌株采用紙片法對臨床常用抗菌藥物進行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測定[3]。 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 和大腸埃希菌ATCC 35218、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
實驗中使用的MH 培養(yǎng)基和細菌比濁儀器均由Oxiod 公司提供,超低溫冰箱購自三洋制冷設備公司。
用Excel 進行數據統(tǒng)計,WHONET5.6 軟件來分析細菌耐藥監(jiān)測數據。 計數資料采用株數和率表示,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χ2檢驗及應用加權平均數,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SMA 對米諾環(huán)素、頭孢哌酮/舒巴坦、復方磺胺甲噁唑和左氧氟沙星耐藥率較低, 耐藥率依次為4.53%、5.73%、11.28%和12.42%;SMA 對氨曲南、頭孢曲松、頭孢噻肟、妥布霉素和頭孢吡肟耐藥性較高,依次為97.60%、94.98%、87.24%、85.83%和83.49%。詳見表1。
表1 859株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抗菌藥物的藥敏實驗結果(%)
2008—2017年,SMA 對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和頭孢他啶的耐藥率變化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72.246、18.513、38.500 和40.570,P均<0.05), 對其余藥物的耐藥率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SMA 對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分別由2008年的89.16%和13.25%降至2017年的59.26%和7.14%; 對替卡西林/克拉維酸的耐藥率由2008年的10.84%升至2017年的37.04%;對頭孢他啶的耐藥率由2008年的44.58%升至2012年的75.59%,而后又降至2017年的46.63%。 詳見表2。
表2 2008—2017年間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部分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變化[%(耐藥株數/總株數)]
2008—2017年臨床分離出的859株SMA,主要來源于痰樣本(682株,79.39%),其次來源于尿液樣本(39株,4.54%)、血液樣本(33株,3.84%)、分泌物(27株,3.14%)、導管(14株,1.63%)及其他樣本。859株SMA 分離自臨床多個科室,主要來源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256株,29.80%), 其次是干部病房(112株,13.04%)、普胸外科(62株,7.22%)、呼吸內科(55株,6.40%)、兒科(38株,4.42%)、血液內科(35株,4.07%)、神經外科(31株,3.61%)及其他。 分離自兒科的SMA 對藥物耐藥率的加權平均數為61.45%,明顯低于其他科室(干部病房:78.96%,普胸外科:70.53%,血液內科:78.88%,重癥監(jiān)護病房:72.24%,神經外科:68.71%,呼吸內科:78.20%)。
本研究SMA 感染患者年齡在65歲及以上者共448 例, 占總數的52.15%,61~70歲患者180 例(20.95%),71~80歲患者196 例 (22.82%)、≥81歲患者144 例(16.76%)。 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高,分離的SMA 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略有增高,見表3。 此外, 來自41歲以上患者的菌株對抗菌藥物耐藥率的 加 權 平 均 數 (41 ~60歲:77.12%,61 ~70歲:77.37%,71 ~80歲: 77.51%,≥81歲:78.87%)高于≤20歲年齡段的患者(74.09%)。
SMA 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可引起全身多部位感染,主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在本研究中,樣本來源以痰液為主,占總數的79.39%,這與本課題組2016的報道 (78.67)%及2017年陳思思等的報道(79.22%)一致[4-5]。 本研究樣本主要分離自ICU 患者,由于危重患者常應用廣譜抗菌藥物,且在氣管插管、 氣管切開和呼吸機的應用等侵襲性操作后,容易造成局部定植的細菌菌群失調,SMA 容易被篩選成為致病菌而引起感染[6]。 本研究中干部病房、普胸外科和呼吸內科也是菌株主要來源科室。 干部病房中高齡患者居多,此外,本研究顯示≥41歲患者對抗菌藥物耐藥率均高于≤20歲階段,提示隨著年齡增大,患者多有比較復雜的基礎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病原體反復感染,因而接觸抗菌藥物的機率較高。 有報道指出,頭孢菌素聯(lián)合酶抑制劑、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應用是SMA 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7]。
表3 不同年齡段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感染人群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SMA 對多種抗菌藥如碳青霉烯類及部分β-內酰胺類藥物[8-9]有天然耐藥性,本次研究結果表明,SMA 對氨曲南的耐藥率達97.60%,對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吡肟的耐藥率分別為94.98%、87.24%、83.5%,與林秀琴等[10]的結果略有差異,考慮為地區(qū)及長期用藥習慣不同所致。本地區(qū)SMA 對米諾環(huán)素的敏感性最高,達93.73%,與溫州地區(qū)95.87%[5]和北京地區(qū)95.3%[11]的敏感性報道相仿,但對復方磺胺甲噁唑敏感性為88.60%,低于溫州地區(qū)的94.31%[5],與北京地區(qū)的87.9%[11]相似。 可見,米諾環(huán)素和復方磺胺甲噁唑對SMA 感染有較好的抗感染效果。 此外,土耳其和匈牙利有學者分別報道SMA 對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是7.6%[12]和8.99%[13], 而本研究中SMA 對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為12.42%, 稍高于國外,可能與抗菌藥物使用頻率相關。 本研究中SMA對米諾環(huán)素、復方磺胺甲噁唑、頭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等藥物的敏感率均高于80%,耐藥率均在4.53%~12.42%之間,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可以作為臨床一線抗SMA 的藥物。 2008—2017年間,SMA 對妥布霉素的耐藥率有所降低,對頭孢他啶的敏感率略有升高,值得進一步關注。
由于SMA 分布廣泛,且具有多重耐藥性,對人類健康會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以及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SMA 感染發(fā)生率不斷增加。SMA 感染者主要分布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及高齡人群。臨床工作中SMA 感染治療中要結合本地區(qū)細菌藥敏特點,合理地選擇抗菌藥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