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以道教和武術名滿天下。 二十多年前,我獨自造訪武當山,只可惜匆匆一游,僅去了一個太子坡,見到一些武術學校。去年初春之際,與老妻隨團暢游鄂西,游覽了昭君故里、神農架后,來到了武當山,徜徉兩日,喜不自勝!
武當山景區(qū)位于湖北省西北的十堰市境內,東接襄陽市,西靠十堰市,南望神農架,北鄰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聞名于世。
初春之際,我們一團十數人,下午搭乘一輛巴士,從神農架下山,不久就到了武當山市區(qū)。市區(qū)非常繁華,房舍大多是近年新建的,街上人車川流不息。這與我二十多年前來此見到的荒涼景況有天壤之別!我們在市里的旅社休息,吃晚餐、過夜。
次日凌晨,我們搭上巴士前往景區(qū),只見各式車輛塞滿道路,巴士寸步難行。 許久后,總算見到了白色大理石的拱門,上面赫然寫著“武當山”三個大字,這就是武當山景區(qū)的大門。 進入大門后,我們下車,排隊換乘景區(qū)內的巴士,只見人山人海,原來當天是周末,正好又逢上進香的節(jié)日。
武當道教是中國本土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以武當山為本山,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強調忠孝倫理。道教的主神是“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其化身眾多,老子、真武大帝等皆為老君降生的化身。道教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天神護衛(wèi),而這四位天神實際上來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
武當山在春秋至西漢末,已是中國古代宗教的重要活動場所,許多方士、煉丹士、隱士在此山隱居修煉。東漢末年,受外來佛教的刺激,本土道教誕生,武當山成為中原道教的活動中心,持續(xù)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明代尊武當山為“天下第一山”,位尊五岳之上,并作為“皇室家廟”,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祭祀。
張三豐是宋末元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民族英雄、內家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山、北斗及龍行書法始祖,是道教史和武術史上的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 相傳他活了一百多歲,朱元璋、朱棣均派人尋訪、下詔,但都沒能見到他。
他是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 人,名全一,一名君實,字玄玄,三豐乃其號。相傳其人豐姿魁偉,不修邊幅,破衣爛衫,人稱“張邋遢”;讀書過目不忘,通曉天文地理,且武藝高超,來無蹤,去無影。張三豐在武當山通過對宇宙五行的運行規(guī)律和身體五行器官結構理解的對應關系的求索感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有了全新的突破性認識。相傳,他因看到喜鵲和蛇嬉斗的場景,認真領悟,創(chuàng)造了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武當武術,因此成為太極宗師,武當也因此被譽為太極祖庭。
武當武術,又稱“內家拳”,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武當市區(qū)內有許多武術學校,教授武當派武術。這里是全國僅次于少林寺的武術訓練中心。
雖然排了長龍,但游覽巴士一部接一部,很快我們就上了車,沿著蜿蜒的山道向上而行,一路只見崇山峻嶺、草木青蔥。約20分鐘,下車沿石階步行向上,見一大門,上書“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是當年真武大帝讀書修煉的地方。這座屹立于武當山獅子峰60度坡上的古代建筑,被當今建筑學家贊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筑的經典之作?!睆纳较虑巴悠掠幸欢卧O計巧妙、隨山勢而上的臺階路,從下往上看,只有臺階,不見平臺,表示步步高升;從上往下看,只有平臺,而無臺階,寓意一路平安。
我們進入大門,走過“九曲黃河墻”──棕紅色、曲折的夾墻復道,又有“一里四道門”之稱。 首先見到五云樓,依巖而建,結構奇特、設計周密、技藝非凡,表露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筑“一柱十二梁”的高超技術。其后方有藏經閣、皇經閣、道房等建筑。二道門內為方磚鋪地的院落,南有石砌祭壇,北有磚雕,中為一高大照壁,鑲嵌“福祿壽”三字。 東側為大殿,上書“復真觀”;西側為龍虎殿;大殿東為太子讀書殿。游客絡繹不絕,進香者不斷。
離開太子坡,我們搭景區(qū)巴士沿山上行,不久就到了紫霄宮。這里是一組很大的道場和建筑群,背依展旗峰,面向群山,氣勢雄偉,風水極佳。紫霄宮建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其后元、明兩朝多次擴建。其正殿是紫霄大殿,供奉真武大帝。正殿之后為父母殿,供奉真武大帝的父母──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建筑雄偉、游客滿庭。
太子坡
紫霄宮
建筑群憑借山勢,有數百級寬闊的石階依山疊砌,層層崇臺氣象森嚴,殿堂樓閣鱗次比,紅墻翠瓦、宏大壯觀,遠望益顯威嚴肅穆,充分表現(xiàn)出皇家道場的氣派。我們在這里流連了一兩小時。
離開紫霄宮,我們搭車上行到這一線登山公路的終點,這里是一個旅客聚集的鬧市,有許多餐館、賣紀念品的商店、攤販,游客擁擠,非常熱鬧。相傳這一帶以前有很多烏鴉成群結隊,人們都準備食物喂鳥,謂之“烏鴉接食”,是以被稱為“烏鴉嶺”。據近代科學的研究,烏鴉的智商很高,自古以來許多人認為烏鴉有靈性。明成祖永樂年間曾在此建烏鴉廟,供奉烏鴉神。后來很少看到烏鴉的蹤跡,廟也廢了,但流下“烏鴉嶺”之名。
南宮是道教尊為真武得道升天的圣地,有“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之稱,為武當山“三十巖”中最美的一處。 南巖宮,全稱“大圣南巖宮”,始建于元朝,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賜額“大天乙真慶萬壽宮”,明永樂重建,賜額“大圣南巖宮”。明嘉靖、清同治兩度擴建、大修;1926年遭火災,1927年重修部分,1989年再度維修。
我們穿過南大門,圍繞著南巖山,沿階忽上忽下走了一陣,視野遼闊,遠處群山崢嶸,這里的確是武當山最美的地方。進入小天門,見到一座很大的碑亭,再沿山路走不久就到了南巖宮。南巖宮的大殿是玄帝殿,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民國十五年(1926年)毀于大火,2004~2006年再度重修,恢復舊貌。當天游客非常多,很多都是來許愿、上香的。大殿紅墻翠瓦、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一座高4米的玄帝坐像,兩旁侍女、侍童。大殿對面為龍虎殿,兩側四間配房,庭院中有一個六角水井──甘露井。
我走過大殿,沿著驚心動魄、深險莫測的懸崖峭壁上的小道走到懸空的樓閣──南巖石殿,此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供奉許多銅鑄飾金神像,結構精巧、雕工精細。我在那兒抽了個簽,預報平安。這一程視野豁然開朗、風蕩深谷、懸松蒼翠,令人心曠神怡,不覺汗流浹背、跋涉勞苦。
武當山的最高峰是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明成祖永樂十四年(1416年)在此修建太和宮金殿(頂), 象征君臨天下及明朝的鼎盛。太和宮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有古銅殿、皇經堂,由南天門進入紫金城,經靈宮殿,再上階梯即抵達金殿。金殿供奉真武大帝,為銅鑄鎦金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當年建造、焊接的工藝水平非常高超。
上金頂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從烏鴉嶺徒步登山,要走好幾個小時,像我們年紀大的人還是不要輕易去挑戰(zhàn)自我。另外一條就是從東邊的索道公路上去,搭纜車上金頂。我們一團十余人隨景區(qū)導游搭巴士,下山到太子坡,再上行直到瓊臺中觀,這里是搭纜車上金頂的旅游重站,人潮洶涌。大家在那午餐,休息。
據說,當日上午搭纜車上金頂要排四五個小時的隊,午后人少了,只需約一小時。團員們都感覺很累,不愿再勞累登山。但我覺得到武當山不上金頂,終生遺憾,遂與老妻趕往纜車入口。 我們排隊約50分鐘就搭上纜車,這一程十多分鐘,俯瞰群山,壯麗多姿,見到一些年輕人徒步上山,精神可佩。
下了纜車,本以為立刻就可進入金頂大殿,可是打眼一看,還有約100米高的曲折階梯。當天來此上香、許愿的人絡繹不絕,階梯上擠滿了列隊的游客,而且半天也不見移動向上。我估計要進入金殿還需兩小時,我們還要趕下山隨團行動,恐怕遲到耽誤大家行程,只得望金頂而興嘆,匆匆再搭纜車下山。 但也的確見到了壯觀的金頂,可謂不虛此行了。
(編輯? ? 王? ?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