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蒙古族生活在中國的北方,是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自古以來,就伴隨著中國民族的成長而長期游牧在內蒙古地區(qū)。在唐朝,蒙古族還叫蒙兀室韋,過著沒有固定居所的游牧生活,長期活動在額爾古納河上游和蒙古草原及其周圍地區(qū)。時至今日,蒙古民族還保留著“鞍馬為家,車帳為室”的游牧生活方式。白天,他們在廣袤的草原上放牧,夜晚,他們就在草原上搭起帳篷居住,簡單純樸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能歌善舞,豪放灑脫的民族特征。正所謂“風俗隨水草畜牧而轉移,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yè).以肉為飯,以酪為漿,無五谷菜蔬之屬。衣皮革,處氈廬,凡中國茶葉則寶之,而金銀非其好也”,這就是對蒙古族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內陸與邊塞,山西商民與蒙古族長期的貿易文化交流中,使塞外蒙古族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皮革、麻繩、釀酒、造紙、熬糖等簡單的手工業(yè)也隨之興起,逐漸形成糧、貨、錢、當四大商業(yè)體系。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物資的交流發(fā)展,還促進了蒙古族的漢文化熏陶,讓桀驁不馴的蒙古漢子逐漸適應了清朝的各項制度和文化理念。下面,筆者就山西商民在塞外蒙古地區(qū)貿易中的文化交流做詳細的分析。
隨著蒙古族同周邊民族的長期交往不斷深入,其貿易活動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首先,在與內陸中原文化的長期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了清朝的文化類貿易,比如:書籍類、筆墨紙硯等,讓蒙古族進一步了解了清朝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其次,在蒙古出現(xiàn)了山西商民文化,即“旅蒙商”的文化氛圍,清朝中葉,“旅蒙商”貿易文化在蒙古草原上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最后,蒙古與俄國的文化貿易日益頻繁,并逐漸形成中俄間的貿易文化。崇德二年(1637),由清政府組織100多人的貿易團隊進入到蒙古地區(qū),對后來蒙古的經(jīng)濟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清朝初年,清政府開始對蒙古實行邊塞通貢互市制度,鼓勵大家進行自由交易行為,以促進雙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通貢制度,就是蒙古的領袖每年向清朝政府供奉一定數(shù)量的本部落產(chǎn)品,同時可以獲得清政府的賞賜,比如絲織品、農產(chǎn)品等。蒙古首領也會隨身帶一支商隊,專門從事互市貿易,以此促進雙方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例如:京師互市就是蒙古王公攜帶一定規(guī)模的商隊前來朝貢清政府的專門通道,清政府為了解決前來朝貢的蒙古人的居住問題,還專門設立了“里館”和“外館”。同時,清政府還在邊口設置互市,專供民族之間互通有無。張家口、肅州等地,就是當時蒙古商人與中原漢族之間的貿易主通道。
在清朝康熙年間,在漢族與蒙古族之間的貿易通道上,出現(xiàn)了一支著名的貿易大軍,俗稱為“旅蒙商”,意思即泛指山西專與蒙古人做生意的商人。他們常年流動在漢蒙境地,是推動漢蒙絲路貿易最活躍的一支隊伍?!奥妹缮獭痹臼乔逭囊环N隨軍貿易隊伍,主要為清政府的遠征戰(zhàn)斗配送軍用物資和糧食。在康熙平定準格爾的時候,“旅蒙商”曾多次隨軍進入蒙古草原,為配合清軍統(tǒng)一全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755年,乾隆皇帝批準并允許那些為軍營運糧的商人可以攜帶貨物,攜帶少量的茶葉和絲綢等貿易物資,并可以寄放在軍用車輛上面一起帶到蒙古去。
山西商人通過與蒙古族人民長期的貿易往來,不斷地將漢族的物資和文化傳輸?shù)矫晒艊鴥?。貿易物資中,山西商民“借名運糧”,暗地里將內地有名的貿易產(chǎn)品與蒙古人進行交易。受漢文化的影響,蒙古人逐漸被先進的漢文化所吸引。一部分人安營扎寨,定居下來種植農田,加工手工業(yè)品,讓塞外地區(qū)延續(xù)了將近千年的傳統(tǒng)茶馬貿易逐漸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觀。首先,山西晉幫文化的流傳,不僅僅限于物資的貿易,而且還有文化的滲透和錢幣的通用。清政府為了全方位地把控自己的政治利益,從貿易的規(guī)則和交易的錢幣上逐漸掌控交易的規(guī)則,對北部關口的蒙漢交易采取保護和鼓勵政策。康熙年間,政府發(fā)給晉商的部票中,都印有滿、蒙、漢三種文字,并且明文標注對商人的保護政策,更有甚者,還賞賜和提拔那些功勛卓越的商人。自此,近代晉商中的“旅蒙商”文化就在塞外蒙古地區(qū)逐漸興盛起來,漢蒙人民也在商貿交往中逐漸融合發(fā)展。走西口和“旅蒙商”逐漸崛起的歷史,在遺留下來的歷史資料中得到了印證?!奥妹缮獭睂θ饷晒拍酥琳麄€蒙古地區(qū)的商業(yè)文化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直到今天,蒙古地區(qū)都還流傳著許多關于晉商當年的貿易故事和歷史遺跡。
在晉商與蒙古人的交流中,最直接的文化就是飲食文化的傳播。
晉商的飲食習慣和蒙古人的飲食習慣完全不同,在剛開始的貿易交往中,二者在生活上是格格不入。蒙古的牛奶加牛肉讓晉商很是不習慣,后來晉商將自己的飲食帶到了蒙古,以“小班管子”和“大戲管子”為代表的融晉蒙飲食文化之所長,具有獨特的風味和特色,深深地吸引了蒙古人的口感和胃口。據(jù)記載,清朝同治年間,“旅蒙商”大盛魁發(fā)現(xiàn)了茶煙在塞外蒙古地區(qū)的銷路很好,就做起了茶煙生意。為了迎合當?shù)孛褡蹇谖兑约斑\輸上的便捷,他就聯(lián)合一些茶商煙商一起開起了廠子,專門制造出“三九磚茶”和“祥生煙”,頗受蒙古人的喜愛和歡迎。
經(jīng)過長期的蒙漢貿易交往,讓蒙漢人民在語言文字中有了深度的融合。他們彼此都得學習對方的語言,掌握對方的習俗文化。漢語和蒙語都是有著淵源的歷史沉淀,直到現(xiàn)在,蒙文還是中國的五大語言之一。然而,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山西商民在貿易中讓更多的蒙古人有條件學會了使用漢語,對后來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語言交流的基礎。而今,以山西商人字號命名的包頭復盛西巷、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以及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都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同時,在蒙漢兩族人民長期交往相處的地方,還流傳一種特殊的語言就是“蒙古方言”,這種語言可以說就是蒙古語言和山西語言的融合體,具有獨特的語言發(fā)音體系和語法特征。
通過歷史的記錄可以考證,山西商人不僅是蒙漢地區(qū)的商業(yè)開拓者與奠基人,而且也是蒙漢商業(yè)交往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清朝時期,塞外蒙古人民與漢人的貿易可以說基本上為山西商民所壟斷。其中,今天的呼和浩特就是山西商人貿易的主要場所之一。當年的大盛魁、元盛德、天意德“三大號”就是歷史的證明,那時的大盛魁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商業(yè)街,“上至綢緞,下至蔥蒜”無所不賣,包羅萬象。當時在呼和浩特的山西商民就有四五十家之多,他們?yōu)楫敃r的蒙漢友好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如此,山西商人還把漢人的戲曲文化帶給了蒙古人民,山西劇種“北路梆子”與“二人臺”也是當時山西商民流傳到內蒙古的主要劇種。乾隆十年(1745)由山西商人集資籌建的山西會館,是蒙古多倫地區(qū)最豪華精美的會館,是山西商人進行結社、議事、集會、娛樂的重要場所。盡管如此,晉商們留給蒙古人民最重要的成果,則是蒙漢文化之間的交流碩果。時至今日,蒙古地區(qū)現(xiàn)在還依然存在的飲食、戲曲和信仰等,都是山西商人留給我們的見證和驚喜,必將會影響一代又一代蒙古人的生活和信仰,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