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芬,姚亞春,張靜,黎李
(1.長江大學 醫(yī)學部,湖北 荊州434023;2.荊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a.皮膚科;b.骨科,湖北 荊州434000)
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紅、 藍光治療面部皮膚相關疾病[1-3]。 紅、藍光作用于病變區(qū)域,可以有效減少局部交感神經(jīng)張力,減輕神經(jīng)水腫,改善局部組織營養(yǎng),減輕身體疼痛,提高生活質量[4-6]。 據(jù)文獻報道[7],在紅外光譜區(qū)域, 長時間高強度的照射會造成紅外白內(nèi)障的發(fā)生;Behar-Cohen 等[8]的研究也表明高強度藍光照射會造成結膜充血、 角膜潰瘍及視網(wǎng)膜損傷,從而引起視力下降,且不可逆。 故為保護患者眼睛,需要給患者佩戴防護眼罩,臨床常使用護目鏡(深圳普門科技有限公司,產(chǎn)品系列號:C711600029)。 經(jīng)臨床初步驗證,因護目鏡鏡框較硬、可調(diào)節(jié)性差,患者佩戴后自覺舒適感差, 且護目鏡不能完全貼合面部,鼻周和邊緣漏光仍較為明顯,不能達到很好的遮光效果?;趥鹘y(tǒng)護目鏡存在的問題,筆者自制了一種新型眼罩,現(xiàn)報道如下。
自制新型眼罩主體由傳統(tǒng)眼罩、 雙層黑色無紡布及塑形條組成。 傳統(tǒng)眼罩由黑色棉布、 海綿、墊圈、彈性固定帶及魔術貼組成,有鼻翼,墊圈與眼部周圍形成中空,內(nèi)部內(nèi)凹外凸,呈圓拱形。 傳統(tǒng)眼罩長24.0 cm,寬9.0 cm,彈性固定帶單面長16.5 cm,兩端端頭分別縫制有魔術貼, 彈性固定帶之間通過魔術貼相互連接,魔術貼長3.5 cm、寬2.0 cm。 使用高密度一次性黑色無紡布, 將其裁剪成長28.0 cm,寬12.5 cm 的雙重布,雙層黑色無紡布結構為一次性無菌用品,其大小應完全覆蓋眼罩邊緣,主要預防交叉感染的發(fā)生以及提高遮光效果。 再沿無紡布兩側分別剪出2 個寬3.0 cm 的安裝孔,安裝孔上端距無紡布上緣4.0 cm,兩側安裝孔距離無紡布兩側1.5 cm。 安裝孔之間的無紡布上縫制有可調(diào)節(jié)的塑形條,呈水平狀, 長9.5 cm, 塑形條由塑形絲和膠套構成,塑形絲上包裹安裝有膠套,以隔絕外部環(huán)境對塑形絲的腐蝕,膠套截面呈扁平狀,以增加佩戴的舒適性。將縫制好的一次性黑色無紡布從眼罩兩側彈性固定帶穿入,置于眼罩接觸皮膚層(凹面),根據(jù)人體鼻子的生理結構, 輕捏塑形條并配合眼罩鼻翼部分,可明顯提高遮光效果。自制新型眼罩外層到內(nèi)層(接觸皮膚層)分別由傳統(tǒng)眼罩、一次性黑色無菌無紡布、塑形條組成。 見圖1。
圖1 自制新型眼罩的結構示意圖
2.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需進行面部紅藍光治療的98 例患者。納入標準:(1)確診為面部皮膚相關疾病,并需要進行光療的患者;(2)眼部感知正常的患者;(3)能正確回答問題且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 (4)愿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5)年齡≥18 歲~75 歲。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肺疾?。ㄈ缧牧λソ撸┑幕颊?;(2)對眼罩材料過敏的患者;(3)病變波及眼周皮膚的患者;(4)有光過敏史的患者;(5)服用可導致光敏感性藥物的患者。 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將2019 年5—8 月收治的49 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9 年9—12 月收治的49 例患者設為觀察組。 對照組男23 例、女26 例,帶狀皰疹22 例,痤瘡17 例,面部皮炎10 例,年齡19~75 歲,平均病程10 d;觀察組男21 例,女28 例,帶狀皰疹23 例,痤瘡15 例,面部皮炎11 例,年齡18~74 歲,平均病程9 d。2 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變范圍和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干預方法
2.2.1 光照治療方法培訓 2 組患者的紅藍光治療均由在我院皮膚科工作5 年以上并取得護師職稱的2 名已培訓合格的護士輪流執(zhí)行,在光照治療期間,詢問2 組患者感受, 并告知患者如有不適及時按呼叫鈴,對2 組患者均進行皮膚科常規(guī)的心理護理、皮膚護理和飲食宣教。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護士接到“紅藍光照射”醫(yī)囑并執(zhí)行雙人核對,每次照射時間15 min,每日2 次;(2)光照開始前,用清水清洗面部,待干,協(xié)助患者戴好防護眼鏡(護目鏡或眼罩),并調(diào)整好體位,將光療儀光斑置于距其患處9~14 cm處[1],調(diào)節(jié)能量密度,注意給患者保暖,待患者準備好后,啟動照光按鈕;(3)光照開始后,囑咐患者不要隨意活動,避免磕到治療儀,引起不必要的損傷;(4)光照結束后,取下護目鏡或眼罩、撤回機器,整理好患者衣物及床單位。
2.2.2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護目鏡進行防護, 光療開始前,協(xié)助患者戴好護目鏡。
2.2.3 觀察組 采用自制新型眼罩進行防護。(1)在使用自制新型眼罩前, 由護士打開彈性固定帶端頭的魔術貼, 將塑形好的一次性黑色無紡布從眼罩兩側彈性固定帶穿入, 置于傳統(tǒng)眼罩接觸皮膚層;(2)將新型眼罩放置在患者面部與患者眼部貼合, 將彈性固定帶繞至患者腦后并通過魔術貼連接, 適當調(diào)整魔術貼的位置, 使彈性固定帶的張力將新型眼罩束縛在患者面部上;(3)連接完成后,調(diào)整無紡布在患者面部的位置,并輕捏塑形條,使無紡布完全貼合患者面部肌膚; (4)調(diào)整傳統(tǒng)眼罩及墊圈的位置,使墊圈對無紡布形成擠壓, 無紡布在墊圈的作用下對患者眼部四周進行密封而防止漏光。
2.2.4 評價指標與方法 (1)患者遮光效果。根據(jù)患者照光期間的主觀感受,主要從鼻周漏光、邊緣漏光以及不漏光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2)患者舒適度評價。 采用Kolcaba 的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進行評估[9],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4 個維度,共28 項。該量表采用1~4 級評分法,1 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 分表示非常同意;反向題1 分表示非常同意,4 分表示非常不同意,<60 分為低度舒適,60~90 分為中度舒適,>90 分為高度舒適。
2.2.5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1.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結果
2.3.1 2 組面部紅藍光治療患者遮光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遮光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2 組面部紅藍光治療患者遮光效果比較(例,%)
2.3.2 2 組面部紅藍光治療患者舒適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 組面部紅藍光治療患者舒適度比較(例,%)
3.1 自制新型眼罩明顯提高面部紅藍光治療患者的遮光效果 有研究表明[10],患者紅藍光治療耐受性差, 在治療組的508 例患者中有120 例患者不能忍受紅光的強烈刺激, 需在防護罩外層粘一層遮光布并在防護罩下方墊4~5 層紗布方可緩解, 但仍有2 例患者退出治療。 因此,為確?;颊吣軌虬踩行У慕邮芗t藍光治療,應使用遮光效果更好、患者舒適度更高的眼防護裝置。經(jīng)本研究初步驗證,目前臨床所用的護目鏡鏡框較硬、可調(diào)節(jié)性差,患者佩戴后會自覺不舒適,且護目鏡不能完全貼合面部,鼻周和邊緣仍有漏光現(xiàn)象。 根據(jù)面部病變部位的不同,患者照光時的體位也不同。 病變部位在兩側,患者需平臥,此時鼻周漏光較為明顯;病變部位在一側,患者需側臥,此時鼻周及邊緣漏光均較為明顯。 本研究設計的自制新型眼罩增加了一次性黑色無紡布和塑形條結構,塑形條具有可調(diào)節(jié)性,在塑形絲的作用下借助外力發(fā)生變形而使無紡布與鼻子外形契合,同時無紡布上的塑形條配合鼻翼部分對無紡布和傳統(tǒng)眼罩形成支撐,使無紡布和傳統(tǒng)眼罩整體合一緊密貼合在患者面部,明顯提高了遮光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自制新型眼罩的遮光效果明顯優(yōu)于護目鏡。
3.2 自制新型眼罩明顯提高面部紅藍光治療患者舒適度 Krinsky 等[11]曾在研究中指出:舒適是在護理活動中不給患者增加痛苦, 盡可能給患者帶來一種精神放松和心情愉快的良好體驗。 而護目鏡鏡框太硬、可調(diào)節(jié)性差,患者在佩戴過程中舒適感差,加之光源刺激導致患者不舒適感尤為明顯, 甚至因此中斷治療[10]。 而自制新型眼罩中與患者皮膚接觸側的一次性黑色無紡布為純棉材質,安全、對皮膚無刺激,且為一人一用一更換,患者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能更好地配合光療;塑形條的膠套截面呈扁平狀,增加了患者佩戴的舒適性。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新型眼罩患者的總體舒適度明顯高于使用護目鏡的患者,符合舒適護理的要求。
3.3 自制新型眼罩在臨床的推廣價值 本研究給患者使用自制新型眼罩和傳統(tǒng)護目鏡的費用一致。新型眼罩制作簡單、成本低,無紡布及塑形條為一次性產(chǎn)品,單次消耗成本為0.08 元;而護目鏡為公共使用,為預防交叉感染的發(fā)生,護士需對護目鏡進行浸泡消毒,單次消毒成本為0.65 元。 可見,對面部皮膚疾病如帶狀皰疹、痤瘡(眼周病變除外)且需照光的患者使用自制新型眼罩能明顯提高遮光效果及患者舒適度,有助于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可廣泛推廣應用于皮膚科及醫(yī)療美容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