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植樹問題》是滬教版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中“數(shù)學廣場”的內(nèi)容。“數(shù)學廣場”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了具有更大探索、思考空間的學習素材。而《植樹問題》作為此版塊中的一課,其難度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相較于其他內(nèi)容有一定的難度。其難度主要有:1、理不清棵樹與段數(shù)之間的關系;2、解決現(xiàn)實的相關實際問題中分不清是哪種情況。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學習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教材中有關“植樹問題”安排了三種情境: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在完成三種情況的討論后,學生往往會混淆不同情況所對應的解題思路。所以在本課中,我將三種情況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研究,在明確學生疑難點的基礎上,借核心問題“樹種在哪里”結合圖示法帶領學生總結算法,完成對問題的解答。
案例片段:
(一)“問題串”促思考
出示題目:20米的路,5米分一段,共分幾段?
問題串設計:①這道題為什么用除法?
②這道題在做什么事?
③總共有多長?要分多少米?怎么分?
④這種分法,在我們數(shù)學中叫什么分?
回答完后教師畫出線段圖
(二)核心問題助探究
環(huán)節(jié)一:變式情境,切入正題
出示題目:20米的路,每隔5米種一棵樹,可以種幾棵?
核心問題:樹種在哪里?
環(huán)節(jié)二:聯(lián)系實際,泛化理解
師:樹種在哪里?
生:樹都是種在頭尾的端點或者每段中的點上的。
師:生活中還有什么情形類似?
生:教室外面的洗手臺按照間隔安裝在點上;操場上做操時也是站在點上;鋸木頭是鋸在點上……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植樹問題”,其實本質(zhì)都是一樣,先要知道平均分成了幾段,再去考慮有幾個點,怎么種在點上。
環(huán)節(jié)三:情境模擬,舉一反三
問題設計:
一、核心問題
“植樹問題”關鍵就是明確“樹種在哪里”,而“樹”其實本質(zhì)上是一個點。因此提出了核心問題后,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嘗試用圖示法探究出段數(shù)和棵數(shù)之間的關系,隨后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樹種在點上”,并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找類似的例子,尋找生活中的“點”。當學生在交流中收獲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后,教師對這些情境進行總結,回到“植樹問題”上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在“樹”和“點”之間建立聯(lián)系,為接下來解決生活中的靈活情境疏通了思路。最后模擬了生活中的變式情境,解決了三種情況的探究,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二、問題串
本節(jié)課中,問題串主要包含:“這題在做什么事?”、“怎么分?”、“有車位怎么辦?”、“為什么加(減)1”等。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和教學意圖進行更加細致的提問,通過提問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為最終解決“植樹問題”做準備。
1.這題在做什么事?
該問題的提出旨在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準確表征,以明確情境之下的問題原型,選擇解題方法,讓學生明白這是分段問題,為本節(jié)課做鋪墊。因為“植樹問題”先要知道分了幾段,再探究棵樹和段數(shù)之間的關系。
2.怎么分?
這題看似簡單,卻是整個問題串的核心所在。提問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能用數(shù)學語言“平均分”闡述,得到解題關鍵?!爸矘鋯栴}”是探究“點”的問題,而“點”則來自于平均分產(chǎn)生的“段”,因此要探究植樹問題,應該從平均分入手,所以一開始便提供了一個分段情境,以此為基礎繼續(xù)探究。
3.有車位怎么辦?為什么要加(減)1?
這是在模擬情境的過程中,學生所面對的新問題,而在解決這個新問題之前,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對生活中“點”的找尋,能幫助學生在面對新情境時將“車位”想象成一個“點”。只要學生能弄明白“樹”和“障礙物”其實都是“點”,就能融會貫通地解決實際問題。有了這些鋪墊,學生便能理解為什么要加(減)1,什么時候要加(減)1,這也是對核心問題的回歸。
案例反思:
一、以核心問題引領教學探究
本節(jié)課中用核心問題引領教學探究過程主要是:分段情境→畫圖解決植樹問題→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距離→植樹問題的變式。
“植樹問題”實際上是探究“點”的問題,而“點”則是分段后得到的,所以要探究此問題,應當從“平均分幾段”著手,它是解決“植樹問題”的源頭,對它的分析旨在讓學生明白原理,從而在接下來的類似情境中能知道“植樹問題先分段”,從本質(zhì)上建構對此問題的理解。
二、以核心問題深化學生認識
在情境探究中,始終以核心問題深化學生對“樹”的認識:樹→樹是點→點是其他→點被占用。
本節(jié)課所探究的是“植樹問題”,因而對核心問題的探究就圍繞著“樹”進行。當?shù)谝淮纬霈F(xiàn)問題時,學生能認識到這是“種樹”,而這里的“樹”就是樹。隨著對問題的分析,學生將“樹”放在情境中去認識,通過畫圖他們注意到“樹是種在點上的”,此時學生已經(jīng)能將“樹”抽象成“點”,這是最初的認識。
借助這些認識,學生對核心問題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加深,但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并不止于此,實際生活中的情境更為靈活,所以需要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但由于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學生關注的往往是“點”上的內(nèi)容,而忽略了從“段數(shù)”和“點”之間的關系上去理解“點”,實際上“點”是相對于“段”而存在的,所以找“點”前應先明確有“幾段”,再結合情境找到有幾個“點”。
總結:
數(shù)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它本身就是借助于抽象建立起來的并在不斷發(fā)展。因而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時,不應僅停留在淺顯的表層,而應當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逐步過渡到更抽象的層面上。本節(jié)課中利用核心問題引領學生的認識方向,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上升到更抽象的層面上,把握知識的本質(zhì)。
上海市嘉定區(qū)葉城小學 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