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育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水平逐步提高,小學教育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對于目前我國小學教學來說,普遍無效性問題十分嚴重,使得教學質量未能達到預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便需要針對方法層面展開深入研究,以此確保教學活動更具有效性特點,促使學生的個人興趣得到激發(fā),認真展開知識學習,進而使得自身綜合素養(yǎng)得到增強。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小學教學有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并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方法方面發(fā)表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教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方法
從現(xiàn)階段發(fā)展而言,我國課堂教學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學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師生之間能有更多的機會展開溝通。但需要注意的是,課堂無效性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即便教師非常努力,學生也能認真參與,但是最終的效果卻未能達到預期。針對這一情況,教師便需要對教學方法展開優(yōu)化,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完成知識掌握,進而提升自身水平。
一、小學教學有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1.過于重視外部形式。課程標準為教師的正常授課設置了基礎目標,促使教師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然而,許多教師雖然在方法層面做出了深入研究,但僅僅停留在外部形式層面,看起來設計了多個內容,整體氛圍十分熱鬧,但卻對教學沒有太多幫助。還有一些教師對于課堂合作的認知存在偏差,不論在哪一堂課教學時,都盲目采用這種方式,投入了大量時間成本。但是,學生很難對知識內容產生共鳴,理解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字詞句是其中的重要基礎,如果學生的掌握效果不佳,單純誦讀,不嘗試書寫,自然很難完成記憶。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盡管有足夠的機會進行操作和練習,對于知識學習也有著很高的需求,但是都停留于表面,并未做到深入理解。如此一來,課堂寶貴的時間便遭到了無端浪費,造成教學質量未能達到預期水平?;蛟S學生有著一定興趣,但是都十分短暫,不夠持久[1]。
2.過于注重局部講解。所謂整體感悟,也就是從整體性角度出發(fā),對事物展開深入理解,因此屬于一種總攬全局的思維模式。但是對于許多教師來說,往往過于突出課堂教學的氛圍,單純抓住其中的局部內容,以此展開教學活動,使得學生未能做到有效感悟。尤其是對于語文學習來說,除了需要完成基礎知識學習之外,語言的積累、運用以及感悟同樣非常重要。學生在掌握了大量語言素材,其目的便是為了能夠在未來的時間中進行應用。如果未能做到充分掌握,學生只能了解其表面內涵,無法深入感知其價值,同時也不懂得如何進行有效應用。如此一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必然有所下降,對其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也沒有任何益處。
3.過于注重多媒體設備應用。對于教學活動來說,板書是最為常用的一類輔助性方式。如果教師對板書有著一定研究,字體書寫十分到位,格式十分合理,整體表現(xiàn)非常清晰,自然能夠起到循序漸進的效果,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內容把握。而在新時代背景下,許多教師開始嘗試應用多媒體設備,由于所有材料都能夠提前搜集,因此可以有效節(jié)約課堂時間,而且還能確保教學內容更具直觀化特色。正是這一情況,許多教師幾乎在每一堂課程中都采用多媒體技術,而將早期的板書完全替代。畢竟板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教師自己一筆一畫寫出來的,十分清晰,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每一個字正確的書寫方式。而多媒體設備中的字,幾乎全部都是自動生成,對于書寫步驟方面沒有表現(xiàn),使得學生對于漢字本身的感知效果受到了影響。如此一來,學生的綜合水平自然會有所下降。
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方法
1.提高對于備課的重視度。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良好的備課是其中的重要基礎。伴隨新課程改革政策的時候,對于教師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因此,教師理應從早期陳舊的教學模式之中完全走出,轉變自身原有的角色,將學生作為其中的主體任務,對教材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然而許多教師仍然無法達到這一水平,對課堂理解不到位,使得教學有效性下降。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理應轉變原有的教育理念,深入課程改革工作之中,以新課程理念作為重要指導,轉變自身態(tài)度,對于備課工作予以重視,明確其對于教學活動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要將學生當作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人物,從實際角度出發(fā),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并深入研究教學方法,以此保證備課工作更為完善,為次日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2]。
2.提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對于課程教學來說,教師不能采用單一的模式。教材中的課文有很多,既有散文和議論文,也有詩歌和古文,對于不同的內容,自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此滿足教學活動的基本需求。諸如,在處理講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嘗試采用“讀和講”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朗讀,并安排一些基礎較強的學生,為其他學生講解,分享自己的想法。而在處理閱讀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并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溝通。通常這種文章都有著較強的深意,很有啟發(fā)性,學生對其看法各有不同,在完成溝通之后,對文章本身的理解將會更為深入,課堂學習也變得更為有效。而在處理詩歌的時候,可以嘗試采用繪畫的方式,學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用畫筆對其呈現(xiàn)。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中得到不一樣的體驗,不僅能夠使得教學氛圍變得更為活躍,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記憶,加深理解效果。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之中,完成學習工作。
例如,在進行課文《一粒種子》教學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安排學生自主表演。在完成課文學習后,學生便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其改編成簡單的舞臺劇,并在課堂中進行呈現(xiàn)。一些綜合水平較高的學生,還可以對其進行改編,從而使得課文內容更具生活化特色,與學生的生活更為接近。如此一來,課堂教學氛圍便得到了有效改善,學生潛在的積極性都能夠得到激發(fā),同時對于文章的理解變得更為深入,進而使得教學活動更具有效性特點。
3.合理設計課堂問題。現(xiàn)如今許多教師都喜歡在課堂中向學生進行提問,一方面能夠起到吸引注意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還能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多數(shù)教師采用的提問方式極為低效,甚至是完全無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采用的問題過于虛假,抑或者過于淺薄,無法對學生的個人思維起到激發(fā)的效果。為此,教師便需要針對課堂提問進行優(yōu)化,以此提升其有效性,從而起到激發(fā)思維的效果。
一般來說,為了能夠對學生的求知欲進行激發(fā),理應保證教學問題與學生的心理認知完全符合。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本質是引起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搞清楚相關知識點。因此,在設計問題的時候,理應觀察三方面要素。其一是提問需要有著較強的趣味性價值,以此促使學生潛在探究欲能夠得到激發(fā),認真參與進來,積極思考,完成回答。其二是提問要有著較強的拓展性特點,以此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因此,課堂問題必須有著足夠的深度,不能僅僅只讓學生回答正確或者錯誤,而需要讓其思維發(fā)散,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回答出獨一無二的結果。其三是問題必須具備層次性特點,畢竟學生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無論是基礎水平、學習興趣還是學習能力均完全不一樣,如果采用同一類問題,一些水平較低的學生無法回答,則很難參與進來,而一些能力較高的學生又會覺得過于簡單,對其能力提升沒有任何益處。只有真正做到結合實際,設置多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才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促使其在完成題目解答之后,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不僅如此,在完成提問之后,教師還要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其自主展開思考,不要讓其立刻進行回答,否則會對其思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畢竟,學生的水平有限,在回答一個有著一定難度的問題時,都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有著較為合理的認知,使其擁有足夠的思考空間,進而使其個人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3]。
4.積極應用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設備本身有著很強的生動性特點,許多教師都對其情有獨鐘。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凡事都有著兩面性,如果對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過于泛濫,教學有效性同樣無法提升,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為此,教師必須做到合理利用,畢竟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多媒體。只有有效貫徹適度原則,結合教學內容本身,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配合在一起,共同進行使用,合理分配彼此占有的比例,才能有效保證教學的效率。不僅課堂不會變成課程展示,也不會變成枯燥的知識點陳列,對于學生的正常理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其個人發(fā)展帶來了諸多幫助。
5.通過分組完成探究學習。對于早期的課堂教學來說,教學模式十分單一,通常只是教師站在講臺上進行講解,學生被動完成記憶。對于這種方式,整體效率自然很低,學生無法及時反饋自己的想法,教師也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此自然導致教學質量不佳,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影響非常大。為了改進這一情況,教師理應在課堂中增加和學生交流的機會。一般來說,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分組討論。
例如,在完成《皇帝的新裝》學習之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談一談為什么大人們的想法和小孩子們的意見完全不一樣。不同學生的觀點各不相同,提出的意見自然也有著很強的獨立性。而教師則可以在教室中來回巡視,聆聽學生的想法,并與其溝通。如果發(fā)現(xiàn)某組學生的想法存在偏差,可以對其展開引導,讓其意識到自己錯誤,并及時予以糾正。如此一來,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便會有所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也能得到有效增強。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理應針對方法層面展開深入研究,改進其中的不足,以此保證教學活動更具有效性特點,從而能夠使得學生深入其中。如此一來,學生的整體水平便會得到大幅度提升,為其未來的個人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雷福明.有效教學——數(shù)學課堂的艷陽天——摭談新課標下的有效學習[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6(11):33.
[2]王德祥.摭談如何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上),2010(6):38.
[3]黃桂珍.依據(jù)新課程標準? 提高教學有效性——《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摭談[J].學周刊:A,2010(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