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匡一
[摘 要] 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jīng)成為引領我國大學生心靈成長的精神旗幟,使絕大部分當代大學生呈現(xiàn)著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精神面貌。但也不可忽視某些不良社會思潮對個別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對當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較大的不良社會思潮,主要有功利主義思潮、個人主義思潮、民粹主義思潮等,其傳播路徑往往依托淺表化、碎片化的自媒體形式,其影響以“符號—解讀”模式呈現(xiàn)。應針對認知模式、心理特征、傳播渠道等因素,提升大學生的理論思維與辨識能力,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強化大學生對于不良社會思潮的理性應對能力。
[關鍵詞] 不良社會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1-0072-03
一、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不良社會思潮內容、特征及其演化
青年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定型的關鍵階段和時期,在思維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青年大學生介于不成熟與成熟的過渡階段。這一實情構成了當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多維度特征。當前社會觀念較為復雜,對當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的不良社會思潮也是源自方方面面,或直接源自某種觀念、文化,或源自某種社會現(xiàn)象。某種社會觀念、文化體系和社會現(xiàn)象的背后,往往負載著復雜的價值觀。它們透過媒體,經(jīng)過學生的選擇取向,對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影響。經(jīng)過調研,對當前某些大學生價值觀影響最深的不良社會思潮,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功利主義思潮;二是個人主義思潮;三是民粹主義思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學生未必對這些思潮的內涵有著明確的辨析和認知能力,他們往往不自覺地持有或采取某種思潮的基本立場,或是以某種思潮的某些方面去觀察、判斷,甚至實踐。并且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幾種思潮在同一名學生思想內部形成復雜格局,也是常見的基本情形。
其特征在于如下四個方面。其一,自發(fā)性。個別大學生對于自己所接受的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缺乏足夠的理論認知上的自覺,他們并不清楚這些思潮的根源與來源,對這些思潮的內涵、意義,往往缺乏足夠的認知。所以,個別大學生往往是不自覺地運用這些思潮的某些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指引自己的生活與實踐。同時,他們也會在日常生活的交流與表達中不自覺地流露出某些思潮的某些方面,總體上看,具有一種較為突出的自發(fā)性特征。據(jù)此,教育者應設計相關的教育教學內容,強化大學生對不良社會思潮的認知,從理論的維度加以引導,這一點實為必要。其二,混合性。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對某些大學生的影響,具有混合性。即其并不是受到某種單一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而往往受到混合著多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體現(xiàn)在特定個人的身上,往往夾雜著多重的觀念,這些觀念以一種非邏輯的、碎片化的方式復合而成,在同一個人身上展現(xiàn)出一種復雜性的局面。在思想與實踐的現(xiàn)實進程中,對不良社會思潮的混合性接受,有可能呈現(xiàn)出偶然性情形,從而在外部現(xiàn)象上,傾向于表現(xiàn)為價值觀的流動性、變化性特征,缺乏足夠的穩(wěn)定性,這也比較契合青年人多變、流動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特征。其三,過渡性。某些大學生對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或明或暗的選擇,存在典型的過渡性特點。其較為容易從一種不良社會思潮過渡到另一種不良社會思潮,其觀念、信念的內在精神結構缺乏足夠的穩(wěn)定性。這也體現(xiàn)出某些大學生介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間,存在復雜多變的過渡性,所以,有必要因勢利導,進行必要的引導與塑造,其價值觀的可塑性也比較強。其四,主體際性。從某些大學生接受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來看,很大程度上不良社會思潮通過他們內部的主體際進行傳播,同學、同齡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對于塑造、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從這一視角來看,構建價值觀正確的、積極的小環(huán)境,強化對大學生的隱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不良社會思潮影響下某些大學生價值觀的生成模式
分析和研判價值觀的形成,應著重考察價值觀的生成模式。即從信息來源、傳播路徑、信息接收、價值觀的發(fā)展階段等因素進行分析,梳理、勾勒其共有的結構化模式。研究生成模式,有助于掌握當前的不良社會思潮影響下,某些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規(guī)律與特征。從價值觀的來源這一角度分析,當前某些大學生形成價值觀的信息來源,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他們個體的生活經(jīng)歷、人際環(huán)境,特別是其直接的、現(xiàn)實的生活感受、體驗,是其生成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和基礎。從傳播的路徑來看,當前某些大學生在價值觀的生成方面,較為依賴手機客戶端的自媒體APP信息源,并且無線網(wǎng)絡成為價值觀傳播的重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個符號、一段敘述、一則故事、一條新聞、BBS中的一段留言,表面上看或許可能是平淡無奇的,但實際上它都很有可能負載某種或某些價值觀念與價值信念。從這個角度來看,幾乎任何符號都意味著蘊含著價值觀,而接受、傳播這些符號,也就意味著主體對價值的選擇、接收與再加工,甚至是再生產。
從價值觀的生成特征來看,具有主體性。某些大學生個人的生活境遇與經(jīng)歷,自身的精神狀況特點,以及他在各種紛繁蕪雜的信息中的主動選擇,對于其產生相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一般而論,符號、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含義是復雜的,而任何符號、信息其實都需要通過主體的處理與解讀,甚至重點并不在于符號與信息本身,而在于對符號、信息的解讀與處置。在這一背景下,某些大學生自身的生活現(xiàn)實,特別是主體性的精神結構,對于其生成價值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們構成解讀符號、信息的前提化基礎。
從某些大學生價值觀的生成環(huán)節(jié)來看,呈現(xiàn)出碎片化、淺表化特征。因為,當前某些不良社會思潮傳播的主要載體是網(wǎng)絡化的自媒體,某些大學生在手機網(wǎng)絡自媒體獲得的符號與信息,多數(shù)源自圖片、視頻、音樂等感性的、直觀的元素與符號。圖片、視頻、音頻之本身就承載了價值觀念,且具有一種淺表化、視覺化的特征。當前,某些大學生在手機中傳播的各種信息,都很難甚至無法進行一種深層次的閱讀和思考,所以,在他們思想觀念形成中,易于形成情緒化的傾向。這是與它的傳播途徑、傳播載體有著密切關系。調研顯示,輿論對大學生是有深刻影響作用的。例如,一則新聞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僅是這則新聞本身,對其影響更為重要的因素是新聞背后的評論、BBS的留言,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明顯的影響。從價值觀形成的效果上看,受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影響,那些簡明扼要、簡短的評語,對價值觀的引領與塑造,往往比長篇大論更具效果。
三、從認知模式的角度應對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基于上述對大學生價值觀生成模式的分析,應對當前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沖擊與影響應注重如下內容。其一,應該發(fā)揮教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感化,讓學生能夠切身從自身的學習生活的經(jīng)歷中,形成對學校的認同,對教師的認同。價值觀念的生成,具有較強的經(jīng)驗性特點,從大學生周圍的經(jīng)驗生活世界、人際關系環(huán)節(jié)入手,能有效地生成價值觀的導向效應。因此,教師對學生多一些關愛,在情感上贏得學生的認同,這是做好理性教育、引導的第一步。通常的情形是,潛移默化的情感認同甚至比單純地理性說教與思想分析或許更具效果。學校應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并重,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校園文化的品質與內涵,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沖擊,提供較好的保障。同時,根據(jù)分析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受周圍人際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同年齡段的學生氛圍,是影響價值觀的重要維度。因此,確立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能有效地引領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其二,采取啟發(fā)式的方式來強化價值觀念教育?;趦r值觀的認知模式,學生普遍排斥那種灌輸式的、輸入式的或帶有形式化、訓誡化的道德教育,而比較喜歡在一種探討交流互動的氛圍中,漸進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因此,在進行教育教學的時候,應該側重在對話中、在研討中、在辯論中引領學生,塑造相應的價值觀。深入剖析負面的社會思潮及其危害,尊重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突出感性認識和理性的結合,突出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四、從傳播路徑的角度應對當前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當前不良社會思潮往往通過自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影響和沖擊,在這種背景下,應該從傳播源頭管控好自媒體,對自媒體所發(fā)布的信息,從內容到形式進行檢查。那些極端價值觀、非主流的價值觀,甚至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視頻、圖片、文字等內容,應被屏蔽或管制。從傳播的方式看,具有點對點、個性化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借助大數(shù)據(jù)分析、管理等技術手段,強化對大學生媒體訪問情況的掌握,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當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育。應充分認識媒體對于大學生認知結構、思維模式、體驗方式的影響,尤其是對其的負面影響。應引導大學生辯證認識傳媒本身,讓大學生在訪問、使用媒體的時候,能夠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增強大學生對媒體信息的辨識、認知能力。從傳播的接受者主體性這一視角來看,應完善大學生應對當前不良社會思潮的策略,應考慮到網(wǎng)絡的互動性與傳播的互動性特征。諸多價值觀念是在互動中形成并固化的,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即時聊天工具、信息傳達工具,應進行監(jiān)督和管控。對傳播不良價值觀的平臺媒體應該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處置。關注價值觀的人際傳播路徑,其重點在于區(qū)域文化的建設。校園應構建相應的傳播平臺,通過隱性課程、學生活動,以及實體或虛擬的傳播載體,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對不良社會思潮沖擊的有效防御能力。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調配相應的資源,專注于研究不良社會思潮、社會輿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策略。一些快速傳播的資訊,很有可能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較大沖擊與影響。應嚴密分析并跟蹤大學生中的熱點資訊,密切探尋其背后所可能蘊含的價值觀意涵,依據(jù)傳播學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正確認清輿論、分析輿論、把握輿論。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解讀資訊,獲取真正積極和正面的意義,而不是簡單地被一些負面的價值觀念所裹挾。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從資訊的產生到快速的爆炸性傳播,往往速度很快,短期內將進入到一個關注的高峰期階段,然后在7天至10天左右進入到一個平緩與消退期,對此,高校的教育應遵循傳播學的這種規(guī)律,突出及時性,在熱點資訊爆發(fā)的短期時間內,做出積極反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觀念與態(tài)度,應對潛藏的不良社會思潮沖擊。
五、從思政課內涵建設的角度應對當前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沖擊
目前,強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方面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好這個主渠道,一方面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另一方面應不斷提高師資質量,完善相關體系。在投入方面,各級單位、各學校都對思政課做了大量投入、建設工作。現(xiàn)存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從工作實踐的角度來看,即思政課仍處于由粗放式向內涵式轉軌發(fā)展的階段。思政課的內涵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仍有待加強。從這一背景來看,現(xiàn)存的突出問題是在部分高校的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深度仍有待提高,其理論性與學術性達不到大學所應達到的層次和深度。如果沒有相應的理論層次與深度,就很難獲得應有的教育教學效果。甚至可能對于民族發(fā)展事業(yè)有負面的影響效應。尼爾·波茲曼曾寫道:“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運就在劫難逃?!逼鋵崳R克思早已指明了理論性對于教育、引導、塑造觀念的重要意義,他曾寫道:“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彼枷胝卫碚撜n不是簡單地給出價值觀的結論,而應該從理論上說服學生接納和認同社會主義的價值信念體系,尤其是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價值信念建立在理性認同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收到比較真實的、扎實的效果,才能形成一種對學生的長遠的教育機制,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長期的政治認同和觀念認同。所以,在不斷地擴張數(shù)量、強調規(guī)模的同時,課程教育的內涵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價值觀教育的質量水平,應該相應地同步提高,應加強教育的理論性、針對性??筛鶕?jù)具體實情,在高校中開設一些直接針對價值觀教育方面的課程,以及針對不良社會思潮方面的課程,讓學生能夠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強調課程的問題導向與現(xiàn)實針對性。同此,強化課程思政的建設,突出各個課程都應該貫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原則,結合課程內容,突出思想政治的引領,在專業(yè)課學習的過程中,強化道德教育,彰顯課程育人的功能,積極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在高校領域,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校園文化,最根本的文化在于人的內心信念與外在行為的結合?!耙雅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碑斍?,積極應對不良社會思潮的關鍵在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深入培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信仰。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大學教育教學的始終,明確并提升大學教育教學的內涵,基于此,才能有效應對當前的不良社會思潮。
參考文獻:
[1]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王義祥)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成果“當前社會思潮影響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編號:QJY2017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