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的故事
《湘行散記》由十一篇散文組成,寫的沈從文家鄉(xiāng)湘西的山水風物。在他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仿佛現(xiàn)代的桃花源。
沈從文于1902年生于湖南鳳凰縣一個行伍家庭。十五歲時便參加了地方土著部隊,在沅水流域輾轉(zhuǎn)生活了五年,對那片青綠色的土地再熟識不過。
湘西地處云貴高原東北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兒顯得偏僻、閉塞,傳說正是陶潛《桃花源記》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之處和夜郎國所在。那懸掛在半空中去水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那充滿牛糞桐油氣味的小小河街,那揉合了莊嚴與瑰麗的促櫓長歌聲,還有雜糅了神性與魔性的神話傳說,都含著一種詭異古野的美。
故土也不免蠻荒落后,可是,這里的人出生在鄉(xiāng)野,那些活潑的生命,充滿著一種淋漓的元氣。比如《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中,朋友是個懂人情、有趣味的旅館主人。作者離開時,天落著雪,那大雪茫茫的清晨,天剛剛白,他就這么從熱被里鉆出,沿岸追了三里路趕來送行?!耙宦窂团d,一路復興。”那么嚷著,于是他同豹子一樣,一縱又上了岸,船就開了。還有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樸船夫,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青年軍官,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xiāng)野人文景象。有關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讀來似乎平常、卻又撼人心魄。
《湘行散記》寫作的年代是動蕩不安的戰(zhàn)亂歲月,在那個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么樣的動蕩歲月里,沈從文把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愛與依戀,坦坦蕩蕩地寫下出版了,把故鄉(xiāng)作為失意或者得意時都可以止泊??康男撵`寄托。于是,那時的湘西,便在文字上永遠地留下來了。
歷史的長河會洗刷掉很多人和事,沉淀下來的就是真正的文學。感謝沈從文,他讓遠行的游子都憶起了故鄉(xiāng),心中有了愛和依戀,他在每個人心里都種下了愛與美的種子。
●寫作緣起
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沈從文是一個傳奇。他只有小學學歷,行過軍、拉過船,二十歲冒冒失失闖北平時,還是個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的毛頭小子,在舉目無親的北京城里,用手中一支筆打出一個天下。汪曾祺便是出自他門下,憶起老師,汪曾祺感慨道:“一個只讀過小學的人,竟成了一個大作家,積累了那么多的學問,真是一個奇跡?!?/p>
成名后,在北京的沈從文接到母親生病的消息,隨即冒著嚴寒趕回故鄉(xiāng),他乘車從湖南常德到桃源,轉(zhuǎn)為包船溯沅江而上。船沿水路,且行且泊,歷時12天,才到水路終點浦市上岸。行前,他與新婚的妻子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的所見所聞,《湘行散記》就是根據(jù)這批書簡中記錄的原始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作者用文字鋪陳開一幅山水畫卷,畫出一條包括五條支流、四個縣份、百個碼頭的湘西之源:沅水流域。那水手、那吊腳樓里的婦女,他們的命運湮沒在了世事風云中,他們的故事卻在作者的筆下鮮活得蕩氣回腸。
● 其人其事
汪曾祺的學生曾經(jīng)回憶過沈從文在西南聯(lián)大授課的情境:他是不贊成命題作文的,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但有時在課堂上也出兩個題目。他曾給比我低一班的同學出過一個題目:“記一間屋子里的空氣”!為什么出這樣的題目?他認為:先得學會車零件,然后才能學組裝。我覺得先做一些這樣的片段的習作,是有好處的,這可以鍛煉基本功?,F(xiàn)在有些青年文學愛好者,往往一上來就寫大作品,篇幅很長,而功力不夠,原因就在零件車得少了。
他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yè)后面寫很長的讀后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后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chuàng)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切自己動手,細心耐煩。他說他這種方式是“手工業(yè)方式”。他寫了那么多作品,后來又寫了很多大部頭關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這種手工業(yè)方式搞出來的。
●作品摘錄
天快黃昏時落了一陣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氣真冷,在寒氣中一切都仿佛結(jié)了冰。便是空氣,也像快要凍結(jié)的樣子。
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著雪子時已泊了岸……點了小小的油燈,拉了篷。各個船上皆在后艙燒了火,用鐵鼎罐煮紅米飯。飯燜熟后,又換鍋子熬油,嘩地把菜蔬倒進熱鍋里去。一切齊全了,各人蹲在艙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滿后,天已夜了。水手們怕冷怕凍的,收拾碗盞后,就莫不在艙板上攤開了被蓋,把身體鉆進那個預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濕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談談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燈,或燃一段廢纜子,搖晃著從船頭跳上了岸,從一堆石頭間的小路徑,爬到半山上吊腳樓房子那邊去。陌生人自然也有來到這條河中來到這種吊腳樓房子里的時節(jié),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稱為熟人鄉(xiāng)親了。
黑夜占領了河面時,還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腳樓窗口的燈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間飄忽動人的火炬紅光。這時節(jié)岸上船上都有人說話,吊腳樓上且有婦人在黯淡燈光下唱小曲的聲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時,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腳樓下有匹小羊叫,固執(zhí)而且柔和的聲音,使人聽來覺得憂郁。我心中想著,“這一定是從別一處牽來的,另外一個地方,它的母親,一定也那么固執(zhí)地鳴著吧?!?/p>
此后固執(zhí)而又柔和的聲音,將在我耳邊永遠不會消失。我覺得憂郁起來了。我仿佛觸著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里軟和得很。
● 精彩書評
《湘行散記》用敘述的手法緩緩地勾描,入骨的鄉(xiāng)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往往是深斂而緩發(fā),每字每句均從心底流出,深摯而綿長?!皩⒄麄€的民族,數(shù)千年的歷史,濃縮為心靈的哀歡”,化為文字,一如那無底的長河水,悠悠而來,緩緩東去。
——窗外那棵樹
少年品讀
覽湘西,美心靈
湖北省襄陽市田家炳中學 李美霞
由武陵過桃源,從家庭到家鄉(xiāng),沈從文帶著對故鄉(xiāng)的深沉眷戀、對母親的深切問候踏上了湘行之旅。他描繪了湘西明朗秀美的自然風光、樸實原真的民風民俗,字里行間,無不透著“愛水,愛山,愛故土;頌人,頌俗,頌民間”的豐富情感。
在湘西,有穿著麻布花衣的女人在水陸兩地干著粗糙繁勞的重活兒,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新鮮肥美、現(xiàn)撈現(xiàn)吃的水魚,有河岸兩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吊腳樓等一切讓人沉醉的人與事物,都來自沈從文的深情表達。在他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湘西之好,說不盡;思鄉(xiāng)之情,道不完。
因母病重,在為期四十多天的湘西故鄉(xiāng)之行中,作者不僅醉于湘西的江山與人文,更紅豆相思于其妻張兆和。在游行中,他的所見所感都通過一封封書信,第一時間送回到了在家中等他歸家的妻子手中。信中,他深情地稱妻子為“三三”,字里行間,無不表達著:我想與你共享這份美好。這景太美,只因你太遠,我想用筆,抒發(fā)我對你與萬物的愛。
風景的美,或許能讓作者憶起兒時的歡樂,但湘西下層人民永遠用血淚打發(fā)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運,為實現(xiàn)其人生權(quán)利與尊嚴所做的努力,作者都記在心里,這讓他對湘西民族歷史遭遇和現(xiàn)實境況有了觀照與反思,讓他真正讀懂了湘西這幅壯麗的畫卷,更讓我獲得了人生的啟迪。
(指導教師:趙玉娥)
少年品讀
對生活溫暖地愛著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 高雨婷
沈從文于1934年因母病回故鄉(xiāng)湘西,一路上他用充滿溫情的語言書寫了那個年代故鄉(xiāng)的山水、風情,于是便有了透著空明與澄澈的《湘行散記》。在他的書里,在我的眼里,一切的景、物、人、事無不使人的內(nèi)心柔和、溫暖、感動。
◆啟航
沿河的碼頭,停著高大的運油船。寬平的河面,整齊的碼頭,來往的船上朱砂、水銀、苧麻、布匹……裝得滿滿當當??~緲的櫓歌嘴邊來。山連山,水連水,歌聲竟被那群山清水擋回去了,河邊的洗衣婦羞紅了臉,掩面接上了櫓歌,歌聲不歇,水波不止。
◆羈旅
冬日三九天,河水寒冷刺骨,船只碰上了危險。英勇的水手從來不懼,奮不顧身地跳入冰水中!行船之際,船被河水沖上險灘了,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身軀保護著船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活比激流可怕得多,可他們熱愛這生活,在這激流中鑄就不朽的靈魂。他們把尊嚴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復歸
多情的水手回來了,在吊腳樓里。亂世摧殘著人的心靈,但兇猛的激流,抵不住水手堅毅的靈魂;草木水土人,藏不住湘西無處不散發(fā)的美。
湘西人民所展現(xiàn)的人性之真、善、美,跨過了戰(zhàn)爭所帶來的悲、離、慘。這是沈從文先生所見識、領會的,他感動于“不管怎么樣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于是對于人生,對于愛憎,仿佛全然與人不同了。而我作為一個過客,亦被他帶入了湘西世界。
沈從文年少即投身行伍,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么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
愿我們也能像先生那樣,帶著對生命、對歷史的感悟,對生活那么溫暖地愛著。
(指導教師:朱趕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