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長春建筑學院 吉林 長春 130607
高校圖書館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集中體現,這不僅能提高現有存量資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夠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在極大程度上突出其適用性,這往往被視為貫穿責任、共享、參與及民主等現代化教育治理理念的有力舉措,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及治理模式現代化轉變的進程[1]。當下我國高校圖書館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基本達成共識,并且國家及相關部門給予一定傾斜政策支持,而如何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及服務方式,成為亟待研究的主要問題。鑒于此,本文針對“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路徑”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資源與服務是高校圖書館賴以生存及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意味著資源建設及服務創(chuàng)新是各大高校圖書館長期的發(fā)展方向及必經之路。高校圖書館作為各種類型文獻信息的匯集區(qū)域,往往被視為高等院校的文化中心,具有資源規(guī)模龐大等優(yōu)勢,并且多數高校圖書館聚集大量的專業(yè)人才,為實現創(chuàng)新服務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由此可見,高校圖書館的形式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及資源開發(fā)建設均存在著較大的空間[2]。同時,如何創(chuàng)新服務及深入開發(fā)資源,是阻礙高校圖書館長遠發(fā)展的主要問題,而文旅融合為高校圖書館徹底解決上述問題指出明確方向,即深入開發(fā)文化資源,突出其地方特色,促使其轉化為優(yōu)質旅游資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健全及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機制為核心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進程,大大增強現代化治理能力”。高等教育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搭建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增強現代化治理能力,早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所面臨的重點問題[3]。
同時,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不僅能調動中央及地方的積極性,更能激發(fā)高校自身的活力及熱情,充分發(fā)揮全社會的協(xié)調指導作用。圖書館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改變及革新其治理模式無法脫離社會廣泛參與的支持。由此可見,將文旅融合理念與高校圖書館相結合,不僅能滿足將高校圖書館資源及服務拓展推廣至更廣闊公眾范圍的要求,更能大大增強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甚至可憑借文旅融合的理念,提升高校圖書館乃至高等院校的公共參與水平。
近年來,受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臺的影響,促使高校圖書館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職責及責任日趨凸顯。即便深受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及鼓勵,但是高校圖書館在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仍普遍存在內驅力不足或熱情低下等方面的問題,而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相對復雜,與多數高校圖書館錯誤地認為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屬于單一的社會責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無法在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獲取自身發(fā)展的助力。如何保證高校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有利于高校圖書館及社會大眾,是亟待深入研究及解決的重要問題,而文旅融合理念為徹底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及方法。
即便文旅融合的概念相對新穎,但是當下我國圖書館對于文旅融合早已形成獨特的認知,積極開展一系列探索。同時,結合實踐案例我們可以發(fā)現,我國高校圖書館將服務、資源與旅游業(yè)相結合發(fā)展所進行研究的時間較早,可劃分為若干個研究主題,包括高校圖書館旅游信息資源開發(fā)及建設等,例如:以高校圖書館旅游信息資源開發(fā)為例,深入研究高校圖書館如何開發(fā)旅游信息資源,打造服務旅游產業(yè),認為高校圖書館對于旅游信息資源開發(fā),具有研究文化、展示文化、服務文化及保存文化等作用,能為旅游經濟發(fā)展提供相應的決策性參考依據,有助于培養(yǎng)高素質、高水平的旅游人才。
現階段國內外高校圖書館以文旅融合形式為主導,相繼開展公共服務活動,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其社會影響力,例如:以武漢大學為例,該校具有環(huán)境幽雅、建筑宏偉、藏書豐富及歷史悠久等鮮明的特點,尤其是該校圖書館建成于1893年,原為湖北自強學堂圖書室,圖書館老館及周圍建筑群體早已被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疇,其作用早已由原有的圖書館向校內歷史館轉移,每周二、周四及周六下午對外開放,所有校外人員均需預約后方可憑相關證件入館參觀,并且館內陳列劃分為專題展覽及通史展覽2個部分,利用虛擬影像、多媒體、圖片及實物等形式再現辦學歷程。
由于全域旅游已上升至國家戰(zhàn)略層面,發(fā)展全域旅游成為解決傳統(tǒng)景點模式下有效供給不足結構性問題的主要方法。而從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有效性及科學性角度出發(fā),有必要掌握其融合的具體方式,總結如下:
從廣義角度來看,研學旅游指所有涉及滿足求知欲的旅游資源,離開現居地踏上異地尋求知識的旅程。高校圖書館作為知識的匯聚地,理所當然是滿足求知欲的旅游資源。同時,研學旅游是教育行業(yè)與旅游行業(yè)間融合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形式,能充分發(fā)揮二者間協(xié)同功效及作用,甚至于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大批的旅游品牌。由此可見,高等院校是研學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而高校圖書館是高等院校知識資源的匯集中心,充分發(fā)揮高校圖書館的主體作用,深入開發(fā)旅游資源,不僅具備可行性,更是對豐富資源及服務項目具有顯著價值作用,這在極大程度上能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
文化旅游指以鑒賞各國各地傳統(tǒng)文化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廣泛參與各種文化為目標的旅游活動。從上述目標角度來看,高校圖書館具有全面收集地方傳統(tǒng)文化信息資源的優(yōu)勢,尤其是其所收集的地方志或歷史類地方文獻,全方位記錄所在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高校圖書館多數是文化名人聚集或造訪過的著名景點,例如:部分高校圖書館刻意保留文化名人的遺跡其到館及參觀的故事等,并且高校圖書館自身常年組織文化活動,其活動類型豐富多樣,尤其是處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背景下,以至于許多活動面向社會大眾公共開放。因此,高校圖書館具備文化旅游實施目標的資源及活動,說明文化旅游是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觀光旅游是現代旅游活動的主體內容及關鍵環(huán)節(jié),指利用觀賞社會風情、名勝古跡及自然風光的手段獲取美好感受、增長知識及拓展眼界的旅游形式。結合國內外高校圖書館我們可以發(fā)現,部分高校圖書館的建筑及景觀獨具特色,早已成為游客喜愛的觀光地點,而將其與高校校園風光相結合,能形成深受觀眾喜愛的人文景觀。例如:以武漢大學為例,其圖書館觀光活動是將建筑人文景觀與櫻花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集中體現;以牛津大學為例,其圖書館觀光活動是將建筑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的集中體現。
通過本文探究,我們認識到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能滿足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業(y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要求,實現大力發(fā)展全域旅游的目標,并能在極大程度上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突出其適用性,它是增強高校圖書館與高校共建共治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時,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能大大增強現代化治理能力,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資源,調動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活力。因此,高校要立足于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支持全域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將創(chuàng)新理念與圖書館發(fā)展相結合,做好相應建設工作,以此充分發(fā)揮文旅融合的優(yōu)越性,并有效提升高校圖書館的整體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