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華 劉 黎
雙牙弓前突是常見錯牙合畸形類型之一,對患者面部美觀影響嚴重,且隨著年齡增長影響程度會進一步加重[1~2]??刂蒲例X轉(zhuǎn)矩和傾斜度,獲得相對協(xié)調(diào)的面部軟組織位置是改善雙牙弓前突患者面部美觀的關鍵。臨床治療牙弓前突,常以減小上下前牙和上下唇前突度、改善咬合關系及側貌為主要目標[3,4]。本研究將探討正畸治療對雙牙弓前突患者臨床療效、軟組織功能及面部美學的影響。
1.一般資料: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雙牙弓前突患者7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雙牙弓前突診斷標準[5],雙牙弓前突,磨牙關系為安氏I 類關系,I 類骨面型;②恒牙牙列完整;③上下中切牙角<120°,U1-NA 距>7.6mm;L1-NB 距>8.8mm;④下頜輕度擁擠或不擁擠;⑤口腔衛(wèi)生好,牙周健康,⑥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正畸治療史,合并全身系統(tǒng)性疾?。虎诤喜⒋诫窳鸦?、顳下頜關節(jié)疾病。70 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6 例,女性34 例;年齡15~55 歲,平均年齡(28.56±4.12)歲。
2.治療方法:采用Tweed-Merrifield 矯治技術。序列黏結托槽,使用Empopwer 雙核自鎖托槽,上頜采用主動托槽,下頜采用被動托槽,上頜采用0.017×0.022 英寸不銹鋼方絲,下頜采用0.018×0.025 英寸不銹鋼方絲,關蓋做排齊,使牙列整齊排列,糾正扭轉(zhuǎn)牙;更換弓絲,做關閉曲關閉牙列間隙,同時以100g 單側牽引力內(nèi)收前牙;上頜穩(wěn)定弓絲采用021×0.028 英寸不銹鋼方絲,下頜后牙采用0.019×0.025 英寸不銹鋼方絲進行序列備抗,進行高位牽引和垂直牽引,通過頜間牽引精細調(diào)整咬合關系。
3.觀察指標:由放射科拍攝頭顱定位側位片,掃描后的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運用Onyx Ceph2.6 軟件進行軟硬組織的測量,切牙及唇部軟組織相關標志點測量采用autocad 2010 軟件進行,所有指標側兩次,兩次差距大于0.5mm(線距指標)、或大于1°(角度指標)則進行第三次測量,將兩個最接近的測量值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研究數(shù)據(jù)。
SNA 角:鞍點- 鼻根點- 上牙槽點角;ANB 角:上牙槽基點- 鼻根點- 下牙槽座角;SNB 角:鞍點-鼻根點- 下牙槽座角;Z 角:軟組織頦前點與上下唇突點與耳平面的交角;U1-A(上切牙突距):上中切牙唇面與AP 線的垂直距離;L1-A(下切牙突距):下中切牙唇面至AP 線的垂直距離;U1-L1 角(上下中切牙角):上下中切牙長軸的后交角;FMA(下頜平面角):眶耳平面與下頜平面的交角。
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軟件對本研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 檢驗,組間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牙齒排列整齊,磨牙、尖牙恢復中性關系,上下中線一致,上下牙合正常;前視面左右基本對稱,微笑無牙齦露出,側面突度明顯改善。矯治后,Upper Lip、Total Chin、Z 角、FMIA、NP-FH、U1-LI值較治療前顯著增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xiàn)MA、IMPA、NA-PA、L1-NB、U1-NA、U1-SN 值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SNA、SNB、ANB 值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較治療前后影像學檢查指標變化情況(,n=70)
表1 比較治療前后影像學檢查指標變化情況(,n=70)
測量指標SNA(°)SNB(°)ANB(°)Z 角(°)Upper Lip(mm)Total Chin(mm)FMA(°)FMIA(°)IMPA(°)NA-PA(°)NP-FH(°)L1-NB(°)U1-NA(°)U1-NA(mm)L1-NB(mm)U1-LI(°)U1-SN(°)治療前82.34±1.71 80.16±0.89 3.25±0.97 54.06±1.02 11.84±0.82 9.28±1.02 28.73±0.94 55.73±3.24 96.88±3.39 6.20±0.49 86.90±0.29 32.09±4.35 33.24±1.71 7.76±2.89 9.34±1.97 115.06±2.02 121.26±3.17治療后82.54±1.64 81.08±0.31 3.19±0.96 71.69±2.37 13.45±0.79 12.03±0.64 27.02±0.82 67.02±2.42 86.54±3.14 3.68±0.54 88.09±0.46 19.54±3.06 28.54±4.71 3.96±0.31 4.49±1.86 131.69±3.37 107.28±2.65 t P 5.563 7.618 0.367 6.061 3.476 1.024 6.374 12.075 9.649 1.387 6.956 4.413 6.506 7.465 3.001 23.147 16.980 1.267 12.542 6.74<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臨床上,簡單型雙牙弓前突較為常見,表現(xiàn)為單純上、下前牙突出,而上下頜骨在矢狀方向相對位置正常[6,7]。雙牙弓前突患者常因上下唇過突而閉合不全,牙齒外露,下巴相對退縮,輪廓凸出,因此,改善牙齒前突和面部美觀是治療雙牙弓前突的關鍵[4]。正畸治療主要是調(diào)節(jié)面部骨骼、牙齒和頜面部神經(jīng)肌肉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最終實現(xiàn)口腔和頜面部系統(tǒng)的平衡、穩(wěn)定和美觀[8]。臨床上治療雙牙弓前突的正畸方法較多,傳統(tǒng)支抗療法、微種植體支抗等對促進前牙內(nèi)收和調(diào)整上下唇位置效果良好,但容易造成面部器官意外損傷,有一定的手術風險[9]。本研究選用Empopwer 雙核矯治器,具有主動、被動托槽的優(yōu)勢,且摩擦力小,有助于保護后牙支抗[10]。
本研究中患者FMIA 值顯著增大至正常范圍,Z角明顯增加,提示經(jīng)正畸治療,患者前牙內(nèi)收,突面型得到顯著改善,取得滿意效果。FMA 是面部分析中最重要的參數(shù)之一,因為它顯示患者面部的矢狀和垂直生長發(fā)育情況[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矯治后FMA有所下降,說明本研究所用正畸治療技術對雙牙弓前突患者垂直向控制良好。IMPA 反映下頜切牙位置與下頜平面關系,可作為維持和定位下頜切牙與牙槽骨關系的可靠參考值。本研究中,治療后IMPA值較治療前比較顯著減小,說明經(jīng)Tweed-Merrifield矯治,患者切牙完全直立,軸線控制良好。上唇與總頦的比值反映了頦唇軟組織的關系是否協(xié)調(diào)。當兩者比例接近1:1 時,說明頦唇部軟組織關系相對和諧,當比例偏離1:1 時,說明頦唇軟組織發(fā)育不協(xié)調(diào),即面部美觀存在缺陷。本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Upper Li、Total Chin 值在正畸治療后得到顯著增大,且兩者比值接近1:1,提示,正畸治療促進了雙牙弓前突患者頦唇軟組織關系協(xié)調(diào)性,面部美觀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