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煦
(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天水礦產勘查院,甘肅 天水 741025)
礦區(qū)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屬北祁連加里東褶皺帶與西秦嶺海西褶皺帶的接壤部位。屬秦嶺東西緯向復雜構造帶與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復合部位。
圖1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利橋地區(qū)區(qū)域地質圖
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為下元古界(Pt1)的秦嶺群(Pt1-2qn)、李子園群(Pz1Lz)、花石山群(Pz1hs);奧陶系(O)的草灘溝群下段(Oct1)、草灘溝群上段(Oct2);泥盆系(D)的上泥盆統(tǒng)大草灘群(D13dc);侏羅系(J1-2);新近系(N);第四系(Q)。
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處于祁連構造與秦嶺構造兩大構造體系之間。兩大構造體系之間存在麻沿河—高橋—太陽寺深大斷裂,此深大斷裂沿天子山巖體一帶通過,斷裂呈NW向展布,向NE傾,傾角70°左右。斷裂以北屬于祁連中央結晶帶—下古生帶結晶片巖牛頭河群,斷裂以南為上泥盆統(tǒng)大草灘群[1]。構造形式表現為前者逆沖與后者之上,導致沿深大斷裂有許多中酸性巖體侵入。
1.2.1 褶皺
黨川以北的短軸背斜為區(qū)內次一級的褶皺構造,軸向呈NNE向展布,核部由下寒武統(tǒng)下部地層構成,兩翼則過渡到上部地層。軸部及兩翼均被黨川—花廟子花崗巖體的許多巖枝侵入。
1.2.2 斷裂
主要斷裂柴家莊—花廟子—利橋斷裂組,測區(qū)位于斷裂組中部,沿EW向展布。沿柴家莊—花廟子—利橋斷裂組有許多礦(化)點分布,如柴家莊金礦、花石山金礦等。
區(qū)域內巖漿活動強烈,分布廣泛,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侵入以燕山期為主,其次為印支中晚期。在燕山期侵入體內部及圍巖接觸帶上常具有熱液礦化,且為多金屬或貴金屬礦化,局部形成礦點或礦床。
主要巖體:燕山期的黨川—花廟子花崗巖體、加里東期先平溝閃長巖體。
燕山期的黨川—花廟子花崗巖體:主要分布在礦區(qū)北部,出露面積達數百平方千米,呈巖基狀產出;巖性主要為鉀長花崗巖、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其中二長花崗巖體與成礦關系密切,如花石山和麥草溝金礦,銀洞溝鉛鋅礦均產于二長花崗巖體與圍巖的外接觸帶圍巖中。
加里東期先平溝閃長巖體:長巖體(δ3),巖體呈帶狀分布,其主要特征:灰綠色、中粗粒半自行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由角閃石、斜長石及少量鉀長石、黑云母等組成,面積約20km2。王安溝金礦產于該巖體中。
區(qū)域金屬礦產以金、銀及有色金屬為主。獨特的大地構造環(huán)境及多期次的構造、巖漿活動,為熱液型內生礦產的形成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區(qū)域主要金屬礦產有:金、銀、鉬、銅、鐵等。區(qū)域內已發(fā)現金及多金屬礦床、礦點達三十余處,周圍有花石山金礦床、吊壩子金礦床、墁坪金礦床、銀廠坪金銅鉛多金屬礦床、西溝銅礦、磨扇溝鉬礦床(點)等。
非金屬礦產主要有:螢石礦、紅柱石礦等。
本區(qū)礦產主要與巖體及斷裂有關,巖體外接觸帶及斷裂部位是元素富集的有利地段,以熱液型為主,并受韌脆性斷裂構造控制,與中酸性侵入體密切相關。是找礦的重點靶區(qū)。
王安溝金礦主要分布為閃長巖體,沒有變質地層出露,僅有第四系黃土及殘破積物分布。
王安溝金礦位于楊家坪—草灘溝大型復式向斜之北翼的次級背斜構造位置,侵入了加里東期閃長巖。測區(qū)斷裂不發(fā)育,只有NNW向規(guī)模較小的斷裂分布。
該區(qū)主要斷裂構造F1特征:破碎帶傾向80°~85°,傾角65°~75°。寬度0.9m~1.5m,主要成分:石英脈、斷層角礫及泥質。破碎帶長度大于100m,控制1號礦體。
F2特征:破碎帶傾向265°,傾角65°~75°。破碎帶周圍廣泛被第四系覆蓋,寬度及長度未能有效控制。主要成分:蝕變閃長巖、少量含褐鐵礦化石英脈及泥質,2號礦體受F2控制。
該區(qū)主要為加里東期侵入巖先平溝閃長巖體(δ3),巖體呈帶狀分布,貫穿整個工作區(qū),其主要特征:灰綠色,呈中粗粒半自行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由角閃石、斜長石及少量鉀長石、黑云母等組成,面積約20km2。
該區(qū)內發(fā)育有少量巖脈:花崗閃長巖脈,主要特征:灰色,呈細粒半自形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由石英、斜長石及少量黑云母、鉀長石、角閃石等組成。寬2m~15m,長20m~400m。
斜閃煌斑巖脈主要特征:淺灰綠色、細粒自形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由斜長石、角閃石等組成。寬2m~8m,長10m~50m。巖脈與礦體關系不密切。
礦區(qū)地化參數統(tǒng)計表明,主素要成礦元素Au、Pb變化很不均勻,變化系數在100%~150%之間,元素平均值接近或大于其地殼克拉克值,具有明顯富集成礦趨勢;其它元素的含量分布相對均勻,變化不大,一般不利于成礦。具體參數見表1。
表1 王安溝測區(qū)地化參數統(tǒng)計表
R型聚類分析表明,全區(qū)As、Sb相關系數在0.7%~0.9%之間,表現為相關程度高,Au、Ag、Cu、Pb等元素相關系數在0.5~0.7之間,表現為相關程度顯著。結合各元素地球化學習性認為,該區(qū)As、Sb元素可作為尋找金礦的遠程指示元素,Au、Ag、Cu、Pb等元素與金礦關系密切,是直接的指示元素。
圖2 綜合指標元素系數
綜合異常解釋評價:
綜合異常由Au1As2Sb1Cu3Pb1等元素異常組成,位于測區(qū)中部,面積1平方公里左右,呈等軸狀展布。
其中As異常成南北向分布,其它元素異常成等軸狀分布,異常吻合較好,Cu、Au異常高值點重合。測區(qū)異常參數特征見下表2。
表2 綜合異常區(qū)各元素地化特征統(tǒng)計表
由表2可知,該綜合異常以Au、Cu、As為主,其中Au1最高值為46.0×10-9,平均值36.5×10-9,Cu3最高值為630×10-6,平均值365×10-6,Au1、Cu3異常均表現為兩個點異常,異常規(guī)模較小,但強度較大,并伴有規(guī)模小但面積較大的As異常出現,結合測區(qū)外圍金礦的地質、地球化學特點,認為該綜合異常產于閃長巖中,可能反映了區(qū)內石英脈型金礦的存在,礦化類型以金銅為主,地表規(guī)模較小,但仍具有進一步工作意義。
通過地質勘查工作,該區(qū)共圈出2條金礦體。各礦體特征簡述如下:
1號金礦體:位于上店子村西側白溝內,由ZKO-1、TC0、TC5探槽、鉆探工程控制,長度大于100m,ZKO-1金礦體水平厚1.06m,金品位5.13×10-6,控制深度40m;TC0探槽中金礦體水平厚1.40m,金品位1.80×10-6;TC5探槽中金礦體水平厚0.90m,金品位1.70×10-6。由于坡殘積覆蓋較厚,1號金礦體沿走向沒有得到完全控制。
礦體頂底板圍巖均為閃長巖,受產狀85°∠65°的F1逆斷層控制,具有明顯的斷裂控礦特征,礦體產狀與斷層產狀一致,礦石類型為:含金石英脈型。
2號金礦體:位于1號礦體西南部的馬家塬中,由TC8探槽控制,水平厚度1.00m,金品位1.03×10-6,為破碎帶及蝕變巖型;礦體受F2斷層控制,產狀265°∠78°;該礦體頂底板均為閃長巖,巖石破碎,褐鐵礦化較強,但該探槽附近第四系坡殘積覆蓋較厚,根據2號金礦體頂底板中斷續(xù)出露的礦化蝕變現象,TC8探槽未能控制破碎帶的邊界。
礦石礦物為褐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和少量的顆粒金,脈石礦物主要以石英為主,次為絹云母、綠泥石、高嶺土等。
褐鐵礦:為不規(guī)則集合體,或呈細脈狀充填在巖(礦)石的裂隙中。大部分褐鐵礦為隱晶質蜂窩狀集合體,其中包裹有石英碎塊。
黃鐵礦:呈淺黃色、黃白色。在礦石中呈零散狀、帶狀、團塊、不規(guī)則狀、立方體、五角十二面體及集合體嵌布于非金屬礦物中,粒度為0.5mm~3.0mm,含量3%~5%,部分礦物表面有褐色氧化膜,是本區(qū)主要的含金礦物。
石英:是礦石中含量最多的脈石礦物之一,呈白色,半透明狀。巨晶(偉晶)鑲嵌結構,單體石英呈葉片狀以連晶關系緊密鑲嵌,石英晶體內不潔凈,含有塵狀泥質質點、鐵質斑點,石英脈中的裂隙、裂紋較發(fā)育,其間有方解石、黃鐵礦充填。
絹云母、綠泥石:結晶細小,呈細微的纖狀變晶,沿片理裂隙發(fā)育。
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等。
礦石構造主要有脈狀、浸染狀、塊狀、蜂窩狀構造等構造。
3.3.1 礦石類型
將本區(qū)礦石劃分為:石英脈型和蝕變破碎帶型兩種類型,前者硫化物呈微細粒團塊狀分布于礦石中,品位變化相對較大,但規(guī)模小。
礦石類型:1號礦體為石英脈型,2號礦體為蝕變巖型。
3.3.2 礦石品級
據采自2個礦體上有限的數件樣品的分析成果來看,礦石品級以低品位的金礦石為主。
王安溝金礦其礦石自然類型以氧化礦+原生礦。礦體頂底板圍巖均為閃長巖。礦體賦存于斷層破碎帶中,其頂底板圍巖受斷層影響,地表氧化礦與圍巖界線清楚。氧化礦石中泥質含量普遍較低,透水性較好,金品位一般在1.50~5.13×10-6,有害組份As、Sb含量均較低,二者含量一般<1%,化學成份簡單,適于堆、池浸法選礦。礦體經地表氧化淋濾作用結構疏松破碎,易于開采,且經爆破采礦后礦石塊度一般較小,用堆、池浸法選礦礦石絕大部分不需機械破碎。
根據鄰區(qū)墁坪金礦(石英脈型)對氧化礦石進行的簡單池浸試驗,其主要參數為:
入池礦石量 5~10(t);
入池礦石量最大粒徑 ≤1cm;
原礦入池品位 Au1.00-2.00×10-6;
藥液濃度(NaCN) 0.1%~0.2%;
保護堿pH值 9~12;
浸出環(huán)境溫度 >15℃;
浸出周期 120~168h;
藥品耗量(NaCN) 4.0kg~5.0kg;
保護堿量(NaOH) 2.0kg~4.0kg;
氧化礦石金浸出率為70%~85%,礦石中伴生組份銀可綜合回收利用,Au:Ag一般為1:5。
該礦區(qū)的主要找礦標志為:
(1)北北西向斷裂帶是區(qū)內重要的容礦構造。
(2)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與石英脈共同發(fā)育的地段是礦體存在的有利部位。
(3)1:2.5萬化探異常區(qū)是最具找礦前景的區(q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