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碟
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無論是日語學(xué)習(xí)者還是海外留學(xué)生、在日工作者,對這一句“初次見面,請多關(guān)照”都不會感到陌生,這是與日本人交往的“第一課”。只要是第一次與人有交集,必定少不了這一句“ご挨拶”(即“寒暄語”),這樣的寒暄語在日本社會中是必不可少的。人際交往中總是少不了這樣那樣的寒暄,也是日本社會禮節(jié)的表現(xiàn),若是不好好寒暄,便成為日本人眼中的失禮之人。
從每天早、午、晚問候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安)、“こんにちわ”(午安)、“こんばんは”(晚安)再到拜訪他人時的一些用語,這樣的表達幾乎可以無視時間和空間的差異,甚至可以忽視對象和場景的不同,這樣簡單便利的寒暄語,為生性不善交際的日本人提供了很大便利。
關(guān)系親密如家人、如伴侶的好友之間,也會使用這樣固定、便利的寒暄方式。例如,日本人在出門的時候會有固定表達:“行ってきます?!?我出門了)對方會說:“いってらっしゃい?!?走好,一路順風(fēng))回到家時,人們無一例外都會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家里人則會說“お帰りなさい”(你回來啦)。有時候,即便是獨居的人,也會對著空房子說這樣的話。再如,日本人即便是獨自一人,用餐之前也會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
從上面這些例子不難看出,日本人在寒暄方面表現(xiàn)出了約定俗成、整齊劃一的特點,具有高度的“固定性”[1]。這樣的固定性使得日常寒暄使用起來非常簡便,不用花費額外的精力在這樣的寒暄上。
與日語的約定俗成相比,漢語寒暄顯得更加自由隨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具備高度的“隨意性”[2]。從每天早、中、晚的問候寒暄到出門歸家的對話,或是登門拜訪他人,中國人的寒暄都沒有非常固定表達方式。
早上見到鄰居出門會問“那么早呀?出門鍛煉嗎?”;菜市場買菜遇到熟人會說“好巧,您也來買菜呀,買的啥?”;看到對方帶著小孩子,會問“送孩子去幼兒園嗎?”;看到同學(xué)會問“你作業(yè)做了嗎?論文寫完了嗎?”;注意到同伴穿了新衣服會說“新衣服哪兒買的,挺好看的”。
像以上這些家長里短的寒暄是無法全部講完的,因為中國人的寒暄總是隨著場地、場合、對象、時間的不同隨時在變換組合,有無數(shù)種的變化可能,中國人用這些簡單而又變化萬千的語言交流來承擔(dān)寒暄的功能,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溝通。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彬彬有禮是日本人最易給人留下的印象,禮節(jié)方面做得很到位,但并不會給人親切之感,反而給人一種刻意疏離的感覺。日常生活中,日本人非常注重個人的私密空間、注重隱私的保護,也注重尊重保護別人的隱私。寒暄多選用“安全”的話題,季節(jié)、天氣諸如此類。即便是去拜訪他人,也是有非常多且煩瑣的禮節(jié)需要注意,例如需要帶上禮物。如是去別人家吃飯,則需要帶些紅酒或是點心,以供飯后食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主人招待的回饋;搬新家也需要去帶上一些小禮品,上門拜訪周圍的鄰居,告知對方自己搬到此處,若是有打擾到鄰居,還請見諒,并傳達出希望和周圍鄰居好好相處的意愿。這些都是日本日常生活中固定的寒暄,雖然看起來很周到細致,但也正是這些禮節(jié)上的周到與細致,體現(xiàn)出日本人之間的疏離。
從這些可以看出,日本的寒暄語很多情況下是在刻意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大一部分日本人在交際中刻意保持“理想”距離,如若超過那一條“線”,往往會產(chǎn)生壓迫感、不安、不快以及不適。因此,無論是鞠躬還是交談,都不會逾越這個“安全、理想的距離”。所以在與日本人寒暄交際的時候,切忌過于“熟絡(luò)”。
與日本人恰恰相反,中國人的寒暄酷愛各式各樣的家長里短與噓寒問暖。
三姑六婆總是喜歡操心你的婚戀問題,三天兩頭忙活著給你張羅對象;普通朋友會關(guān)注你最近的變化,“你長胖了點兒”“你又瘦啦”“幾天不見,發(fā)際線又往后移了呢”;這些相對私人的,看似失禮又侵犯隱私的話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凸顯雙方親密的關(guān)系,這些都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寒暄。
不難看出,漢語的寒暄旨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打破隱私的界線,是為了顯示與對方關(guān)系熱絡(luò)、親密,讓對方感到“賓至如歸”。
日語寒暄語在時間上表現(xiàn)為追溯過去以及展望未來。日本人在寒暄時習(xí)慣追溯過去,因為日本人有著強烈的恩惠意識,重視人情義理,并將其視之為社會交往的準則[3]。
以前受到過他人的關(guān)照與幫助的話,他日再次見面時一定會再次表達感謝,“昨日、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昨天承蒙您照顧),“先日は、どうも”(前幾天真是多謝你啦!),“あの時、いろいろ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ご迷惑かけて、すいませんでした”(前些日子受您照顧,給您帶來麻煩真是不好意思),諸如此類,日本人每時每刻都不會忘記他人對自己的幫助與照顧,一定會向?qū)Ψ降乐x報恩。
不僅僅是反復(fù)多次道謝,反復(fù)多次道歉也是日本人寒暄的另一特點,如“このまえ、そんなことがあった、本當に失禮いしました”(先前發(fā)生了那樣的事情還真的是失禮了),“先日、ご迷惑かけて、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でした”(前些日子真是給您添麻煩了,非常抱歉),“返事遅くなりすいませんでした”(回復(fù)晚了我感到很抱歉)。與之相對的則是日本寒暄語中表現(xiàn)出對未來的展望,見面會談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これから、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今后請多關(guān)照)、“今後の発展を楽しみにしております”(很期待今后的發(fā)展)等寒暄語。這些寒暄語都表現(xiàn)出了日語寒暄追溯過去以及展望未來的特點。我們可以從常見的一些商務(wù)函件中清晰地看出日本寒暄語的特點。
弊社商品をご購入いただき、誠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お客様が喜び満足していただけるよう、私たちが一生懸命努力することです。今後とも益々ご遠慮なさらず、忌憚のないご意見を頂戴できましたら幸いと存じます。再度、ご購入いただき本當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またのご利用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一直以來承蒙您的關(guān)照,感謝您購買本公司的商品??蛻舻南矏酆涂诒俏覀円恢迸Φ膭恿?,如果您能向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將不勝感激。再次感謝您的購買,期待與您再次合作。)
這樣的客戶回訪邀請函也是商務(wù)場合中常見的寒暄,短短一段話中,商家多次感謝客戶購買過商品這一行為,也表現(xiàn)出了對將來再次合作的期望。這封信件就非常典型地表現(xiàn)出了日語寒暄追溯過去以及展望未來的特點。可以看出,寒暄不僅用于日常生活,在商務(wù)會議、公關(guān)等重大場合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與日語寒暄追溯過去的特點相比,漢語中言及過去的寒暄習(xí)慣在漢語中較少。中國人如果受到了對方的照顧或者給對方添了麻煩,一般是當場表達歉意或是謝意,注重當下的表達。過后雙方再次相遇時也許會提到這么一件事情,但并不會特意再次提及以往謝意或是歉意,若是刻意提起,反而顯得見外與尷尬。這也許在日本人看來是非常沒禮貌、非常奇怪的事。中國人也常常不能理解,明明都是朋友,都道歉過或道謝過,反復(fù)提起豈不是見外?甚至?xí)腥苏J為你不把他當朋友。
中國人嘴上不說,并不代表不放在心上。恰恰相反,比起話語上說得天花亂墜,中國人傾向于將感情付諸行動。回贈禮物或是回請對方都是更能增進彼此情感的行動,比起語言來得更加直接。
在跨文化交際中,中日兩國人民在對于歉意或是謝意的表達上會有所不同,這無關(guān)對錯,只是存在文化差異。所以如何處理,取決于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可以采取入鄉(xiāng)隨俗應(yīng)對策略,尊重文化差異,避免引起誤會和沖突。
從傳達的觀點來看,日本寒暄語或許并沒有太多的用處,沒有具體意義的表達,但卻是必不可少的社交禮儀行為。日本的小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吃飯時要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無論是在家還是外面餐館,吃完飯也需要說“ご馳走さまでした”(我吃好了,謝謝款待),這樣的寒暄無論是對內(nèi)或是對外,都是一種必要的儀式感,也表現(xiàn)了對食物的珍惜與對為你做飯的人或者對請你吃飯的人尊重。日本是一個重“禮”且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上下級、父子、長幼之間的寒暄體系一定程度上維護著日本的等級制度,若是沒有在特定場合說出適當?shù)暮颜Z,在日本是失禮、沒有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
中國的寒暄用語雖然不像日本寒暄語那樣有嚴格、固定的體系,卻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展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人文風(fēng)情。中日兩國語言既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又各成體系。就算是有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在具體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兩國文化的差別,注重背后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做到規(guī)避交際中產(chǎn)生的摩擦與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