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鋒 陳 念 白有翼
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指骨傷后4周毗鄰軟組織的腫脹出血,是骨傷的一種并發(fā)癥,在臨床較為常見,骨傷治療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肌肉痙攣等是其主要誘發(f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預后,對患者骨傷愈合造成不良影響,嚴重的情況下還極易有局部壞死、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F(xiàn)階段,藥物治療是臨床通常采用的方法[2]。但是,單純西醫(yī)治療無法獲取理想的效果。近年來,中醫(yī)治療的優(yōu)勢日益凸顯。為了對骨傷后期肢體腫脹進行更好的治療,從而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統(tǒng)計分析了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300例的臨床資料,觀察骨傷后期產生的肢體腫脹通過中醫(yī)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300例,依據(jù)治療方法分為中醫(yī)治療組(150例)和西醫(yī)治療組(150例)。中醫(yī)治療組患者中男性72例(48.0%),女性78例(52.0%);年齡22~71歲,平均(43.2±7.5)歲;骨傷時間6~16周,平均(10.2±1.7)周;在骨折部位方面,單前臂47例(31.3%),雙前臂14例(9.3%),小腿29例(19.3%),股骨26例(17.3%),足踝部20例(13.3%),手掌骨14例(9.3%);在腫脹程度方面,Ⅰ度45例(30.0%),Ⅱ度60例(40.0%),Ⅲ度45例(30.0%)。西醫(yī)治療組患者中男性71例(47.3%),女性79例(52.7%);年齡23~72歲,平均(44.1±7.6)歲;骨傷時間7~16周,平均(11.3±1.5)周;在骨折部位方面,單前臂46例(30.7%),雙前臂15例(10.0%),小腿28例(18.7%),股骨27例(18.0%),足踝部21例(14.0%),手掌骨13例(8.7%);在腫脹程度方面,Ⅰ度44例(29.3%),Ⅱ期61例(40.7%),Ⅲ期45例(30.0%)。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骨折后期均有皮膚腫脹發(fā)亮、張力性水泡等出現(xiàn);②均具有正常的肝腎功能;③均符合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虎谟行哪X血管疾??;③具有較差的依從性。
1.3 治療方法
1.3.1 西醫(yī)治療組對患者應用止痛藥物、抗生素,用50%硫酸鎂(規(guī)格:10 ml:2.5 g×5支/盒,河北天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33861)濕熱敷,每次30 min,每天2次。
1.3.2 中醫(yī)治療組給予患者外敷內服中藥方,外敷中藥具體藥方為:茯苓15 g,土鱉蟲10 g,木通10 g,川芎10 g,地龍10 g。在患者患處外敷,用紗布將傷口包裹起來,將換藥頻率設定為每天1次。同時讓患者服用消腫方,具體藥方為:黃芪20 g,雞血藤15 g,赤芍15 g,牡丹皮10 g,大黃10 g,當歸15 g,丹參15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甘草6 g。用水煎服,每天1劑。
1.3.3 療程2組均10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治療時間;②癥狀緩解時間;③肢體腫脹消失時間;④住院時間。
1.5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治療后1周患者具有明顯較輕的肢體腫脹程度,肢體腫脹范圍縮小了0.2~0.4 cm,沒有不良反應或不適癥狀發(fā)生;有效:治療后7~10 d患者具有較輕的肢體腫脹程度,肢體腫脹范圍縮小了0.2~0.4 cm,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或顯著不適癥狀發(fā)生;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肢體腫脹程度沒有減輕,肢體腫脹范圍沒有縮小,伴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或不適癥狀[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中醫(yī)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143/150),高于西醫(yī)治療組的83.3%(125/1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肢體腫脹消失時間、治療時間、住院時間比較中醫(yī)治療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肢體腫脹消失時間、治療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西醫(yī)治療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肢體腫脹消失時間、治療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例,
機體遭受創(chuàng)傷之后,全身或局部都會釋放出許多炎癥因子,這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但是,這些因子一方面刺激神經發(fā)布疼痛信號,由于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痙攣,導致靜脈及淋巴管瘀滯,回流障礙, 造成其管壁擴張,通透性增加,從而發(fā)生組織間水腫;另一方面炎癥因子導致血管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失調,造成過多的液體滲入組織間隙,最終導致肢體腫脹。腫脹若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物質的供給,最終影響創(chuàng)傷修復和愈合。四肢的嚴重腫脹如果使組織內的壓力接近動脈血壓時,就會影響血供,使肢體缺血,會造成肢體的嚴重殘廢。可見腫脹的及時正確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傷中后期應該在康復醫(yī)生的指導下積極進行主動訓練,包括受創(chuàng)肢體的肌力訓練和適當?shù)年P節(jié)活動。肌肉收縮和肢體活動能夠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從而促進消腫。此外,各種理療、按摩也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環(huán),促進腫脹消除。
中醫(yī)認為[5],骨傷后期肢體腫脹屬于“瘀血證”范疇,發(fā)病原因為熱毒向人體侵入,造成人體氣滯血瘀,閉塞人體經絡使其不通后,疼痛感就會出現(xiàn),而長期疼痛會促進肢體腫脹的出現(xiàn)。從總體上來說,骨傷后期肢體腫脹主要發(fā)病機制為人體微循環(huán)、毛細血管在經絡血液不活的情況下不順暢[6,7],因此,中醫(yī)治療的首要原則為活血化瘀[8]。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9,10],在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治療中,中醫(yī)治療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的總有效率方面,中醫(yī)治療組為95.3%(143/150),西醫(yī)治療組為83.3%(125/150),前者顯著高于后者(P<0.05)。中醫(yī)治療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肢體腫脹消失時間、治療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西醫(yī)治療組(P<0.05),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為中藥口服方劑消腫方的主要功效為活血祛瘀、通絡筋骨,方中茯苓皮、澤瀉、木通、甘草、陳皮等的主要功效為滲濕健脾利水,黃芪、當歸、雞血藤的主要功效為補氣血、利水消腫等[11-15]。
綜上所述,骨傷后期產生的肢體腫脹應用中醫(yī)治療的效果較西醫(yī)治療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