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午 龐朝善 龐 璐
龐氏中醫(yī)眼科起源于清末河北省巨鹿縣,至今歷經130余年,目前已有6代傳承,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期間涌現了龐贊襄、龐萬敏等知名中醫(yī)眼科專家,并創(chuàng)建了“目病多郁論”“熱性與雜性眼病的辨治規(guī)律”等理論觀點,在其理論指導下創(chuàng)建了眾多方劑,如舒肝破瘀通脈湯、育陰潛陽通脈湯、養(yǎng)陰清熱湯等,在臨床上發(fā)揮了較佳的療效。本研究收集了有關龐氏方劑共93方,中藥共150味,通過數據挖掘軟件Clementine 12.0分析龐氏用藥的規(guī)律。
筆者通過查閱《中醫(yī)眼科臨床實踐》[1]、《中醫(yī)治療眼底病》[2]及相關文獻共收集方劑93首,150味中藥。通過Excel建立方劑數據庫,每個方劑中存在某中藥標記為1,不存在標記為0,轉換為txt文件,然后錄入Clementine 12.0軟件中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應用關聯規(guī)則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統(tǒng)計出每味中藥、藥物組合出現的頻次、支持度(某單味中藥或某藥物組合在所有方劑中藥中出現的比率)和藥物組合的置信度(同時包含前項中藥和后項中藥的數量占全部中藥數量的比例/前項支持度)。
2.1 龐氏相關方劑中用藥頻次對龐氏相關的93首方劑150味中藥的數據挖掘結果顯示:單味中藥出現頻次(支持度大于20%)最多的依次為甘草、當歸、白術、茯苓、銀柴胡、生地黃、黃芩、白芍、防風、熟地黃、枸杞子、赤芍、金銀花、枳殼、五味子、山藥。見表1。
表1 龐氏相關方劑中支持率大于20%的中藥
2.2 龐氏相關方劑中藥物組合的頻次及置信度對龐氏相關的93首中藥方劑,共149味中藥(因甘草常作為使藥出現,故排除)進行統(tǒng)計分析,常出現的中藥組合頻次(支持度大于20%)依次為白芍-當歸、白術-當歸、銀柴胡-白術、銀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等。見表2。按照置信度排名(置信度大于80%)依次為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白術、當歸→銀柴胡-白術-茯苓、銀柴胡→茯苓-白術-當歸等。見表3。
表2 支持率大于20%的中藥組合(甘草除外)
表3 置信度大于80%的藥物組合配伍(甘草除外)
Clementine軟件作為常見的數據挖掘軟件之一,可以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探索和分析,運用Apriori算法可以揭示出隱藏的或未知的的關聯規(guī)則[3],實現以關聯為核心的隱形經驗分析[4]。從Clementine軟件Apriori算法計算結果發(fā)現龐氏常用的藥物或藥物組合?;阱羞b散方:當歸、白芍、銀柴胡(龐氏將原方中柴胡改為銀柴胡)、茯苓、白術、甘草。逍遙散方源于《太平圣惠方》,是舒肝健脾、通利玄府的代表方[5],是中醫(yī)眼科臨床常用的方劑。龐氏推崇劉河間的“玄府學說”,且龐贊襄教授創(chuàng)立了“目病多郁論”,認為六淫邪氣、七情內傷皆為郁。目病者,盲而不見,情志不舒,肝必郁結。目與肝聯系密切,開竅于肝,“郁”為病因,亦為病果。因此龐贊襄教授曾說:“善治目病者,必先解郁”,治療眼病應從“肝”“郁”入手,以舒肝解郁、疏通脈絡、發(fā)散郁結為治療大法[6]。逍遙散方中當歸、白芍相配伍可養(yǎng)血柔肝,使血充肝柔;白術、茯苓、甘草共用以健脾益氣,化血有源;肝郁易化熱傷陰,而銀柴胡可清郁熱,亦能益精明目[7],因此龐氏選用銀柴胡而不用柴胡?;阱羞b散方,龐氏化裁許多新的方劑,如加減逍遙散、銀公逍遙散、舒肝破瘀通脈湯、舒肝解郁益陰湯、舒肝解郁生津湯等,在臨床應用廣泛。
在活血通脈藥物中,龐氏使用丹參、當歸最多,同時也多用如生地黃、赤芍等清熱涼血散瘀之品,可見于舒肝破瘀通脈湯、育陰潛陽通脈湯、活血利水湯等,主要治療眼科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如視網膜動脈阻塞、視網膜靜脈阻塞、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等。丹參功同四物湯,能行血調經,祛瘀生新;當歸氣輕而辛,為血中之氣藥,又能補虛[8]。眼病出血者,多因熱邪所致,因此活血方劑中,龐氏多配用清熱涼血藥物,其效更佳。除此之外,氣滯血瘀證型在臨床上最為常見,此時出血多為中期,狀態(tài)較為寧靜,龐氏多選用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并加羌活、防風、夏枯草等祛風散結之品,以增祛瘀散邪之效。
目為清竅,居高位,但風邪為陽邪,善行數變,易襲陽位,且易合邪為病。風邪在眼科臨床中分為外風和內風[9],龐氏將祛風藥分為2類:一類為祛外風藥,另二類為熄風藥[10]。龐氏善用祛風藥物,如羌活、防風、荊芥、木賊、蟬蛻、菊花、鉤藤、全蝎等,其主要功效為疏散風邪、清利頭目、開啟玄府、燥濕散瘀、熄風止痙及載藥上行。因此,龐氏在治療眼病,如炎性眼病(如角膜炎、葡萄膜炎等)、出血性眼病(如玻璃體積血、視網膜靜脈阻塞等)等,常用祛風之藥。
目與肝腎關系密切,且肝腎同源,肝主疏泄、主藏血,開竅于目,腎主藏精,精充則目明,肝腎虧虛多導致退行性的眼病,如視神經萎縮、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因此龐氏在臨床用藥上常選用熟地黃、山藥、枸杞子、五味子、菟絲子、女貞子等,以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方如舒肝解郁益陰湯、三仁五子湯等。
火熱之邪是眼病的重要病因,可引起各種眼病,張子和曰“目不因火不病”。龐萬敏教授在“目病多郁”的基礎上提出了“熱性與雜性眼病的辨治規(guī)律”,更強調了眼病中火熱之邪的重要性。本研究納入93首方劑,其中清熱方劑共有45首,如銀公逍遙散、養(yǎng)陰清熱湯、雙解湯等,包括清實熱、清解毒熱、清濕熱、清虛熱方。經統(tǒng)計,銀柴胡、生地黃、黃芩、赤芍、金銀花在龐氏清熱方劑中應用最多。銀柴胡偏于涼血,“退熱不苦泄,理陰而不上升”,可涼血清熱固虛[11];生地黃為清熱涼血的常用藥,可清血分之熱,涼血止血,配黃芩可增其療效[12];赤芍為清熱涼血通脈之常用藥,多與生地黃、丹參相配,能清熱涼血、通脈化瘀;金銀花功效清熱解毒,與生地黃、黃芩相伍可增清熱涼血之功,與蒲公英、連翹、天花粉相伍可強解毒消腫之效。枳殼作為理氣寬中藥物常出現在眼科方劑中,尤其是清熱方中,配伍甘草以理氣和胃,調和諸藥。
本文利用Clementine軟件,通過頻數統(tǒng)計、關聯規(guī)則分析,發(fā)掘、初步探討龐氏用藥經驗規(guī)律。因收納資料來源于書籍和文獻,但在臨床用藥上,因人而異、因病證而異,因此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將進一步收集、分析其他治療功效的藥物,為臨床論治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