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焯 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
康德在哲學歷史上是建構出真正意義的形而上學者,直到德國的古典哲學,才把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休謨的懷疑導致了認識論危機,引發(fā)哲學危機。偶然和個人是否能產(chǎn)生普遍?完全歸納是達到了邏輯的一般程度,我們所有歸納都是不完全的歸納,因為我們看到的經(jīng)歷世界僅僅是當前和過去的有效,對未來沒有效果,所以不是一般的。人類永遠不能完全歸納,也只適用于過去和現(xiàn)在。休漠認為明天的太陽一定是從東面升起來的。或者明天的太陽一定是從西面升起來的。這一切都是可能的。因為是基于過去的,不是基于未來。但我們?yōu)楹蜗嘈盘栆欢◤臇|方升起?休漠認為是因為因果性。因為我們原來看到的太陽全是從東方升起,所以明天的太陽都是從東方升起。因果性讓我們把不完全判斷推向完全判斷。因果性是什么?從哪里而來?在休謨看來是來自印象,是印象反復刺激我們。因果性是時間上前面的觀念和時間上后面的觀念反復刺激心靈,從而形成的因果性的印象。因果性是心靈的東西,心靈如何產(chǎn)生因果性,是因為想象能力。因此休謨在此基礎上提出:普遍必然性是因果性,因果性是心靈中的想象。
所以我們勢必要進行發(fā)問,一個清晰明確的知識體系如何能夠確立在人的想象力之上?在康德前想象力是聯(lián)想能力,但是聯(lián)想是具有隨意性的,所以出現(xiàn)了知識論危機。這是普遍必然性根據(jù)的危機??档逻x擇從知識入手。首先發(fā)問什么是知識?康德提出所有的知識都是判斷,和形式邏輯和人的認識層次有關。形式邏輯:概念,判斷,推理??档抡J為概念本始不是知識,只是對經(jīng)驗事物的總結歸納,把個別中同一的性質抽象出來,是知識的要素,沒有對錯。判斷是主詞與謂詞用系詞鏈接,就是知識,有對錯。普遍必然的知識才是正確的知識,永恒的普遍必然的知識就是真理。感性不產(chǎn)生知識,它是直觀,直觀只能提供感受感知。當對于感覺產(chǎn)生判斷,就需要具備知性的能力知識。所以知識來自于知性的能力。認識可分為情感、知性、理性三種。直到黑格爾,理性才會產(chǎn)生真實。唯理論所強調的普遍性一般源于人們頭腦里的真實觀念。例如,笛卡爾認為,天賦的概念是必然存在的,萊布尼茨則認為單子論是一定的。自然科學有實驗性,那如何證明自己的頭腦有天賦?如何證明一個觀念是老實地在呆著頭腦而不會溜走的?主觀思考的概念是不可證實的。而唯理論的證明方法是每一個人都有,所以唯理論的證明是不可推敲的,因為沒有證明存在,所以唯理論就走向獨斷。再從人與經(jīng)驗的路徑不能證明一般必然,因此形而上學的基礎就不牢固了。休漠提出了的問題,打破了獨斷論的迷夢。哲學以形上為對象,還要達成普遍清晰必然的理論??档乱獮檎軐W重新尋求地基,重新考慮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康德想要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形而上學,認為哲學是科學的根據(jù),純粹理性批判就是解決科學何以可能的問題。從康德開始為科學找依據(jù),為哲學重新尋求地基,科學不是哲學的依據(jù)。
科學是怎樣可能的?從自然中是找不到的。科學僅僅揭示了自然世界的一些規(guī)律,但它們是從哪里來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呢?這并不神秘。這個世界是什么?這樣是神秘的。因此,科學是何以只能在人的自身和嚴格哲學中存在的。比科學更科學是真理,超越了科學,以真理形式構建哲學??档碌恼軐W就是對純粹人類的理性進行審視,對其適用的形式、內容和限制進行審視。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區(qū)分知識與理性,純粹的理性,實踐的理性,科學的知識與形而上學。只有在這個界限下,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形而上學是科學或不可能的。日本哲學家安倍晉三將康德的哲學形式描述為“蓄水池”[1],過去傳統(tǒng)的哲學是康德,而現(xiàn)代的哲學則從康德中流出??梢娍档抡軐W對后世哲學的發(fā)展影響之大。
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一書中的哲學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這本書中??档碌恼軐W起點在于現(xiàn)象主體表達的世界中??档抡軐W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道路,標志著西方傳統(tǒng)形式主義的頂峰。毫無疑問,黑格爾是哲學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對后來哲學體系產(chǎn)生了影響,黑格爾哲學體系的特點是博大精深,邏輯嚴密。如果把黑格爾哲學體系概括成一個詞,那就是“精神的概括”。黑格爾在《邏輯學》中說:“把精神提高到自由和真理,乃是更高的邏輯事業(yè)”。我們目前所知的很多詞,如“辯證法”“理念”“異化法”“發(fā)展法”等,都是黑格爾邏輯闡明的精神真理和自由性的黑格爾邏輯,黑格爾將表象、經(jīng)驗和思辨三個精神層面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內在思想的發(fā)展由低到高[2],黑格爾對真理的關注,對真理的態(tài)度十分認真,很嚴格。黑格爾關于邏輯分類是否正確的問題,在證明邏輯分類時,邏輯理論必須采用經(jīng)驗意識真理的證明和表現(xiàn)來驗證一個純類別的真理是否存在。黑格爾在《小邏輯》第二版中寫道:“哲學的歷史就是發(fā)現(xiàn)關于‘絕對’思想的歷史。它是一種哲學研究對象[3]”。為什么不必追求絕對?存而不論有沒有行為?顯然是不行的。海德格爾說:“人的形而上學是屬于一個人自然本性的,只要一個人還在生存,就用某種新的方式來表達對形而上存在的對象的自我追求,這就是屬于人的自然本性。”
縱觀哲學史,哲學家們都是由以往哲學者的批判發(fā)展而來的,從泰勒斯起到現(xiàn)在,哲學者一直以前的觀點為基礎發(fā)展自己的思想。黑格爾和康德的理論也是如此。也許,沒有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超驗辯證法”,黑格爾隨后提出了"辯證法"也就沒有了。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也許會使人們對黑格爾哲學的直接和間接關注。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不僅出于其學術生涯的需要,而是出于其對意識形態(tài)的需求。他必須對康德進行批判,突出其獨特的哲學地位??朔鞣秸軐W迄今為止的根本缺陷,開辟了一條穿越傳統(tǒng)哲學之路。
黑格爾高度評價康德哲學,并對其哲學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黑格爾也對康德的哲學進行全面系統(tǒng)、有效的批判。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始終以黑格爾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進行了解釋和批判。在《小邏輯》中,黑格爾明確承認康德對舊的形而上學進行了批評:康德在尋找知識的前提下,要考慮知識能力,這一問題值得肯定,但是這種考察仍然是動態(tài)的,“我們必須把思維形式(即范疇)的活動與對思維形式的批判結合在一起。我們考察了思維形式的本質以及其整個發(fā)展。思維的形式就是研究對象,同時也是它自身的一種活動”,這是辯證方法。這已經(jīng)超出了康德哲學的范疇[4]。康德類別于黑格爾類型的概念??档戮褪沁@一類,把人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三種。是一個純粹的知性概念,它表現(xiàn)為一種知性的功能。知性的作用就是必須將意識綜合起來,從而使知性作為判斷的范疇來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邏輯通常是二分法,康德的是三分法。黑格爾的概念繼承于康德,他的邏輯本體論是一種概念發(fā)展辯證方法。概念是存在與本質的真理。黑格爾的本體論、選集和邏輯都以辯證法為基礎,是一種純正的統(tǒng)一思想。理性與知識在行為方式上有不同之處,而先驗要素(康德稱之為國家概念)和先驗要素的主要區(qū)別是,理性與知識在行為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先驗要素是康德稱之為先驗要素??档路Q國家觀念為先驗要素。在西方哲學史上,亞里斯多德是首位發(fā)明和使用這一詞的人。是從經(jīng)驗中總結出來的,歸納成著名的十大類,有實物,數(shù)量,性質等等。亞里斯多德的判斷僅關注判斷自身的性質,分為質量判斷、量的判斷和模式三大類??档率且环N先驗性的認識能力,必須有經(jīng)驗才能構成。在經(jīng)驗中,成為經(jīng)驗的要素是我們大腦中形成的一個經(jīng)驗范疇。主觀客觀就是認識的本身,知識就是客觀的,從主體出發(fā)尋求知識,認識的主體結構就是自天生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档率切问竭壿嫼拖闰炦壿嫷谋容^,是從形式邏輯判斷表推論的先驗邏輯類型,是用邏輯把握的。改變形式邏輯關注的是現(xiàn)象的真假與假,關注的是現(xiàn)象??档聫呐袛嘟Y果中找出了能力和構造。我們的經(jīng)驗可以被還原為12類。時空與12種類別加上感性雜多,構成了經(jīng)驗的世界。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直接指出,康德不能掌握絕對的知識。黑格爾認為,回到亞里斯多德的范疇理論傳統(tǒng),必然會導致康德范疇論的批評,因為康德并沒有根據(jù)范疇自身的邏輯必然性來發(fā)展他們,黑格爾認為,回到亞里斯多德范疇論傳統(tǒng),必然會引起康德范疇論的批評,因為康德沒有基于范疇本身的邏輯必然性發(fā)展[5],而只注重范疇的主觀性和客觀,而沒有將范疇的內容深入到一個范疇,另一方面。由于康德自身的邏輯必然性,一方面是他關心的范疇,但并不深入??档抡J為,感性與范疇都是絕對主觀的,“因此知性或通過范疇得到的知識,是不能認識物自體的。”另一方面,由于物體被抽去了與意識相關的所有聯(lián)系,因此物體就像一個范疇,“只是極端抽象、完全空虛的東西”,它只不過是心理構造而已??档聦Α笆裁词钦胬怼辈]有清楚的認識,也沒有對真理和其所處的真實內涵進行明確的認識,因此他才有了理性的認識,而沒有認知自由之物的能力,實際上是一個概念之外的東西。黑格爾說:“這種理性不能建立在自身和對象的‘自在的物體’之間,也不能建立在理性概念的一致之物,也不能建立在實際上的一致性,都是不真實的觀念”??档聦?什么是真理"這個問題沒有真正的含義,也不知道真理和它的相容之處,因此他認為,理性的知識根本就不具有知道自由之外的能力,而這些都在理念之內。黑格爾說:“這樣一個不能確立的理由,與其目的、自由之物、與理性概念不兼容的自由之物、與概念不兼容的概念,以及與概念不兼容的現(xiàn)實,都是誤解。”康德的科學標準是量化數(shù)學,如果沒有以量化數(shù)學為前提,那么該科學的研究將永遠以對事物的描述、說明前科學理論的樣式為基礎。對康德的哲學而言,他哲學體系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直觀的思維形式,康德看來,直觀雜多和感性材料是強大的,這就使得康德沒有辦法跳出它來審視自在之物的概念和范疇,這樣就達到了思辨的哲學思維境界。因此,與康德不同的是,一般先驗知覺原則只對我們對現(xiàn)象世界的理解是合法的。
黑格爾的概念始于概念與實體,強調邏輯真理的必須是一個純粹的真理。在這里,一般的先驗感知原則是合法的,在本體論中,由于事物的真理是概念,思想就產(chǎn)生了事物,概念是構建事物。在黑格爾看來,根據(jù)康德的二元論,康德將詞本身綜合起來是個問題,似乎僅僅是兩件獨立的事物之間存在著外部關系。因此,與康德不同,范疇僅僅是從自我意識規(guī)定的一種純主觀形式中產(chǎn)生的,它是純粹主觀形式中的自我意識,因此純粹形式無法充滿外界直覺對對象的理解。在這里,范疇僅表現(xiàn)在對象的了解上,原因并不屬于對象范疇,一旦有了理性的嘗試對范疇進行理解,就會造成先驗錯覺。黑格爾認為,康德沒有研究所有范疇的全部,范圍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由于范疇主觀性的,而是由于范疇不完整,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有了自己的地位,并消失了。
正是在黑格爾對邏輯性質的思考和哲學含義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才會了解概念的邏輯意義和哲學含蘊。黑格爾將邏輯中的“概念論”定義為“主觀邏輯系統(tǒng)”,而邏輯的前兩個部分則被稱為“客觀邏輯系統(tǒng)”,而概念的真理則決定著整個黑格爾哲學中的特殊意義。在《邏輯學》第一版的序言里,黑格爾這么寫道:“一個有文化的民族沒有哲學作為殿堂,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焙诟駹栠€強烈批評了康德舊形而上的學習,他認為這是對精神的肯定。但他并不可能像現(xiàn)代許多哲學家那樣完全放棄對現(xiàn)代的形而上學,他也曾努力尋求“真正的形而上學”。但黑格爾和康德對現(xiàn)代形而上學的基本理解是不一致的。黑格爾形而上學不像很多人一樣,是要回到舊的形而上學去,或者是一個舊的形而上學,也不是康德說的純粹先天的知識系統(tǒng),黑格爾和謝林在后康德時期所提出的新形而上學,這種方式的形而上學是不以某些特定的超驗對象為目標,比如上帝,本體,太一和靈魂,而是要以某些特定的超驗對象來學習。有些特定的超驗對象是以某種特殊超驗對象作為目標的。心一定是“絕對的”,但他們的心不是所謂的一類的東西。謝林和黑格爾也和康德一樣提出過警告,他們很顯然是錯誤地認識了上帝的人格化,他們堅持認為自己的形而上學并不涉及到超自然??傊?,他們的形而上學是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形而上學的一種。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說,哲學的對象與宗教的對象相同,都是真理為目標的,而“只有上帝才是真理的[6]”??档聠栴}是,“哲學的全部任務和內容并不是認識的絕對性,而是認識的主觀或批判性能力”,根據(jù)黑格爾的哲學使命和其目標,只有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上理解哲學問題,才能真正地解決哲學的問題。黑格爾反對主體論,以康德、費希特為代表,稱其為“主觀性的反思哲學”,反對的理由是,這種哲學一直以人的有限個體為理論結構,最終引向主體,有限物質,絕對分離。在這次批判中,黑格爾以絕對的起點,讓自己展現(xiàn)了一種實體主義觀點。黑格爾的絕對主人主性結合原理實際上是通過與實體的個人文化相結合形成而來的,個體主性結合原理也就是絕對實體主性與文化相結合的原理。事物就是在邏輯演變過程中,絕對地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絕對是生命中的有機體,它絕對自己飽含發(fā)展,表現(xiàn)為辯證,真理是邏輯研究的對象,邏輯學表現(xiàn)出的也是絕對,即生命中的本質與生命具有根本關聯(lián)。在黑格爾看來,真正的無限就是通過意識將無限的永恒定為真理,具有客觀和普遍的必然性,黑格爾邏輯理論就是將絕對的確立成真理。黑格爾認為,真理的一種形式特點就是真理必須具有,在古希臘哲學中,真理是命運的一種形式,即你相信真理是必須的。真理是絕對的確立。黑格爾認為,一種必然的形式是證明。絕對自己顯現(xiàn)的過程是解除蔽性的過程,事物自身所顯現(xiàn)出的邏輯性和主體對事物邏輯的把握是一種邏輯性。絕對是真理,我們將絕對的上升到真理,自我是自我的前提,從邏輯上無規(guī)則形態(tài)中不斷增加自己的內容。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它的本質,進入內外統(tǒng)一,最后達到絕對性。哲學歷史是發(fā)現(xiàn)絕對思想的一段歷史,它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在黑格爾看來,只有將絕對提升為“精神的上升”,它才能將其不過渡到別的東西。黑格爾精神發(fā)展最重要的特征是普遍性、特殊和個體統(tǒng)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