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恩,劉曉鳳,王紅雨,高玉潔,張金林
(1.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2.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
近年來,由于相同作用機理除草劑的長期大量使用,導致雜草抗藥性迅速發(fā)展[1],據(jù)統(tǒng)計至少256種雜草對不同作用靶標的除草劑產(chǎn)生了抗性[2],雜草抗性導致除草劑藥效降低和使用量增大,造成惡性循環(huán),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3-4],有效解決雜草抗性問題是新除草劑創(chuàng)制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目前,基于已知除草作用靶標酶進行合理設計,是新農(nóng)藥分子的合理設計的有效手段。但是,長期大量使用單一靶標的除草劑,必然增大雜草的抗性風險,若輪換使用靶標相似的除草劑,抗性問題會變得更嚴重[5-6]。因此,新除草作用靶標的發(fā)現(xiàn)為開發(fā)新作用機制的除草劑分子奠定了重要基礎[7-8],也將為雜草抗性治理提供有效的方法。
轉(zhuǎn)酮醇酶(Transketolase)是植物體內(nèi)碳代謝和卡爾文循環(huán)中的重要酶蛋白,是植物光合速率的最大限制因子[10-11],在光合作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趙斌等研究證實轉(zhuǎn)酮醇酶為除草活性分子α-三聯(lián)噻吩的作用靶標之一,進一步明確了轉(zhuǎn)酮醇酶可能是一種新的除草劑作用靶標[9]。目前玉米植物的轉(zhuǎn)酮醇酶晶體結構已有報道[12],但是,以轉(zhuǎn)酮醇酶為靶標的除草劑開發(fā)還較為少見[13-14]。α-三聯(lián)噻吩是其潛在的抑制劑被廣泛研究,作為黃頂菊根系分泌物的分離提取產(chǎn)物,對馬唐和狗尾草等具有較強的除草活性。因此,對α-三聯(lián)噻吩進行結構改造,設計合成新型轉(zhuǎn)酮醇酶抑制劑,對解決雜草抗性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基于生物電子等排取代或活性亞結構拼接方法是新農(nóng)藥創(chuàng)制的重要方法。例如,磺酰脲類除草劑就是將磺酰胺、脲和三嗪胺三類除草劑的活性亞結構有機拼接創(chuàng)制而來[15-16]。雜環(huán)化合物尤其是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選擇性好等優(yōu)點[17-23],例如,異噁唑類衍生物具有良好抗菌、殺蟲、除草等生物活性[17],商品化除草劑異噁隆對馬唐和狗尾草等具有選擇性除草活性。
本研究基于新靶標轉(zhuǎn)酮醇酶,根據(jù)農(nóng)藥分子合理設計原理,對α-三聯(lián)噻吩進行先導優(yōu)化,將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藥效團引入化合物,設計合成9個新型異噁唑胺類化合物5(a-i),并進行除草活性測試,從而為開發(fā)基于轉(zhuǎn)酮醇酶新靶標的除草劑奠定基礎。
供試雜草種子為反枝莧(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均由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農(nóng)藥系提供。
BRUKER AC-P400(400 MHz)核 磁 共 振 儀(CDCl3或DMSO-d6為 溶 劑,TMS 為 內(nèi) 標);Agilent G6300 離子阱液相質(zhì)譜聯(lián)用儀;X-4 精密顯微熔點測定儀(北京富凱儀器有限公司),溫度計未經(jīng)矯正;HERAEUS(CHON, rapid) 型元素分析儀;層析用硅膠(200 ~300 目)為青島海洋化工廠。試驗過程中所用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水為二次蒸餾水。
目標化合物的合成如(圖1)所示,室溫條件下,在水和甲醇混合溶劑中,芳(雜)環(huán)甲醛1 與鹽酸羥胺發(fā)生醛胺縮合生成芳(雜)環(huán)醛肟2,然后,2與NCS 發(fā)生取代反應生成氯代芳(雜)環(huán)醛肟3,在冰浴的條件下,化合物3 與芳(雜)環(huán)基乙腈4反應生成異噁唑胺化合物5(a-i)。具體合成步驟如下:
圖1 目標化合物的合成路線Fig. 1 Synthesis route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1.2.1 芳(雜)環(huán)醛肟2 的合成 在100 mL 圓底燒瓶中,加入15 mL 水、5 mL 甲醇、10.67 mmol芳(雜)環(huán)甲醛,室溫攪拌,依次向混合溶液中緩慢加入 1.112 g 鹽酸羥胺和 0.847 9 g 碳酸鈉,TCL監(jiān)測反應。反應結束后,用80 mL 二氯甲烷萃取,有機相用50 mL 飽和食鹽水洗滌、分離有機相,無水硫酸鈉干燥,抽濾、脫溶,真空干燥,得到芳(雜)環(huán)醛肟2。
1.2.2 氯代芳(雜)環(huán)醛肟3 的合成 在100 mL 圓底燒瓶中,加入適量的二氯甲烷溶解5.983 mmol 芳(雜)環(huán)醛肟2,室溫攪拌下,緩慢加入0.958 8 g NCS(N-氯代丁二酰亞胺),TLC 監(jiān)測反應進程,約6 h 后反應結束、降溫,用乙醚(50 mL×3)萃取、有機相依次用飽和食鹽水和50 mL 2%的稀鹽酸洗滌,分離有機相,無水硫酸鈉干燥,抽濾、脫溶,粗產(chǎn)品為氯代的芳(雜)環(huán)醛肟3。1.2.3 異噁唑胺化合物5 的合成 在100 mL 的圓底燒瓶中,依次加入3.556 mmol 氯代芳(雜)環(huán)醛肟3、5 mL 四氫呋喃、0.74 mL 三乙胺,然后在冰浴的條件下,繼續(xù)加入3.556 mol 呋喃甲酰乙腈(或噻吩甲酰乙腈、2-苯并咪唑基乙腈),TLC 跟蹤監(jiān)測反應進程,反應約5 h,減壓旋蒸溶劑,用二氯甲烷(50 mL×3)萃取、有機相用50 mL 飽和食鹽水洗滌,分離有機相,無水硫酸鈉干燥,抽濾、脫溶,粗產(chǎn)品經(jīng)柱層析分離,洗脫劑為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20∶1 ~50∶1),即為異噁唑胺化合物5。
采用小杯法和莖葉噴霧法測試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馬唐和反枝莧為供試植株。以DMF 為溶劑,分別將目標化合物5(a-i)和丙炔氟草胺(陽性對照)配成濃度為20 g/L 的供試物儲備液。取0.01 mL 的供試物儲備液用滅菌水稀釋至1 mL,配成濃度為200 mg/L 的待測溶液。以不含藥劑的空白溶液作為空白對照。
1.3.1 采用小杯法測試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將待測的雜草種子置于25 ℃培養(yǎng)箱中催芽至露白,選取大小一致的種子10 顆置于裝有1 層玻璃珠和1 層圓形濾紙片的小燒杯中。移取1 mL 供試物溶液或空白對照溶液緩緩加入到小燒杯中,用保濕膜覆蓋小燒杯并在保濕膜上隨機扎孔,以保證透氣性。將小燒杯置于24 ~26 ℃的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 后,測定供試植株的根長和莖長,評價目標化合物對供試植株的抑制活性。
1.3.2 采用莖葉噴霧法測試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溫室條件下,在直徑為10 cm 和深度為20 cm 的塑料花盆中加入18 cm 的蛭石,從花盆底部澆水,至蛭石完全浸濕,然后在每個花盆中加入20 粒雜草種子,用蛭石覆蓋雜草種子,置于人工氣候箱進行培養(yǎng)。待雜草生長至2 ~3 片葉時,使用噴霧塔噴灑配制好的待測藥劑,測試化合物為5(a-i)及商品化除草劑丙炔氟草胺,施藥量為90 g/hm2。7 d 后,測定供試植株的鮮重,評價目標化合物對供試植株的抑制活性。
本試驗基于除草劑新靶標轉(zhuǎn)酮醇酶,根據(jù)農(nóng)藥分子合理設計原理,設計合成9 個異噁唑胺類化合物5(a-i)(表1),所有化合物均經(jīng)1H NMR 和元素分析驗證,其理化數(shù)據(jù)和結構表征如下:
化合物5a,淡黃色固體,產(chǎn)率81.5%,m.p.: 152.3 ~153.3 ℃;1HNMR(CD3Cl,400 MHz)δ7.78(s,1H),7.37(d,J=4.0Hz,1H),7.24(d,J=4.0 Hz,1H),6.71 ~6.69(m,1H),6.24(d,J=4.0 Hz,1H),2.46(s,3H).Anal.calcd for C13H10N2O4:C60.47,H 3.90,N10.85;found C 60.44,H 3.85,N 10.81。
化 合 物5b, 黃 色 固 體, 產(chǎn) 率82.3%,m.p.: 129.1 ~130.1 ℃;1H NMR(CD3Cl,400 MHz)δ 8.03(d,J=4.0 Hz,1H),7.72(d,J=4.0Hz,1H),7.27 (t,J =4.0 Hz,1H),7.20 (d,J = 4.0 Hz,1H),6.22 (d,J= 4.0 Hz,1H),2.44 (s,3H).Anal.calcd for C13H10N2O3S:C 56.92,H 3.67,N 10.21;found C 56.89,H 3.71,N 10.23。
化 合 物5c, 白 色 固 體, 產(chǎn) 率77.5%,m.p.: 124.2 ~134.2 ℃;1H NMR (CD3Cl,400 MHz)δ7.82 (d,J=8.0 Hz,1H),7.35 ~7.27(m,3H),6.33 (d,J=4.0 Hz,1H),6.09 (d,J=4.0 Hz,1H),2.37 (s,3H).Anal. calcd for C15H12N4O2:C 64.28,H 4.32,N 19.99;found C 64.25.89,H 4.35,N 19.94。
化 合 物5 d, 白 色 固 體, 產(chǎn) 率80.5%,m.p.: 134.5 ~135.5 ℃;1H NMR(CD3Cl,400 MHz)δ8.58(d,J=1.6 Hz,1H),7.93 ~7.75 (m,4 H),6.65 (d,J=4.0 Hz,1H). Anal. calcd for C12H8N2O3S: C 55.38,H 3.10,N 10.76;found C 55.35.89,H 3.09,N 10.70。
化合物5e,白色固體,產(chǎn)率82.5%,m.p.:129.5 ~130.5 ℃;1H NMR(CD3Cl,400 MHz)δ8.50 (s,1H),8.32 (d,J=4.0 Hz,1H),7.92~7.76 (m,3H),7.21(t,J=4.0 Hz,1H).Anal. calcd for C12H8N2O2S2:C 52.16,H 2.92,N 10.14;found C 52.15,H 2.89,N 10.16。
化 合 物5f, 白 色 固 體, 產(chǎn) 率76.5%,m.p.: 108.5 ~109.5 ℃;1H NMR (CD3Cl,400 MHz)δ8.66(s, 1H ),7.77 ~7.63 (m, 4H),7.34 ~7.31 (m,2H),7.22 (t,J=4.0 Hz,1H ).Anal.calcd for C14H10N4OS: C 59.56,H 3.57,N 19.85;found C 59.55,H 3.59,N 19.84。
化 合 物5g, 白 色 固 體, 產(chǎn) 率77.1%,m.p.: 127.3 ~128.3 ℃;1H NMR (CD3Cl, 400 MHz)δ8.15 ~8.11(m, 2H),7.75 (d,J=4.0 Hz, 1H),7.60 (d,J=4.0 Hz,1H),7.28 (t, J = 4.0 Hz,1H ). Anal. calcd for C11H7N3O2S2: C 47.64,H 2.54,N 15.15;found C 47.63,H 2.56,N 15.14。
化 合 物5h, 白 色 固 體, 產(chǎn) 率75.6%,m.p.: 119.5 ~120.5 ℃;1H NMR (CD3Cl,400 MHz)δ8.01 ~7.78 (m,2H),7.42 (d,J = 3.6 Hz,1H), 7.60 ~7.59 (m, 1H),6.72 (t,J = 2.0 Hz,1H ),4.00 (s,3H). Anal. calcd for C12H10N4O3: C 55.81,H 3.90, N 21.70;found C 55.79,H 3.93,N 21.73。
化 合 物5i, 白 色 固 體, 產(chǎn) 率76.1%,m.p.: 123.4 ~133.4 ℃;1H NMR(CD3Cl, 400 MHz)δ8.09 (d,J=3.2 Hz,1H),7.77 (d,J =4.4 Hz,1H),7.61~7.59 (m,1H),7.30 (t,J=4.0 Hz,1H ),7.27 ~7.25 (m,1H),4.02 (s,1H). Anal. calcd for C12H10N4O2S: C 52.54,H 3.67,N 20.43;found C 52.53,H 3.69,N 20.45。
2.2.1 小杯測試法 評價目標化合物5(a-i)的除草活性,以商品化除草劑丙炔氟草胺為陽性對照,小杯法測試化合物除草活性結果如表1 所示,在濃度為200 mg/L 時,大部分化合物對馬唐和反枝莧的根莖抑制率都大于80%,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對馬唐和反枝莧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化合物5c 和5f 對馬唐和反枝莧的根莖抑制率均大于90%,其明顯優(yōu)于對照藥劑丙炔氟草胺對馬唐和反枝莧的根莖抑制作用(表1),說明5c 和5f 比對照藥劑的丙炔氟草胺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與其它化合物不同,5c 和5f 都含有苯并咪唑基團,這可能是它們具有更高除草活性原因。
表1 化合物5(a-i)的結構和除草活性(200 mg/L,小杯法,抑制率%)Table 1 Structure and herbicidal activity of compounds 5(a-i) at 200 mg/L (small cup method, inhibition rate%)
2.2.2 莖葉噴霧法測試 在溫室條件下,莖葉噴霧法測試化合物5(a-i)及商品化除草劑丙炔氟草胺的苗后除草活性,施藥量為90 g /hm2,測試結果如表2 所示,大部分化合物對馬唐和反枝莧的鮮重抑制率大于80%,說明此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苗后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5c 和5f 對馬唐和反枝莧鮮重抑制率大于90%,其明顯優(yōu)于對照藥劑丙炔氟草胺對馬唐和反枝莧的鮮重抑制率,具有更高效除草活性,這與小杯法測試結果基本一致。此外,與小杯法測試結果不同的是,化合物5h 和5i 也具有相對較好的苗后除草活性,它們對馬唐和反枝莧鮮重抑制率達到了90%左右,與其他化合物比較,5h 和5i 具有較低的疏水常數(shù)(CLogP),這可能會提高化合物的苗后除草活性。
表2 化合物5(a-i)的苗后除草活性(90 g /hm2,莖葉噴霧法,抑制率 %)Table 2 Post-emergence herbicidal activity of 5(a-i) at 90 g /hm2 (foliar spray method, inhibition rate %)
α-三聯(lián)噻吩是潛在的轉(zhuǎn)酮醇酶抑制劑被廣泛研究,是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的植物源除草劑[9],另外,雜環(huán)尤其是含氮雜環(huán)類化合物具有毒性低、活性高、用量少、選擇性好等特點[15-16],是重要的農(nóng)藥合成中間體。例如,咪唑、異惡唑等及其衍生物,在除草、殺菌、殺蟲等方面具有良好生物活性,也是新農(nóng)藥創(chuàng)制過程中常用的藥效團[17-23]。本試驗基于除草劑新靶標轉(zhuǎn)酮醇酶,采用農(nóng)藥分子合理設計的原理,對α-三聯(lián)噻吩進行先導優(yōu)化,通過醛胺縮合、親核取代及閉環(huán)反應合成了一系列異噁唑胺類化合物5(a-i),由于合成氯代芳(雜)環(huán)醛肟3 的過程中,副產(chǎn)物丁二酰亞胺不溶解于乙醚,因此,采用乙醚萃取,可以除去副產(chǎn)物,便于純化。此外,試驗發(fā)現(xiàn)僅含有活潑α 氫的乙腈衍生物與氯代芳(雜)環(huán)醛肟反應生成異噁唑胺化合物,因此,本研究選擇具有活潑α 氫的呋喃甲酰乙腈、噻吩甲酰乙腈等為原料合成目標化合物。
為了兼顧田間危害情況和生物學分類[24],本試驗選取禾本科雜草馬唐和闊葉雜草反枝莧為供試植株,活性測試結果表明,含有苯并咪唑基團的化合物5c 和5f 表現(xiàn)出高的除草活性,對馬唐和反枝莧的根莖抑制率達到90%~96%,其優(yōu)于對照藥劑丙炔氟草胺(80%~88%),在R2位置采用苯并咪唑基團有利于提高化合物除草活性,此外,化合物具有較低的疏水常數(shù)可能有助于提高對雜草的苗后除草活性。因此,5c 和5f 作為除草活性候選化合物,值得進一步結構優(yōu)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