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濤/Jiang Tao
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講述了主人公在經歷封神大戰(zhàn)、一將功成萬骨枯后,忽然意識到“每個無辜之人都不應該被犧牲”,于是決定拯救無辜之人小九,而在這一過程中卻發(fā)現了“封神大戰(zhàn)”背后醞釀著更大的陰謀,從而上演了一出“逆天改命”的英雄傳奇。單看情節(jié),電影只是借用《封神演義》的“外殼”,重新講述了一個關于反抗與理想的全新故事。面對這樣的故事,筆者關注的不僅是它對原著進行了怎樣的改寫,更關注的是改寫的背后究竟體現了一種怎樣的價值體系與時代精神的更迭。
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成書于明朝,全書以殷商末年“武王伐紂”的歷史為背景,融合了道教文化,建構了一個玄幻的世界。各方人士身懷絕技,在天道的驅使下,紛紛加入王朝更迭、時代變遷的戰(zhàn)局中。主角姜子牙42歲上昆侖山學藝,拜元始天尊為師,72歲被派下山執(zhí)行輔佐周武王伐紂并代理封神的任務,然而在推翻商紂王,奉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之后,自己卻無福成正果,只得享人間富貴名利??梢哉f,原著中的姜子牙是封神榜的執(zhí)法者,而封神榜則是一份冊封天庭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的名單,由元始天尊命南極仙翁交付于姜子牙,并命其在岐山建造封神臺,臺上張掛此榜,上榜之人皆是商周戰(zhàn)死的將士、仙人以及亡臣魂魄。
《封神演義》的故事是以封神榜的執(zhí)行告終,主線則由伐紂貫穿始末。有趣的是,這個充滿了刀光劍影、馬革裹尸、神仙斗法的史詩級故事自成書以來就一直被不同的藝術形式一再演繹,特別是進入當代以來,已經成為一個自帶文化底蘊與群眾基礎的超級IP,衍生出了大量的影視版本。詳見如下:
名稱年份地區(qū)類型導演主要演員封神榜1975中國臺灣動畫張志輝哪吒鬧海1979中國大陸動畫嚴定憲封神榜1981中國香港電視劇甘志輝余子明、林建明封神榜1986中國臺灣電視劇梁家樹陳慧樓、周丹薇封神榜1989中國大陸電視劇強小陸梁麗、張續(xù)成封神榜1990中國大陸電視劇郭信玲傅藝偉、達旗蓮花童子哪吒1999新加坡電視劇葉成康曹駿、羅海瓊封神榜2001中國香港電視劇劉仕裕陳浩民、溫碧霞哪吒傳奇2003中國大陸動畫蔡志軍封神榜之鳳鳴岐山2006中國大陸電視劇金國釗范冰冰、周杰封神榜之武王伐紂2009中國大陸電視劇金鱉勛黃維德、林心如封神傳奇2016中國大陸電影許安李連杰、范冰冰封神演義2019中國大陸電視劇楊曉明王麗坤、鄧倫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中國大陸動畫餃子姜子牙2020中國大陸動畫程騰
綜觀這些“封神IP”的衍生品,水準與口碑卻參差不齊。如《封神榜之鳳鳴岐山》與《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豆瓣評分只有6.5和5.5分,而在之前,“封神IP”的作品評分基本維持在7分以上。而2019年的電視劇《封神演義》更是跌至3.3分,這部作品在原本的故事中加入了妲己、楊戩與狐妖子虛的三角戀情,這一“魔改”劇情被觀眾戲稱為“天雷滾滾”。當然,最失敗的要屬2016年投資5億并會集了李連杰、黃曉明、范冰冰、梁家輝等眾多明星的電影《封神傳奇》:詭異的人物造型與毫無邏輯的劇情改編,僅獲2.9分,被網友們封為“史詩級爛片”。好在2019年暑期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時止住了不斷下滑的頹勢,不僅在商業(yè)成績上突破50億元票房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更是在口碑上力挽狂瀾,豆瓣評分高達8.5分,而本文所要討論的《姜子牙》也正是乘這部作品的東風而推出。
于是問題來了,為什么“封神IP”越用越“差”?
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原著的故事內核來尋找答案。在多數人眼里,它的邏輯線索是:商紂王荒淫無恥朝綱敗壞,于是便有了武王順應天命討伐殷商,從而各路神仙精怪紛紛加入戰(zhàn)局??梢哉f,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是遵循這一邏輯完成。所以對于觀眾而言,無論怎么翻拍,只要故事的核心價值觀沒有改變,即神仙精怪們天然地劃分為正義與邪惡兩方勢力,正義一方是伐紂大軍,邪惡一方則是保商一派,最終正義戰(zhàn)勝邪惡并順利封神,即便后期加入了言情、斗法、權謀、成長等元素,但整體而言只是在不斷重復著“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傳統(tǒng)故事,久而久之自然相當無趣。
需要注意的是,《封神演義》并不是簡單的關于“正邪對立”的神話故事,甚至于它所傳達的核心價值觀直指陳腐的“天道主義”,即“成湯氣數已盡,周室天命當興”。何為“天命”?不過是掌管三界、擁有最高權力的領導人鴻鈞老祖與昊天上帝的主觀意志:他們認為宇宙秩序需要來一次徹底重建,于是600年的成湯江山就必須改朝換代,而神界也會隨著人界的新陳代謝而重組。所以那些參與商周之戰(zhàn)的人仙鬼妖都不過是“完天地之劫數,成氣運之遷移”的棋子,陣亡以后皆“一道靈魂進封神臺去”,這是他們的宿命,也是所謂的天命。所以歸根結底,《封神演義》并不是想表達“善惡到頭終有報”的佛家思想與“邪不壓正”的樸素道德觀,因為哪怕是荒淫無道的紂王最后也被冊為天喜星,掌管民間嫁娶,反倒是正義一方的姜子牙最后未被冊封真神?!斗馍裱萘x》真正表達的其實是一種各安其命的無為思想與對等級秩序和絕對權威的臣服,它所精心建構的世界體系實則與馬克思·韋伯所提及的“科層制社會”無比近似:“權力依職能和職位進行分工和分層,以規(guī)則作為管理主體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奔刺熳鹗菣嗔碛姓?,他制定規(guī)則,管理世界,依靠戰(zhàn)爭與殺戮,將365位封神個體做了精細的等級排序,結構出了一套等級森嚴的“科層制社會”,而姜子牙便是權力的執(zhí)行者。
正因如此,《封神演義》所流露的“順應天命”的思想內核也就并不符合現代普世價值觀,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與一般“換湯不換藥”的改編不同,而是徹底打破了大眾的一貫認知,傳達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現代價值觀。這種對“自我哲學”的強調,直接破除了原著中的“天道主義”內核。而緊接著推出的《姜子牙》也正是站在這一破舊立新的基礎上更近了一步,從電影的整體立意而言,表現出了三個層次的破舊立新。
首先,對“天道主義”的批判。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人各有命、順勢而為的道家思想深入人心,而電影卻以姜子牙這個原本作為“天命”執(zhí)行者的視角,從一開始對小九的惻隱之心,到后來“救一人”與“救蒼生”的頓悟,慢慢揭開了這場號稱匡扶正義的封神之戰(zhàn)背后所隱藏的偽善與虛假:天命所歸的真相不過是師尊(權力統(tǒng)治者)一統(tǒng)三界的個人私欲。所謂“天道”,實則是一種圣化的集權主義。
其次,電影在揭露集權主義真相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命題——“每個無辜之人都不該被犧牲,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這是一種理想主義話語的闡發(fā),相較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的哲學”,立意更為深遠?!疤煜隆北臼怯蔁o數平凡個體組成,而每個個體的生命意志都是平等的,都應該被尊重,這是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但正如馬克思·韋伯指出,“權力意味著在一種社會關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作為權力掌控者的師尊,因其一己之私發(fā)動戰(zhàn)爭,便將無數以小九為代表的無辜之人卷入其中,他們作為社會關系中的從屬一方,只能被迫貫徹權力者的意志,成為其偽善私欲下的犧牲者??墒?,這些人就真的命如草芥?世間的公平正義就真的只是亙古傳說?有誰為他們鳴冤?有誰去實踐那樣一個理想化的清明天下?電影中,作為權力執(zhí)行者的姜子牙成為這一美好祈愿的實踐者,從這一角度來說,這部電影其實是姜子牙的精神成長史,他從最開始的權力受惠者的身份,漸漸走向了它的反面——權力的反抗者。
于是電影有了第三個層次,也是最核心的立意——來自英雄的拯救與反抗,即對那些自以為操控一切的集權主義者的反抗,對世間所有不平之事的反抗,對“從來如此”的天道秩序的反抗。最后一幕,姜子牙不僅挽救了蒼生,甚至還斬斷了師尊留給他的天梯,這是他最后也是最為決絕的反抗。天梯,是通往天庭的晉升之路,象征著天地之差、神人之別。越過天梯,姜子牙便可得道成仙,正式被天庭“收編”,得享正果;斬斷它,則意味著徹底地對這一套天地秩序的不認同,也同時意味著一個全新世界的即將重建。此刻的姜子牙,無比偉岸崇高,他是為弱者奮勇反抗的英雄,散發(fā)著理想主義的萬丈光芒。
可以說,《姜子牙》最大的成功在于:以仁同一視的啟蒙主義精神與逆天改命的理想主義信念,改寫了原著中過于陳腐而空洞的價值觀,為銀幕前觀影的每位受眾瞬間燃起了撕裂命運的勇氣。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姜子牙》所傳達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它得以超越其他“封神”類作品的成功因素,卻也極有可能成為它的“敗筆”。
首先從情節(jié)來看,理想主義的生成禁不起邏輯的推敲,因為支撐它的根基太過薄弱。一般而言,所有敘事類作品中的人物行為必然會有一個動機,動機的合理性決定了人物行為的合理與否,甚至成為整個劇情走向的支撐性“地基”,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逆天改命的動機是建立在“自我主義”與“親我主義”的基礎上,他不屈服于身為魔丸的命運,在決意以身抗天雷時喊出了那句“若命運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響亮口號,他是為自己與最親的人抗爭。但《姜子牙》中逆天改命的動機就顯得不合情理——主人公的反抗,與自我無關。須知,所有的絕地反擊幾乎都是在自身或自身所從屬的共同體被逼到絕境后才會迸發(fā)出強大的力量,正如導演餃子所說的:“其實哪吒是我們每個人,即便被塌下來的天壓歪了頭,也能掙扎著生出三頭六臂把天扛起來!”這里的前提是自身被“塌下來的天壓歪了頭”,才會有為自己“掙扎著生出三頭六臂把天扛起來”的可能性,但姜子牙從頭到尾都未曾遭遇如此困境。故事開篇,他為搭救素不相識的妲己而放棄得道成仙的機會就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當時的他們還未建立起強烈的羈絆關系,妲己也不屬于姜子牙“親我主義”的范疇,他們并不是一個情感的共同體,他對妲己的施救只是出于一種人道主義式的憐憫,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封神榜的執(zhí)法者對于階下囚的憐憫,這種憐憫的力量太弱也太過虛假,難以生成以自我犧牲去拯救蒼生的大義。
其次,正因為電影中理想主義生成的根基過于薄弱,導致它在遭遇后啟蒙時代后變得無比蒼白。我們知道,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從激烈變革滑入了一個利益至上、秩序固化的經濟時代,啟蒙理性開始遭到全面質疑而逐漸走向了它的反面,所謂“后啟蒙時代”是指“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不會再有某種先驗的價值作為導引,事實上這種思維模式已經被丟棄——這是一個存在主義式的時代,相信存在限于本質,認識論取代了本體論”,它等同于齊澤克在《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中提及的“啟蒙的絕境”。人們經歷了“啟蒙的絕境”,整個社會文化語境從積極進攻轉為消極防守,成長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如何適應外部世界才是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人的考核標準,于是久而久之,我們便失去了改變世界的信念與理想,變得自欺欺人,逆來順受,只求明哲保身,不愿以身犯險,這是絕大部分青年的真實心態(tài)。但有趣的是,作為契合年輕人心理的大眾文藝卻仍不厭其煩地渲染著理想的崇高,并深受大眾的喜愛。
或許日本學者東浩紀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他在《動物化的后現代》一書中談到,理想主義實則是宏大敘事的產物,是“有唯一目的、終極價值、連貫性歷史進程的完整性大敘事,背后是一種神圣化的、不證自明的統(tǒng)一世界觀”。隨著后啟蒙時代的到來,宏大敘事開始解體,人們不再渴望通過閱讀作品來認識世界,繼而改造世界,所以犬儒主義的心態(tài)構成了中國當代青春文化的癥候之一。只是宏大敘事雖已凋零,人們卻并未走出宏大敘事的神話,于是便開始“捏造宏大敘事,以創(chuàng)世紀的方式重新虛構世界和完整的故事”,寄托并未失落的夢想與價值,延續(xù)慣性心理所追求的終極意義??梢哉f,“捏造的宏大敘事”在無須尊重現實邏輯的自由中閃耀著啟蒙時代最后的光暈,它發(fā)揮著??率降摹爱愅邪睢惫δ埽靡晕拷迦诵?。這也許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的原因,它依靠著“捏造的宏大敘事”(借用傳統(tǒng)神話的世界觀構架,混入理想主義的價值觀),確實慰藉了后啟蒙時代人們對于終極意義的慣性心理——天地不仁,我便反之。這與網絡文學中“屌絲逆襲”的小說性質雷同,都屬于在代入感中意淫著自我價值的實踐。反觀《姜子牙》,看似它也在依樣畫葫蘆,但作為普通觀眾卻很難與之產生共鳴,這是由于后啟蒙時代的社會秩序已然板結,“屌絲逆襲”的戲碼只存在于文藝想象而難以落地成為現實,大部分社會人都是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所提及的“倒‘丁’字形社會”中的底層,極少數人組成的上層集團掌控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同時變相地封鎖了底層人的上升渠道。于是對于普通人而言,我們只能通過意淫的方式幻想著“屌絲逆襲”的高光時刻。可是作品中,姜子牙并非社會底層,他是天尊的得意門生,依靠天尊放下的天梯便可一躍而上,成為權力階層,所以從觀眾的視野出發(fā),他明明是現有秩序的利益既得者,又何須搗毀天地倫常?就如同對普通人而言,現行的選拔制度下完全可以獲得你的所需所求,那還有必要抨擊制度本身嗎?邏輯的缺失讓這部作品原本高遠的立意頓時無比蒼白而虛弱,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反抗秩序本身,這正是《姜子牙》缺少共情因素的關鍵,無法獲取普通觀眾的代入感,從而導致“擬宏大敘事”的話語失效。
總之,《姜子牙》雖是對《封神演義》的現代改寫之作,但它們仍是一體兩面。對于后啟蒙時代的人們而言,“聽天由命”(《封神演義》的價值觀)是現實,“逆天改命”(《姜子牙》的價值觀)是理想,而人的成長,不過是忘卻最初的理想,慢慢妥協,慢慢被現實規(guī)訓與收編,慢慢開始接受現實給予你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所謂目標,便是在承認世間秩序與權威的范疇內符合社會大眾公認的成功學,所以,電影《姜子牙》所傳遞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要為天道碾壓下、被操控的棋子與螻蟻們鳴冤”的精神太燃太熱血,但也太“中二”。在這個后啟蒙時代,這種決絕的反抗精神還有幾分可行性?不愛真理只愛雞湯的大眾已不需要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傲清冷,集體犬儒才是最真實的寫照。更何況,電影本身所宣揚的理想主義,也著實欠缺落地現實的邏輯支撐,以至于它更像是一部美輪美奐的說教片:唯美的畫面、先進的動畫制作、貼切的配樂都難以掩蓋故事本身的硬傷。須知,一部好的影片,故事才是決定其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