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輝
(武夷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盵1]并提出了“八個統(tǒng)一”具體要求,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武夷山文化傳承的血脈,地域性特征顯著,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精神內涵及育人功能。充分發(fā)掘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精神內涵和育人功能,將其與思政課教學融合,是完成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目標、增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現實需要。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既有丹山碧水的自然美景和寶貴的動植物資源,更是一座文化名山,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文化、茶文化、朱子文化、閩越文化等于一身。武夷山除了有聞名于世的84處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外,還有著39項國家、省、市、縣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了解和走進武夷文化的又一扇重要窗口。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民間手工技藝、民間舞蹈、傳統(tǒng)音樂等類別,形成了武夷山獨有的文化特質,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為思政課教學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大自然給予武夷山的饋贈,也造就了武夷山人骨子里的那份對自然的敬畏,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始終不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并保護自然,武夷山市級非遺項目祭茶喊山儀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習俗始于元代,每年驚蟄日,在武夷山茶葉正式開采前,茶農都會舉行祭茶喊山儀式,儀式上茶農會以“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山神!”的方式行禮祭拜、誦讀祭文并齊聲高喊:“茶發(fā)芽嘍!茶發(fā)芽嘍!”。通過飲茶思源、祭祖鑒今,以此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恩,祈求茶事順利、茶葉茂盛、豐產豐收。[2]武夷山非遺項目中,九曲竹排制作技藝、武夷竹刻、竹編技藝等均源于自然并還于自然,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表達了人們最為質樸的生態(tài)觀,是生態(tài)文明理念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動素材。
以國家級非遺項目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為代表的武夷山民間手工技藝非遺項目,是對老祖宗留下的獨創(chuàng)工藝和高超技能的傳承與發(fā)展,凝結了一代代匠人精益求精的辛苦與付出。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傳統(tǒng)工藝技能,源于明末,形于清初,至今已三百余年。需要經過采摘、萎凋(兩曬兩晾)、做青(搖青、做手、靜置)、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毛火、走水焙、搶水焙)、揚簸、晾索、揀剔、復焙(足火)、團包、補火等工藝流程才能制作出茶葉佳品。工藝流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其中伴隨著許多“絕技”。以焙火工藝為例,整個過程需在高溫下進行七小時左右,每個時段的動態(tài)溫度、火候的掌握,全憑焙茶師傅的手感和溫度對視覺的沖擊力來判定。[3]武夷巖茶得以香飄四海,是大自然的禮物,更源于茶人對每一片茶葉傾注的心血、精心的“呵護”。把武夷山傳統(tǒng)手工藝人對匠心的堅守與傳承的案例融入大學生思政課堂,將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實質,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魚戲”,是流傳于朱子故里五夫鎮(zhèn)的一項民俗活動,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原為鄉(xiāng)人迎春納福,祈求風調順雨、國泰民安的民俗活動。紹興十八年(1148年),19歲朱熹喜登進士后,鄉(xiāng)人在“蓮魚戲”的基礎上,添入“鯉魚跳龍門”的內容,鼓勵后生向朱熹學習,由此衍化出“龍魚戲”。據《五夫龍魚戲要略》記載,南宋時期,朱熹在五夫里廣收天下學子,學風興盛,每逢學子們登科取仕時,鄉(xiāng)民都要舞“龍魚戲”以示慶賀,在民間廣泛流傳。龍魚戲以燈舞的舞蹈表演形式,表現大鯉魚不畏烏龍壓迫和阻撓,在眾鯉魚的團結支持下,戰(zhàn)勝烏龍、躍過龍門、修成正果的可貴精神。[4]龍魚戲的表演方式接地氣,但其傳遞出的卻是無論身處何種境遇之中,都要樂觀向上、不屈不撓、奮發(fā)圖強,通過自己的不懈奮斗改變現實的深刻道理。
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世世代代武夷山人在實踐中的摸索與總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背后所傳承的精神價值除上述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工匠精神、奮斗精神外,還包括了朱子敬師禮表達的尊師重教觀、紅園村擺茶習俗蘊藏的鄰里友愛和諧觀、楓坡拔燭橋承載的團結協作觀等價值理念,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將起到積極作用。
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有助于激發(fā)二者的育人合力,實現打造思政“金課”、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感、促進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等目標。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如何將思政課打造為具有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的“金課”,有效發(fā)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教學資源的選擇和運用是其中的核心。將武夷山非遺資源引入思政課,是對現有課程教學資源的豐富,在堅持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的前提下,能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實際教學中,可以選取貼合教學主題的武夷山非遺資源作為輔助和補充,通過案例分析、參觀走訪、體驗教學等教學形式,使得深奧、抽象的理論生動化、形象化,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有效提升教學成效。真正將思政課建設成思想價值引領性強、育人效果明顯、學生歡迎程度高的“金課”。
地方非遺文化認同感是中華文化認同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對地方非遺文化的認同感是對中華文化認同感的直接體現,深刻影響著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堅定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文化認同感的產生是個體與文化接觸、嘗試、接納而后升華為認同情感的復雜過程,需要強大的文化資源為“土壤”,輔以恰當的教育方法為“養(yǎng)料”,才可開花結果。武夷山非遺文化資源特有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緣優(yōu)勢,是其親近學生、融入學生、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的底氣。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誕生、傳承、發(fā)展于學生身邊的武夷山非遺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親身接觸、體驗、感受武夷山非遺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接受武夷山非遺文化的熏陶,喚醒并增強學生對武夷山非遺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本科高校承擔著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課堂,理應成為武夷山非遺文化項目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平臺。將武夷山非遺資源融入思政課堂,能有效促進其傳播和推廣,為更多的學生所熟悉和了解,增強其影響力、擴大其知名度。通過融入課堂,還能開闊學生的眼界,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武夷山非遺文化資源與專業(yè)學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等相結合,不斷提升其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此外,還可激發(fā)和挖掘出一批有相關專業(yè)背景且有志于從事武夷山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潛在傳承人,加入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大軍,為武夷山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更好地促進武夷山非遺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推廣。
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教育者把握好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思政課之間的關系,找到有效融合點,通過充實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加強課外實踐教學等方法,有效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工作。
將武夷山非遺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堂要以政治性、思想性、針對性、適用性等為前提,立足課程的教材內容、教學大綱、教學目的等基本要求,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選取符合教學主題的非遺資源融入到課程導入、重難點講解等環(huán)節(jié)。以“毛中特”課程“建設美麗中國”專題教學為例,在課程導入中播放“祭茶喊山儀式”視頻,設置教學情境,喚起學生注意力和學習主動性;在教材重難點知識的講解中,可以繼續(xù)以“祭茶喊山儀式”為案例進行詳細講解,講清講透其背后所蘊含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也可以增加“九曲竹排制作技藝”“武夷竹刻”“竹編技藝”等竹制品加工技術案例,講清武夷山人是如何堅持適度原則,把生產活動控制在自然可承受的限度之內,取材于自然又保護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了更好地拓展思政課堂影響力和育人功能,幫助學生搭建更為立體的知識體系,還可以編寫武夷山非遺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校本教材,開發(fā)在線學習資源庫、數字化教材等作為補充,豐富學生課外學習資源。在思政課主課堂之外,開設以“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等為主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選修課程,也能夠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途徑和平臺。
教學方式的選擇直接影響思政課的育人效果,恰當、生動、貼近學生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增強課堂魅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提升育人實效。武夷山非遺文化資源的融入為思政課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更為多樣的選擇。一是可以利用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答、主題討論等教學方式,將武夷山非遺資源與教材內容巧妙融合。如“毛中特”課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專題中,可以舉辦“武夷山非遺文化傳承有我在”等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也可以舉行“武夷山非遺文化傳承堅守傳統(tǒng)更重要,還是迎合市場需要更重要?”等為主題的辯論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武夷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自身的關系、如何繼承和弘揚武夷山非遺文化等問題。二是采用體驗式、沉浸式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武夷山非遺文化的魅力。如“思修課”在講授“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時,可以將紅園村“擺茶俗”搬入課堂,讓學生通過親自的嘗試和體驗,領悟這一傳統(tǒng)習俗背后的傳統(tǒng)美德。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引入虛擬仿真技術,采用虛擬仿真試驗教學,讓學生沉浸在武夷山非遺項目的具體運作過程之中,更好地內化和吸收教學內容。三是聘請武夷山非遺文化傳承人為校外導師,適時邀請武夷山非遺文化傳承人進入課堂“現身說法”,讓思政課堂變得更加“津津有味”。
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是對思政主課堂的延伸,能有效推動思政課教學“落地生根”,將理論學習還原于實踐中,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為確保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育人效果,在開展活動過程中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需要教育者予以重視。首先,實踐活動的主題應緊密貼合理論教學內容和主題。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主題的教學,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為紀念清咸豐元年崇安農民起義勝利而設立的生產商貿習俗類非遺項目“柴頭會”,調研“柴頭會”的來源及發(fā)展等內容,了解近代農民起義的歷史。其次,應注重實踐活動方式的選擇。武夷山多元的非遺項目帶來的是多種多樣的實踐載體,既可以親自動手嘗試武夷巖茶(大紅袍)、正山小種紅茶等民間手工制作技藝,品嘗文公菜、吳屯稻花魚、嵐谷熏鵝等非遺美食,也可以學習唱書歌、楓坡拔燭橋、五夫儺舞、龍魚戲等民間歌曲及舞蹈,還可以參加柴頭會、蠟燭會等傳統(tǒng)商貿集會,體驗朱子敬師禮、朱子祭祀禮儀、祭茶喊山儀式等民俗儀式及腳斗士、武夷分茶游藝——茶百戲等游藝項目。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能夠更好地領悟武夷山非遺項目的精神內涵及價值。再次,針對課外實踐教學活動中容易出現的過程管理松散、考核過于簡單等現象,需要教育者采用更為立體和多方位的評價考核機制,強化實踐活動的過程監(jiān)控和結果考核,使得其作用能夠得以充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