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悅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1
2019年年底,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打破了人們的平靜,這場疫情帶給世界不可估量的損失。在這場疫情中,很多產業(yè)都遭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其中就包括博物館展覽。據調查顯示,私人博物館和小型區(qū)域性博物館在這場疫情中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全球近13%的博物館可能將面臨無法重新開放的狀況。本文將就博物館的現狀以及新冠肺炎后博物館的發(fā)展進行探討。
其實自前些年國內的“博物館熱”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們會開始到博物館看展覽。但事實上我們不能用博物館建設的熱潮,來掩蓋博物館專業(yè)建設的不足。開一個博物館并非難事,但要把一個博物館運營好卻是難上加難,這也導致了展覽、公教活動、觀眾研究等質量上參差不齊。如果說一家博物館存在學術架構不夠清晰,又沒有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觀展體驗,比如導覽設施、同步的講座等活動問題,那么就可能會讓公眾對所展出的內容更加迷茫。尤其是一些現代藝術的展覽,沒有優(yōu)質的講解服務,許多前來參觀展覽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會提出:“這上面畫的是什么,我怎么看不懂”一類的疑問,由此也讓很多人對于博物館或者是展覽的印象是呆板的。的確,有些人覺得展覽不就是把作品擺一擺,布置得好看一些,并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但事實上,展覽有很重要的敘事功能,好的展覽就像給觀眾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從展覽的理念和每一個板塊的闡釋,藝術家和作品的挑選,展覽文案的撰寫,到展覽的視覺呈現,比如海報、冊子、展覽空間等等,都是策展人將自己的想法通過展覽傳遞給觀眾。尤其是博物館從以“物”為中心(也就是藏品)到以“人”為中心(也就是觀眾)的轉變,讓展覽需要更加多元地考慮不同觀眾的需求,將受眾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在如今高科技發(fā)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之下,博物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讓人們對于博物館有了不一樣的體驗,科技和展覽相結合,碰撞出很多不一樣的火花??萍嫉脑?,其實一方面是對于藝術家和作品而言。近些年來的展覽中我們會看到很多新媒體藝術以及關于“藝術與科技”母題作品的出現,也有很多人工智能藝術家登上舞臺。
從這些變化來看,科技的發(fā)展為藝術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更多可能,同時人工智能浸入傳統(tǒng)藝術領域也給藝術家?guī)砹嘶诳萍贾谌祟惿鐣膭?chuàng)新與危機的一種直覺式思考。而博物館的展覽將這些并置呈現給觀眾,鼓勵人們思考和探討如今正被高速發(fā)展的智能科技推著往前邁進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圖、藝術家身份以及新的未來。但無論是新媒體還是人工智能,對“藝術與科技”的探討都讓藝術進入令人驚異的、嶄新的精神境界,促使人類以自己更喜歡的方式變得更像藝術家,也成為更加自由的、真實的人。另一方面科技的發(fā)展使博物館為觀眾服務提供很多便利?,F在很多展廳當中都有智能的互動設施,不僅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也更大程度地讓觀眾有參與感。這也是科技為人們帶來的便利,實現了以前無法達到的策展效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之下,就如前文中提到,考慮到安全問題,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很多小型博物館被迫關閉,很多優(yōu)質的展覽也不得不延期,無法如期開展,這對于博物館行業(yè)來說無疑是一個“寒冬”,眾多策展人更是面臨著“無展可策”的困境,博物館從業(yè)者也面臨著大規(guī)模裁員的問題,對此,國際博協(xié)《博物館、博物館從業(yè)者和新冠疫情的調查報告》中分析了此次疫情對于博物館的影響以及呼吁各國政府幫助博物館及相關人員渡過此次難關。博物館對于恢復社會活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在配合國家政府抗疫的同時開展展覽活動,就成為了每一個博物館及策展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國家文物局黨組擴大會議特別指出:“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鼓勵利用已有文博數字資源酌情推出網上展覽,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
疫情雖然禁錮了人們外出,卻禁錮不了人們活躍的思想,針對疫情帶來的諸多問題,日益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難題,很多展覽都轉為了線上的方式,這一現狀也讓很多人猜測,線上展覽是否存在取代實體展覽的一天。
其實線上的話很早就有博物館開始做數字化的網站建設,主要是針對藏品的數字化,比如故宮的數字多寶閣,莫高窟的數字敦煌等等,人們通過線上網站就可以瀏覽博物館中的藏品。
近期受疫情影響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陸續(xù)宣布關閉展廳,但他們并未停止向公眾傳達訊息的職責。線上展覽、虛擬展廳、網絡直播、社交媒體互動……這些隨著科技發(fā)展而產生的博物館“新形態(tài)”在疫情期間從往日的補足性傳播方案變成了最重要的手段。例如今年的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yè)季啟幕,正是采用的線上虛擬展覽的方式,打造了一場體現美院特色與魅力且永不落幕的畢業(yè)展,據統(tǒng)計,首日的訪客就突破了53萬人。這場不一樣的畢業(yè)展不僅使畢業(yè)生們有了更多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也讓更多的人一同欣賞了央美不一般的畢業(yè)展覽。
除了展覽,還有2020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開啟的“博物館在移動5·18文創(chuàng)節(jié)”。這個是由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中國移動咪咕公司聯(lián)合主辦,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深度合作的一個活動。在通過博物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致力于搭建高品質文創(chuàng)產業(yè)平臺。除了登陸各大電商平臺,文創(chuàng)節(jié)還邀請了包括薇婭、王芳在內的20多位大咖加盟直播、接力帶貨,以當下最受歡迎的直播帶貨助推文創(chuàng)新零售、新消費,開創(chuàng)“直播+文創(chuàng)+零售”的新模式、新生態(tài)。
由于博物館的文物大多價值珍貴,所以保護工作相應地較為煩瑣,然而一些展廳因為設備老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或者參觀人數過多,或多或少地都會對文物造成無形的傷害,近些年來我國對于文物的修復工作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比如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就記錄了陶瓷、青銅器等珍貴的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修復者的生活故事,將國寶文物的原始狀態(tài)和收藏狀態(tài)真實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為了保護文物,大多數展館在展出展品時都會將文物擺入展柜當中,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文物,卻也限制了參觀者的觀賞距離,無法近距離地觀看展品的細節(jié)。針對這一問題,一些博物館采取虛擬博物館,利用科學技術將文物真實還原在人們的手機或電腦中,實現隨時隨地觀展的想法,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文物,也滿足了人們能夠與文物親密接觸的愿望。除此以外,博物館還利用VR技術,將一些展品的講解融于其中,使參觀者在觀看的同時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起到了文化傳遞的作用,通過種種手段讓人們能夠更加“浸入式”地體驗文物背后的文化與故事。
對于一些距離較遠、出行不便的人群來說,虛擬展館則拓寬了他們的觀展方式,不僅僅做到了虛擬展館,更是將一些景點融入其中,比如“數字故宮”的開發(fā),就滿足了人們在家也能逛故宮、賞文物的需求。
這次疫情其實進一步催化了傳統(tǒng)博物館與互聯(lián)網和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科技為博物館帶來的便利和創(chuàng)新也意味著博物館將面對更廣泛的觀眾群體,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盡管還存在許多局限性,但不只是在后疫情時代,在未來以藏品和空間為核心的博物館或許以此為契機,對更廣闊的定義與功能發(fā)起探索,呈現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