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旅》選自曹文軒長篇小說《草房子》?!恫莘孔印肥且徊筷P于少年成長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學校為背景,描繪了幾個孩子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彌漫著艱辛與苦痛,又閃爍著人性的光芒。怎樣帶領學生深入解讀《孤獨之旅》的難點呢?筆者總結(jié)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了解整本書內(nèi)容,整體感知文本背景
《孤獨之旅》故事發(fā)生在1962年一個叫油麻地的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六年級學生杜小康家原來家境富裕,但他父親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產(chǎn)。杜小康只好輟學,幫父親去治病。父親病好后,借錢買來了500只苗鴨,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外的蘆葦蕩去放鴨。節(jié)選部分就從這里開始。
二、揣摩心理,深度解讀人物的“孤獨”
“孤獨”是文本的關鍵詞,我們必要梳理孤獨的成因及其具體表現(xiàn)。從文本來看,杜小康的“孤獨”成因主要有:
1.離家的憂傷
杜小康,原本有一個富裕和睦的家,但在家道中落之后,他不得不跟著父親到遠處去放鴨。小說開頭寫杜小康看不見油麻地時,對父親說:“ 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在突然離開家時,他一時無法接受這個現(xiàn)實。這是孤獨感的開始。當真正的孤獨感悄然襲來、無法擺脫時,杜小康最突出的表現(xiàn)依然是“ 想家”, “ 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他在夢里發(fā)出的呼喊是 “ 我要回家……”,即使身邊有父親,他也依然感到孤獨,因為沒有家。
2.環(huán)境的陌生
一邊是“ 熟悉的樹木、村莊、橋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為杜小康眼中的遙遠之物”,一邊是“已經(jīng)是陌生的天空 和陌生的水面”。曹文軒將“ 熟悉”與“ 陌生”置于同一個敘事空間內(nèi),在二者的對立敘述中,孤獨感開始慢慢產(chǎn)生了。小說原作中還有一句話,即“有時,也會路過一個村莊,但,無論是杜雍和還是杜小康,都沒有特別強烈的靠岸的欲望。因為,村莊是陌生的。它們與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河流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梢?,陌生感一直伴隨著杜小康。
3.內(nèi)心的恐懼
恐懼伴隨著孤獨,孤獨也伴隨著恐懼,這一點在杜小康身上表現(xiàn)得也很明顯。當他們來到蘆蕩時,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 他害怕了—— 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這種害怕顯然是環(huán)境帶給他的壓力。此后,即使“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安靜下來”,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qū)除杜小康的恐慌”。
4.交流的障礙
在到達目的地后,杜小康開始還能與父親說說話,不過“ 奇怪的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單調(diào),越來越干巴巴的了”,慢慢地,連必要的對話也省略了。作者寫道:“ 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三、品讀形象,深入解析其特定含義
1.鴨群
“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奮力向前推進,同時,造成了一個扇面形水流。每只鴨子本身,又有著自己用身體分開的小扇面形水流。它們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織成了似乎很有規(guī)律性的花紋。無論是小扇面形水流,還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勻的、永恒的水聲?!?/p>
這段對鴨群的描寫突出劃船趕鴨子的速度很快,襯托了父子倆對前途的茫然無助的心情。
“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唯恐自己與這只惟一的使它們感到還有依托的小船分開。它們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有時,它們會將頭從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還在船上,才又將頭重新插回翅膀里?!?以鴨子“無家”“漂流”及對唯一的小船的依靠襯托出父子倆此時孤獨、恐懼、無依的心理。
2.蘆葦蕩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里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p>
這樣無邊無際的蘆蕩渲染了氣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恐懼和害怕。
3.暴風雨
“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zhàn)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p>
可怕的暴風雨讓本來孤獨恐懼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這暴風雨,讓杜小康體驗了真正成長的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四、對話教材編者,理解“成長”與“孤獨”
《孤獨之旅》被收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少年時代”。單元導語說:“ 少年時代,我們開始睜大眼睛看世界,品嘗生活的甘美,也經(jīng)歷著成長的苦澀和無奈。”《故鄉(xiāng)》是以回憶性的視角,將“ 少年之我”置于“成年之我”的視野中進行觀照;《我的叔叔于勒》 則是以兒童視角來觀察家庭與世界;《孤獨之旅》則是以他人的眼光來看少年的成長。于是,《孤獨之旅》的文本內(nèi)涵已經(jīng)在“少年時代”的單元框架中得到了凸顯。在課后的閱讀提示中,編者也說:“ 這是一篇描寫少年成長之路的小說?!弊鳛樯倌甑亩判】?,在經(jīng)歷家庭變故之后輟學,隨父 親去放鴨,一場暴風雨之后突然感覺自己“ 長大了,堅強了”,這就是成長,而孤獨體驗在成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孤獨之旅》作為 教材文本的闡釋框架。
編者給教材節(jié)選文本命名為“孤獨之旅”,是很恰當?shù)?。這不僅是因為“ 孤獨”在原小說的相關章節(jié)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多,多達 11 次,而且是因為“ 孤獨”確實是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主題。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劉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