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王先敏,胡劍濤,錢廠生
(江西銅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武山銅礦,江西 瑞昌 332204)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瓦格納(Wagner)公司試驗成功了第一臺 ST-5 型鏟運機。鏟運機的前身是露天礦用前端式裝載機,隨著地下礦產資源的開發(fā),其逐漸演變成新型高效的地下無軌裝運卸設備—鏟運機[1-3]。其工作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生產的進度,而國內的鏟運設備存在不足之處,為滿足現(xiàn)代礦山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地對設備的工作裝置進行優(yōu)化分析和改進。
因為工作需求,某礦將投入的ACY型內燃鏟運機用來輔助充填作業(yè),如圖1所示。由于工作人員需要站在鏟斗內完成作業(yè),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為保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防治因為升降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導致工作人員從鏟斗上跌落,現(xiàn)將鏟斗固定。但該類型的鏟運機只有在鏟斗達到最高的位置才有固定的安全銷,無法滿足操作人員在不同的高度作業(yè)的需求。因此,本文改進鏟運車鏟斗部分的機械固定裝置,并應用到生產中,保證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提升工作效率。
圖1 ACY型內燃鏟運機實物圖
鏟運機由運動相互獨立的兩部分組成:轉斗連桿機構和動臂舉升機構,其機構分別為:鏟斗、動臂、拉桿、擺桿、舉升油缸和轉斗油缸。因為工作裝置的運動鉸鏈中心同軸,且各軸互相平行,可將分析問題簡化為平面機構。從平面連桿機構自由度的角度分析,將液壓缸視作兩桿構件和一個滑動副組成的活動件,整體的機構件數(shù)為8,低副數(shù)為11,高副數(shù)為0,由平面自由度公式計算得:3×8-2×11=2。分析結構可得兩個原動件,分別為舉升油缸和轉斗油缸,且兩個原動件之間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的關系。
如圖2所示,該鏟運機的工作過程如下:
圖2 鏟運機工作裝置總體結構圖
(1)插入工況:如圖3,在礦石點放下動臂,將鏟斗輕放使其齒尖剛好接觸到平面,鏟斗的底板與平面呈3°~5°傾斜度。啟動發(fā)動機向前鏟,使鏟斗用力插入礦石堆里。
圖3 插入工況
(2)鏟裝工況:如圖4,鏟斗插入礦石后,在轉斗油缸的作用下慢慢回轉鏟斗,使鏟斗口近似平行于地面為止。
圖4 鏟裝工況
(3)運輸工況:如圖5,裝滿礦石后,將鏟斗運輸至目的地。
圖5 運輸工況
(4)卸載工況:如圖6,到達卸載點后,啟動動臂舉起鏟斗,將鏟斗翻轉,傾倒出礦石。鏟斗卸凈后,放下動臂,使鏟斗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
圖6 卸載工況
(5)空載:卸載礦石結束,返回裝載點。
圖7為固定裝置設計結構,圖8為鐵板結構示意圖。
圖7 固定裝置
本文設計的新式鏟斗固定裝置由鐵板和前機架邊板共同焊接而成。在鐵板上鉆三個等大的孔(如圖8中的4、5、9),在每個孔的周邊焊接好銷套。然后,在下面的板子上鉆一個孔(如圖8中的8),也焊接好銷套,將插銷固定住。
圖8中的8孔套分別可以與鐵板孔套一(圖8中的4)、鐵板孔套二(圖8中的5)、鐵板孔套三(圖8中的9)對齊,工作人員用固定插銷進行固定,使內燃鏟運機大臂可以在三個不同的位置進行機械固定,每達到一個高度便對應一個孔套,從而鏟斗可以固定在四個不同高度進行輔助作業(yè),提高作業(yè)效率。
圖8 鐵板結構示意圖
(1)該固定裝置增加了鏟斗可固定的位置,使鏟斗能夠在不同的高度位面靈活的展開作業(yè),提高了內燃鏟運機輔助作業(yè)性能和操作人員的充填工作效率。
(2)該裝置穩(wěn)固性能好,保證工作人員站在鏟斗上工作的安全,滿足采礦車間的安全生產需求。
(3)優(yōu)化后的固定裝置的操作特別簡易、材料易獲取、制作成本低、方便維修,可推廣至其它類似的升降裝置上。
通過對鏟運機鏟斗固定裝置優(yōu)化改進的嘗試,為后續(xù)其它的改進設計方案提供了參考,且改進后的固定裝置達到了預期效果,提高了鏟運機充填輔助作業(yè)的效率、方便了礦山設備的維修、降低了使用成本。本文設計的機械固定裝置具有較好的推廣性,可以在不同類型鏟運車的鏟斗上進行應用。
但是本文設計的裝置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設計分析的時候,需要對各個接點展開分析。其次需要考慮整體的機械運動工作對裝置的影響,更加全面的了解裝置的強度,找出受力最大且最易損毀的銷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