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榮
記憶中,我是穿著母親做的布鞋長大的。
做布鞋的工序很復雜,首先找出不穿的舊衣服,挑能用的剪出來洗干凈,用白面熬上半盆糨糊,一層一層地把布塊貼到飯桌上,一般是五至六層,用來做鞋幫的部分在最上層糊一層新布即可,然后拿到外面陰涼的地方晾曬,這個過程俗稱打袼褙。我曾問過母親為什么不拿到陽光下去曬,母親告訴我說那樣的話容易讓袼褙變形,以后就不好用了。
袼褙晾干得用大半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晾干后揭下來就可以開始做鞋了。頭道工序叫開袼褙,對照著鞋樣用剪子分別裁剪出鞋幫和鞋底兒的袼褙片,然后用白色的布條沿邊,再把鞋底部分的袼褙粘在一起,用幾塊磚壓在外面的窗臺上,晾干后就可以納鞋底了。
納鞋底的線是用麻皮搓的麻繩,我常見母親把褲管挽起來,把麻皮在小腿處搓成麻繩。
納鞋底是細致活,得先用錐子在鞋底上扎眼,然后用針把麻繩引過去再用力拉,不但得排列整齊,還要用力均勻,這樣鞋底才能平整美觀。
相比之下绱鞋就簡單多了,但也馬虎不得。首先,要把腳尖和腳跟部位的鞋幫和鞋底部分固定,然后再一針一線地縫合就可以了。全部工序完成后,再把一些舊報紙、破布等塞到鞋里為鞋子定型,一雙鞋就算做好了。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開運動會學生要穿白鞋、白衣服和藍褲子,母親特意為此給我做了一雙白布鞋,我不喜歡,無論母親怎樣勸我都堅決不穿,那一次母親氣哭了,狠狠地揍了我一頓,把那雙鞋扔到爐子里燒了。后來聽奶奶說,母親為了做那雙鞋,一整夜都沒睡覺……
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挑剔了,母親做什么我穿什么,從無怨言,雖然越來越多的同學都不再穿家里做的鞋了。接到大學通知書以后,母親給我準備生活用品,問我還缺什么,我說想要一雙她做的布鞋,母親笑著說都大學生了哪能穿那個,嘴上雖這么說,之后還是一連幾天都在忙著給我做鞋……
幾年前,母親患了子宮癌,做了兩次大手術(shù)以后癌細胞轉(zhuǎn)移,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那段時間我?guī)缀趺刻炫隳赣H吃飯、聊天,陪著她在小區(qū)里轉(zhuǎn)轉(zhuǎn),母親最多的話題就是講述我小時候的那些事兒。
一次,我推著輪椅陪母親散步,母親看到不少人都穿那種千層底布鞋,就指給我看,并說回家后也給我做,看到母親興奮的樣子,我沒忍心阻攔。
回到家里,母親真的就忙碌了起來,打袼褙、搓麻繩、找鞋樣兒,一針一線地納鞋底。
那雙鞋只做完了一只,第二只還沒有做完母親就去世了。發(fā)病的前幾個小時,母親還戴著老花鏡绱鞋。
每當懷念母親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母親做的布鞋,那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針腳,是深深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