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從一個有14億人的國家消失,并不是一件難事。據《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2020》測算,去年全國每天約有2739人次走失,全年走失達100萬人次。這意味著,每分鐘就有2個人在人海中消失。互聯網行業(yè)里有一群人,正試圖用技術和愛心,盡可能地減少這種消失。從2016年起至今的5年里,他們已經幫助15346個家庭團聚。
突然消失的人
一個親人從你生活中消失,不是死去,也不是遠行,只是突然不見了。
這種感覺,林澤一家整整捱了16年。2004年農歷九月初三,他的弟弟林鎮(zhèn)(化名)沒有如期歸來,等他再與親人團聚,已是2020年的冬天了。
林鎮(zhèn)是同親戚一起去廣東珠海打工時走丟的。他從小反應慢,沒去學校讀書,只能做體力活。剛到廣東幾天,他就給妻子打了個電話說,“不待了,買了第二天上午的票回家”。第二天妻子做了一桌好菜,卻等到天黑都沒等到林鎮(zhèn)的身影。林鎮(zhèn)的大哥林澤(化名)立馬出門尋找,沿著村口的公路走了幾公里,一無所獲,第二天他就趕去了珠海,也沒找到。此后十六年,家人往返于廣東與福建之間,大海撈針般尋找林鎮(zhèn)的蹤跡,然而等待他們的是一次次失望。直到2020年年底才有了轉機。惠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將林鎮(zhèn)的信息與照片傳給了“頭條尋人”平臺,平臺又將這則尋人信息發(fā)送給了惠州、寧德等地的今日頭條用戶。奇跡發(fā)生了,一位熱心的廣東民警看到彈窗后,確認了林鎮(zhèn)的身份并聯系了林澤——16年前林鎮(zhèn)失蹤后,林澤報過警。林澤這才知道2008年之后林鎮(zhèn)一直住在救助站。
事實上,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尋找失蹤者已成趨勢?!肮雀鑼と恕焙汀鞍茬昃湎到y”是國外相當常見的追蹤手段,而在國內,頭條尋人、“團圓系統”、“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等,都是科技參與尋人的嘗試。
曾華還記得2016年2月9日的那個上午,大年初二,他在公司值班,負責今日頭條城市新聞的推送。突然,實習生刷到一條微博:家住河北燕郊的李老太太于大年初一不慎走丟。了解基本情況后,曾華按照新聞手法,將線索利用精準彈窗推送給整個廊坊市。僅僅過去5個小時,根據兩位今日頭條用戶提供的精確信息,家屬便找到了老太太。
這提供了靈感。團隊將搜尋目標從兒童擴展到了全部人口,與警察局、救助站等機構合作,開始利用信息分發(fā)的優(yōu)勢連結民間力量、補充政府主導的救助體系。
2018年7月,21歲的張益美成為頭條尋人的實習生時,團隊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工作制度:負責緊急尋人的員工分為早班和晚班。早班從上午8點到下午4點,晚班從下午2點到晚上10點。轉正后,張益美一般上早班,最繁忙時,她一天要發(fā)布30條尋人信息。
互聯網提高了尋人效率,張益美不想因為自己降低了那份效率。于是午飯拖成晚飯、到下班才發(fā)現自己一整天沒喝水,這成了張益美們的常態(tài)。
頭條尋人延伸到諸多特殊群體
經過這五年,頭條尋人已擴展維度,找尋的失蹤者也從個體延伸到了很多特殊群體。
2017年3月,頭條尋人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求助者是一個叫胡定遠的臺灣老兵,已經97歲。他要尋找的不是走丟的親人,而是他77年前的故鄉(xiāng)。
“四川瀘縣鳳凰鄉(xiāng)6保2甲”這個民國時期的地址,確實已經沒人記得了。但今日頭條向四川瀘州地區(qū)定向推送了“胡定遠尋親”的消息后,奇跡居然發(fā)生了。志愿者、媒體人多方接力,團隊找到了胡定遠83歲的外甥。海峽兩岸視頻通話后十天,胡定遠回到了闊別七十多年的故鄉(xiāng)。“房子多了,人也多了,但景色沒變,他們都在我夢里?!毙脑噶私Y,一年多以后,胡定遠安詳地與世長辭。
受這件事的啟發(fā),2017年年底,今日頭條正式啟動了兩岸尋親公益項目。2018年7月,今日頭條又啟動了尋找烈士后人項目。負責“尋找烈士后人”項目的周有強確認了自己做這件事的價值:那些犧牲的人,值得后來者重新追憶和緬懷。
2018年,今日頭條副總編徐一龍曾在演講中說:“科技,是頭條尋人能夠成功的助推器;而善意,是頭條尋人能夠成功的底色?!?平臺提供了人們互相幫助的管道,也因此激發(fā)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慈悲,他們是鏈條上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互聯網尋人公益保有持續(xù)性的重要原因。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