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梅,蘇曉梅,劉磊,王施慧,郎豐慶,侯麗霞*
(1.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國家蔬菜改良中心山東分中心,山東省設施蔬菜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山東濟南 250100;2.濰坊市寒亭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山東濰坊 262200)
番茄設施栽培是目前番茄生產的主要栽培方式,山東省是設施蔬菜主產區(qū)之一,且設施應用較早,多年種植番茄導致棚室土傳病害日益嚴重,種植戶為了減少損失,加大了土壤消毒力度,過度使用農藥對土壤及環(huán)境造成破壞和污染,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種植成本,嚴重影響種植戶的收益。番茄嫁接技術是有效減少土傳病害的方法之一,優(yōu)秀的砧木材料嫁接甚至可以代替土壤消毒,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王紹輝等[1]研究表明降低根結線蟲的發(fā)病率可以使用抗根結線蟲的番茄砧木。荊子桓、李穎儀等[2-3]對番茄抗性砧木的篩選做了大量研究,已篩選出成熟可用的抗性砧木材料。目前南方已經普及嫁接技術來減少青枯病的危害,效果顯著,北方各地老棚區(qū)根腐病嚴重,科研人員也在砧木篩選以及嫁接方法的簡單比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缺乏系統(tǒng)的比較。北方瓜類種植中已經普及嫁接苗,但番茄種植戶由于種植習慣以及嫁接苗單一的成本問題,絕大多數(shù)仍選擇自根苗。
番茄嫁接方法較多,有針接法、插接法(改良插接法)、斜切套管法、劈接法、舌接法、靠接法等[4-6]。番茄的嫁接效果除受光照、溫度等因素制約外,不同的嫁接方法對嫁接苗的影響差異也很顯著,其中靠接成活率最高[7],貼接比套管嫁接效率高[8],針接法和斜切套管法比較,針接法抗病性好,產量、糖分差異不顯著[9]。大量研究表明,套管法是經濟易行的嫁接方法,且嫁接后切面貼合度好,保水效果優(yōu),斜切速度快,在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0-13]。該試驗選用3 個常用砧木材料,采用生產中常用嫁接成活率較高的劈接法和套管法進行嫁接,調查不同嫁接方法嫁接效率、成活率、嫁接苗抗病性、產量及品質等指標,綜合評價2 種嫁接方法的差異,選擇低成本高效益的嫁接方法。
選擇3 個不同來源的砧木品種作為試驗材料,接穗為當?shù)刂髟云贩N“歐迪斯”(表1)。
試驗于2019 年8 月20 日于濟南偉麗種苗育苗基地進行穴盤直播育苗,9 月4 日剔除各材料矮弱苗,整理合盤。9 月24 日進行嫁接,嫁接方法為劈接法:砧木比接穗提前 6~10 d 播種,待砧木 6~8 片真葉,接穗4 片真葉時進行嫁接。接穗保留2~3 片真葉,下部切掉,切口削成楔形,砧木上部切掉,莖保留5 cm,縱切1 cm 左右深,將接穗放入切口,貼實,用嫁接夾固定;套管法:砧木和接穗同時播種,莖稈4~5 mm 時進行嫁接。砧木下部保留5 cm 左右,刀口向上30°斜切1 cm 左右,套管套入約2/3,套管口朝向切口的背面,接穗保留2~3 片真葉,刀口向下30°斜切1 cm 左右,放入套管與砧木切面緊密接觸,確保不松動,不掉落。
嫁接后進行底部供水,吸足水分后薄膜覆蓋保濕,光照強時要進行遮陰處理,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夜間 18℃~22℃,前 3~4 d 密閉,5~7 d時早晚適當通風,8~10 d 早晚通風,10 d 以后正常管理。10 月11 日定植于濟南市濟陽縣崔寨鎮(zhèn)蔡馬村種植戶冬暖棚。試驗所用棚室前期不做土壤消毒處理,后期管理按照當?shù)卦耘嗔晳T進行。
10 月8 日,調查嫁接成活率,取樣檢測定植前嫁接苗 SOD、POD、CAT 總活性、MDA 含量等生理指標。定植后定期調查抗病性,收獲盛期取樣檢測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維生素C 含量,試驗方法參考《植物生理學試驗指導》[14]。
試驗數(shù)據(jù)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軟件進行統(tǒng)計。
不同嫁接方法進行番茄嫁接,管理及育苗成本一致,區(qū)別在于材料及人工成本。目前市場上用于嫁接的套管和嫁接夾,同一經銷商報價基本相同,嫁接效率及成活率直接影響了嫁接成本。該試驗所用不同方法均由同一熟練操作工完成,從表2 可以看出,2 種方法的嫁接成活率差別不大,而套管法比劈接法嫁接工效高33.2 株/h,差別較大。
通過對嫁接苗的生長勢及抗性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表3):2 種嫁接方法的嫁接苗TY 病毒病和葉霉病的發(fā)病率差別較大。原因是TY 病毒病發(fā)病時期較早,套管法嫁接苗前期較弱,因此抗性稍差,較易感染;劈接法長勢旺,群體間通透性差,易發(fā)葉霉??;根結線蟲病與根腐病在生育后期發(fā)生,差別不明顯。
表1 砧木、接穗品種簡介及來源
表2 不同嫁接方法嫁接效率比較
番茄幼苗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植株后期的生長發(fā)育。2 種嫁接方法的操作方式不同,嫁接夾與套管的固定方式也不同,對砧木與接穗的貼合程度造成不同的影響,嫁接苗前期的生長也存在一定差異。該試驗比較了不同嫁接方法的嫁接苗苗期生理指標,由表4 可以看出,各生理指標差異不顯著,試驗同時也將嫁接苗與自根苗做了比較,結果得出自根苗苗期的生理指標優(yōu)于嫁接苗,這是由于嫁接傷口引起苗期各項生理指標下降,嫁接苗苗期表現(xiàn)比自根苗差。定植后隨著傷口愈合,嫁接苗生長速度快,生長勢強,營養(yǎng)生長旺盛。
番茄嫁接除了要考慮成本以外,同時要考慮植株的產量和品質。試驗結果表明(表5):不同嫁接方法的植株坐果數(sh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 含量基本一致,單果重與產量差別較大,套管法單果重比劈接法高近20 g,產量高近12 000 kg/hm2。
北方番茄選擇嫁接苗主要是為了防治根腐病,試驗對選用的3 個砧木嫁接苗做了抗病性及產量、品質的調查(表6),結果顯示不同砧木嫁接苗抗病性差異明顯,其中TS/TR3 抗病性強,但營養(yǎng)生長過旺,群體通透性差,果實晚熟,前期產量低,總產量高,品質略差,葉霉病重且易發(fā)細菌性潰瘍??;TS/TR1 植株長勢中等,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協(xié)調,群體通透性好,果實早熟性好,產量高,品質好,較抗根腐病,植株地上部無明顯癥狀;TS/TR2 前期長勢中等,不抗根腐病,中后期植株枯死,產量較低。
表3 不同嫁接方法嫁接苗田間生長勢及抗病性比較
表4 不同嫁接方法嫁接苗各指標比較
表5 不同嫁接方法番茄產量與品質比較
表6 不同砧木嫁接苗抗病性及產量、品質比較
番茄套管法嫁接與傳統(tǒng)劈接法嫁接成活率無明顯差異,套管法嫁接工效可提高30%以上,降低了人工成本;且套管法嫁接植株葉霉病發(fā)生輕,較劈接法發(fā)病降低40%以上,抗病性增強;套管法嫁接番茄產量顯著提高,根腐病、根結線蟲病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綜上:斜切套管法嫁接技術可在生產中推廣應用,但需根據(jù)砧木、接穗生長特點選擇適宜播種期、水肥使用及嫁接時期,達到嫁接時砧木、接穗莖粗相同,保證嫁接成活率及二者后期莖組織的高度匹配。不同地區(qū)根腐病發(fā)病情況不同,不同砧木的抗病性也有差異,同時也各有優(yōu)缺點,例如同樣接穗,單果重大的砧木品質會略有降低,植株旺盛抗病性好但會晚熟,因此建議先進行小面積試驗,篩選適合本地生產需求的砧木材料,再擴大嫁接苗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