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教學目標
1、把握“大?!钡囊庀?,理解詩歌主旨。
2、對比誦讀,感悟詩歌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曾經滄海難為水”“直觀云帆濟滄?!薄按航彼B海平”“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大海的美是永遠也說不盡的。面對遼闊的大海,詩人會情不自禁的放聲高歌,不僅僅中國詩人歌詠大海,外國詩人也歌詠大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和舒婷的——《致大?!??!墩f文解字》致: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那么詩人要把什么一定送給我們呢?(出示目標)
二、詩歌賞析:一邊誦讀一邊感悟
(一)把握意象的特點,體會“大海”象征意義:意象相同,意義不同
1、同是首寫大海的抒情詩,兩個詩人筆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他抒發(fā)了對大海的什么感情?
普希金詩——明確:自由、翻滾起伏、閃爍壯觀、沉郁、喑啞、幽靜、任性、喜怒無常、深沉、有力、陰郁、倔強。表達了對大海的熱愛和贊頌。
舒婷詩——明確:以大海及大海的參照物:大海的日出、夕陽、峭壁、海風、海濤、沙灘、船帆、貝殼、海灘沙穴、海邊戀情、旋渦、暴風雨、海燕、海岸,大海的咆哮 等具象,給人以清晰而無限的遐想,詩人以象征、隱喻手法,更是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大海即生活的意象,并借此給我們生活的復雜多樣的闡釋和不斷追求、勇敢面對的警示。開篇就表達了對大海的贊嘆、懷想。
給意象分類:大海的自由、翻滾起伏、閃爍壯觀、幽靜、深沉、有力是令人贊賞的,然而,沉郁、喑啞、任性、喜怒無常、陰郁、倔強卻是消極的,(舒婷峭壁、海風、旋渦、暴風雨)讓人厭惡的。既然大海具有消極厭惡的一面,那么,詩人為什么還要對大海的這些特點大加贊賞呢?大海有沒有象征意義?象征著什么?
普:(隱喻,象征著自由)舒婷:(隱喻,象征著生活)
(二)、詩人的“理想”和“現實”:現實不同,理想相同
1、既然都如此熱愛贊嘆大海,為什么普希金“我還沒有熱烈的擁抱你”舒婷被大海“滌平了記憶”?
普希金“我卻被縛住”“或暴君看守得非常嚴密”,舒婷被生活“斷送了無數純潔的夢”,那么詩人遭遇了什么現實?
普希金:在青少年時代普希金就為全國人民反對拿破侖戰(zhàn)爭的愛國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黨人恰達耶夫和俄國啟蒙主義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響,寫下了許多反對專制暴政和歌頌自由的政治抒情詩。25歲即1824年他與奧德薩總督發(fā)生沖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達兩年之久。詩人在奧德薩,長期與大海相依為伴,把奔騰的大??醋髯杂傻南笳鳌K陔x開南高加索的前夕,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
舒婷:21歲時,作為“老三屆”知青于1969年“插隊落戶”的閩西上杭。1972年她以獨生女照顧回城,沒有安排工作,1973年創(chuàng)作此詩?,F實和理想之間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遙被她感覺到了。生活的現實和理想的追求的矛盾,應當說是《致大?!返那楦谢A。
2、當“理想”和“現實”發(fā)生矛盾時,詩人怎么辦?想到了誰?人不同,堅持相同。
普希金面對大海時,想起了拿破侖和拜倫。詩人以自由戰(zhàn)士拜倫為楷模,超越肉體的束縛,追求精神的自由。聯系二人經歷:因為拿破侖是個“用劍開辟自由的英雄”,拜倫反對專制壓迫、支持人民革命,成為19世紀初歐洲革命運動中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偉大戰(zhàn)士。他們和大海一樣,都是自由的象征,是作者的精神偶像。追求自由
舒婷想起來“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風雨中疾飛的海燕,面對現實生活,詩人希望像海燕一樣,堅強地在生活的風浪中自由飛翔,對生活充滿了自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這個人也是詩人自己,既是一個寂寞的追求者,也是一個“驕傲”的存在。追求生活
精神出口:不管是拿破侖、拜倫也好,還是大海也好,他們都是自由的象征,而自己卻沒有自由。既然沒有自由,詩人又該怎么辦呢?詩中最后兩節(jié)給出了答案:在不自由和壓抑中,詩人永遠不會忘記大海,并且要把大海的一切帶到森林,帶到寂靜的荒原。表明了詩人會怎么做?明確:永遠不會忘記自由,會為自由勉勵自己,為自由奮斗不已。
舒婷甘愿做一個寂寞的追求者,面對逆境孤傲、獨立的存在。主旨不同
(三)總結(活動)
可見,當理想追求面對現實的殘酷矛盾沖突時,詩人都會積極地找尋一個“精神出口”。同學們還能想到那些例子?(可小組討論)
示例:屈原選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放棄仕途,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追求自由及時行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歌往往是詩人歌唱的“出口”。
三、比較誦讀,風格不同
大海在普希金的眼中是自由的壯美;大海在舒婷的筆下是靜寂的、遼闊的優(yōu)美。大海還是那個大海,只有詩人在不斷的追求與尋覓。
仿句(活動):
如果以音樂相比,普希金的《致大?!肥且徊考ぴ降呐炫鹊慕豁憳?,舒婷的《致大海》則是一曲流動著的娓娓動聽的古琴曲;如果以繪畫相比,前者是一幅色彩豐富氣勢恢宏的油畫,而后者是一幅包羅萬象靜謐優(yōu)美的山水畫。
兩首詩表現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不同情感下的對大海的不同理解,前者更顯壯美的品格,后者更多表現出優(yōu)美的情思。前者更富動感,后者多現靜寂優(yōu)美,均不失為詩的佳作。
四、主題升華:(致:追求的精神)
人的本性首先表現在對自由的追求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價值)普希金作為一個自由的歌者給我們歌頌自由,舒婷告訴我們“面朝大海,直面生活”。正所謂:自由歌者歌自由,滾滾波濤催人醒。
背景導入:1824年,在“自由被束縛,追求自由而不得”的心境下,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寫下了抒情詩《致大海》,抒發(fā)對自由的渴望和熱烈的追求。一個半世紀以后的1973年,中國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在“插隊落戶”的閩西上杭寫下了抒情詩《致大海》,抒發(fā)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普希金時年25歲,舒婷時年21歲,青春年少,激昂文字,給那個時代的青年以無限的激勵和遐想。
(鄒平市第一中學?山東?鄒平?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