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伊犁師范大學(xué),新疆伊寧 835700)
近幾年,王蒙作品受到廣大讀者喜愛,他通過獨特、幽默的寫作風(fēng)格,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作品。該文主要通過研究王蒙作品《歌神》漢譯維文本,發(fā)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存在的翻譯問題,且給予了一定的優(yōu)化策略。譯文是否將原文完整呈現(xiàn),使用哪些翻譯方法和策略都是該文研究的重點。
王蒙在新疆生活了16年,在這期間他學(xué)會了維吾爾語,融入了維吾爾族的生活,了解了新疆維吾爾族的文化和生活習(xí)俗,在他進(jìn)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運用了文化特色詞、地域特色詞、時代特色詞等詞匯,使文章非常具有特色。
地方文化特色詞屬于民俗文化詞,指的是表達(dá)物質(zhì)文化,社會習(xí)慣和風(fēng)尚事物的詞語。民俗文化詞又可分成三大類,物質(zhì)民俗文化詞,社會民俗文化詞和精神民俗文化詞。
物質(zhì)民俗文化詞,包括衣食住行所涉及的各種用品和用具。
例如,熱瓦甫、都塔爾、薩塔爾、艾杰克、烤馕、恰袢、巴旦姆帽子等;
社會民俗文化詞涉及各種人生禮儀及節(jié)目習(xí)俗。
例如,麥西來甫、搖床喜等等。
王蒙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作品中使用了許多地方詞,使文章更具有特色。
例如,巴旦木帽子,是一種形狀酷似巴旦木的帽子;
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娛樂舞蹈形式的稱呼。
所謂的時代特色詞就是具有一定的時間性,間接性,只是某一時間段內(nèi)使用的頻率很高,過了這個時間段或事件后漸漸地不被使用。《歌神》是王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創(chuàng)作的,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例如:炊事員、牛鬼蛇神、生產(chǎn)隊、紅袖標(biāo)、“文化大革命”、現(xiàn)行反革命分子、破四舊、留聲機。
這些詞目前已經(jīng)很少使用了,只是一些事件的典型代表詞匯,只是停留在過去的某一時刻。
《歌神》是維吾爾族作家艾合買提·帕薩爾翻譯成維吾爾語的,是目前唯一的《歌神》維譯本。譯者有自己獨特的翻譯風(fēng)格,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準(zhǔn)確表達(dá)出了原文作者想要表達(dá)的思想感情,且與原文風(fēng)格保持一致,在忠實原文的基礎(chǔ)上,加以創(chuàng)新。
一部譯作多少會存在不足點,難免會出現(xiàn)錯譯、誤譯、漏譯等現(xiàn)象,在遇見這些問題時,我們需要仔細(xì)分析問題,并給予解決方案。
2.2.1 錯譯
(1)“高身量,略顯瘦削,骨架有力,鬈曲的頭發(fā),高高凸出的眉骨和鼻梁,濃而長的眉毛,扁而長的、上挑的眼睛,淡褐色的、帶著一種奇異的溫柔和沉思的色彩的眸子,英勇而又和善的、似乎凝神看著遠(yuǎn)方的目光?!?/p>
u aɡiz boj h?m jɑdɑ?? urɑq bolsimu,nɑhɑjiti qɑwul idi.t?at?i bydyr,burni qɑ??ɑrliq bolup,tom,qojuq kirpiki ɑstidiki bir d? yp k?zi illiq,ojt?ɑn,d? ?syr w? mulɑjim pɑrqirɑp,ɑlliqɑjɑqqlɑr? ɑ tikilip xijɑl syriwɑtqɑnd?k k?ry??tti.
其中“眉毛”在譯文中翻譯有誤。在《歌神》維譯本中將“眉毛”翻譯成“kirpiki”,而“kirpiki”漢語意思為“眼睫毛”,與原文完全不符,應(yīng)該翻譯為“qa?”,這樣與原文相輔相成,更加忠實于原文。
(2)“就這樣到了喀什市,我一口氣喝了六碗茶,吃了一盤抓飯,一頭倒在交際處客房的鋼絲床上。”
Biz mɑnɑ mu? undɑq hɑl?tt? q?? q?rɡ? jatip b?rduq.M?n k?jni-k?jnidin ɑlt? pijɑl? t?ɑj it?ip,ikki t? ?t?yr? jadim.Mahmɑnxɑni?ɑ bɑr? inimdɑ,hat?nimiɡ? qɑrimɑj ?zymni ?im kɑrw- ɑtqɑ tɑ? lidim.
在經(jīng)過筆者查閱書籍仔細(xì)分析后,“吃了一盤抓飯”在維譯本中被錯譯成“ikki t? ?t?yr? jadim”,在漢語中“ikki t? ?t? yr? jadim”意思是“我吃了兩碗餛飩”,應(yīng)該翻譯為“bir t?xs? pulu jadim”這種錯誤是由于譯者在翻譯時沒有注意到細(xì)節(jié)所造成的失誤,如果稍加仔細(xì)校正,這種小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從那人肩上飛過去了”。
Botulkɑ uni? tum? uqi?ɑ t?ɡm(xù)?j ?typ,uduldiiki tɑm? ɑ uduldi-d?,pɑrt?-pɑrt? ? bolup sunup k?tti.
原文中“從肩膀上飛了過去”,而在譯文中“肩膀”被錯譯為“tum? uq”,在漢語中“tum? uq”是指鼻子,喙,嘴,該文認(rèn)為與原文不符。應(yīng)該翻譯成“dolisi?ɑ t?ɡm(xù)?j ?ty”忠實于原文。
2.2.2 誤譯
在翻譯任何作品時,就應(yīng)當(dāng)盡可能地準(zhǔn)確、忠實地傳達(dá)原文本意。對于翻譯作品中的誤譯,我們要以嚴(yán)謹(jǐn)?shù)男膽B(tài),發(fā)現(xiàn)一些翻譯問題,就盡量去解決它。如《歌神》維譯文中存在的誤譯現(xiàn)象。
(1)“用一只手支持著自己,放下了熱瓦甫”,這里應(yīng)該理解成艾克蘭穆坐在草地上仰起頭,一只手不知是右手還是左手支撐著自己,然后放下熱瓦甫。而在譯文中:
?k? ?m ba?inim silkip,o? qolini qulɑq tywiɡ? qojup ɑsmɑndiki tund? i jultuz?ɑ qɑ?ɑɑp,bɑjiqi? ɑ pytynl?j ox? imɑjdii?ɑn,xuddi bɑ? qɑ bir ɑl?din k?lɡ?n d? ɑrɑ?liq ɑwɑz bil?n ?ɑd??ɑ ajti? qɑ bɑ?lidi.
被譯成了一只右手放在耳朵根,其中“一只”譯成了“右手”,該文認(rèn)為在不能確認(rèn)是哪一只手時,應(yīng)該譯成“bir qoli”比較妥當(dāng),忠實于原文。
(2)“我拿著唱片走了?!盡?n pilɑstikini qoltuqum? ɑ qisip qɑjittip.
譯文“把唱片夾在胳肢窩回去了”在翻譯上有誤差,作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進(jìn)行了創(chuàng)作翻譯,是根據(jù)自己日常習(xí)慣進(jìn)行翻譯的,但在此處沒有必要進(jìn)行想象創(chuàng)作,可以簡單明了的譯為“M?n pilɑstikini alip qɑjttim”.
當(dāng)文中出現(xiàn)這類問題時,要理解大意,不能直接脫離文本,完全按照自己的空想去翻譯??梢岳枚喾N網(wǎng)絡(luò)工具,進(jìn)行查閱,再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進(jìn)行翻譯,可以適當(dāng)避免翻譯問題。因此,對于一名合格譯者而言,就要以更嚴(yán)格的要求去翻譯,不僅要了解這些字詞,還要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再現(xiàn)原文內(nèi)涵,否則就會造成信息的遺漏和偏失。
2.2.3 漏譯
翻譯中存在不足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漏譯則不然,或因譯者疏忽,無意間漏掉本該翻譯的內(nèi)容或因譯者翻譯水平有限,將有難度的內(nèi)容省略不譯,影響譯文質(zhì)量。
(1)“當(dāng)年抱耍過的侄子”。
x?tt? k?s?lt? ɑn hammat? si kz?ini? ot? uq t? ??idɑ uni bir k?r?? ɑrminidɑ ik?nlikini jazipjtu,u q?? q?rɡ? k?ptu.
在譯文中沒有翻譯,原文作者具有自己鮮明的語言風(fēng)格,將這句話省略不譯,就不能很好地讓讀者感受到王蒙的語言寫作特點,該文認(rèn)為不能省略。
(2)“馕是從街頭的小鋪買的,時間過長變得堅硬如鐵,又由于放在抽屜里染上了一股嗆人的莫合煙味兒。葡萄干呢,倒是吐魯番的無核白,但我聞到了一種類似于老鼠屎的味道”。
Uni? tɑrtmisdin ɑlh? ɑn tɑ? t?k qɑttiq bɑzɑr n?ni?ɑ moxorkini? ɑt?t?iq puriqi si?ip,k?tk?? t? ɑjdɑndiki t? ?ji uzu? turup qɑl? ɑliqtin ?? iz ?ɑ ɑl? usiz idi.
“葡萄干呢,倒是吐魯番的無核白,但我聞到了一種類似于老鼠屎的味道”被譯者漏譯,這段文字很重要,作者在前文中寫了艾克蘭穆用葡萄干、方塊糖、馕來招待作者,通過“馕是從街頭的小鋪買的,時間過長變得堅硬如鐵,又由于放在抽屜里染上了一股嗆人的莫合煙味兒。葡萄干呢,倒是吐魯番的無核白,但我聞到了一種類似于老鼠屎的味道”來描寫艾克蘭穆生活條件的貧困潦倒,但是譯文中將這一段沒有翻譯,就不能反映出艾克蘭穆生活的貧困,也就達(dá)不到原文作者最初的寫作目的和效果。
(3)“再一秒鐘,一種悲喜莫名的眷戀之感撰住了我的全身,不,那不是血淋淋的殘肢,而是一抔黃土,是埋葬著我的舊友甚至還有我自己的新墳?!?/p>
在譯文中直接被省略,這句話有很高的翻譯難度,作者是在講述“文化大革命”期間作者及友人受到摧殘,在此想要表達(dá)一種對“文化大革命”現(xiàn)象的不滿與心痛之感,而譯者將這句話直接省略不譯,就無法完整表達(dá)原意。
對文化傳遞不到位可能是譯者為了追求表面意思,而忽略了它的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跟文化有關(guān)的詞語或句子時,我們應(yīng)該多采取靈活的翻譯方法及技巧。
(1)“像一千個盛裝的維吾爾少女同時起舞”。
T? irɑjliq jɑsɑn? ɑn uj? ur qizliri ussul? ɑ t? y? ti.
譯者沒有直接將“一千個”翻譯出來,而是采取了省譯法,將“一千個”省略不譯,通過后面“qiz”的復(fù)數(shù)形式“l(fā)ir”表現(xiàn)出來,這樣表達(dá)既符合忠實原文的要求,也符合維吾爾族的表達(dá)習(xí)慣,非常得體。
(2)弟弟沉重地長嘆,“這一切不幸的夾擊是太沉重了?。?”
Sow?t? jud? i?d? ujit? iliri bil?n linbayɑw,“t?t ki?lik ɡoruh”ni? z?rbisi h?qiq?t?n d?hs?tlik boldi ?m?smu?-dadi u.
這里“一切的夾擊”根據(jù)原文分析可知是指和文化大革命相關(guān)的事件,譯文通過增譯的手法,明確指明了就是因為以林彪及“四人幫”的殘害造成的這一系列悲劇,讓讀者明確知道了“一切的不幸”是什么;如果直譯過來,就會有理解誤差達(dá)不到目前這樣的翻譯效果,所以譯者在這里靈活運用了增譯法,使譯文變得生動,準(zhǔn)確。
(3)“他們會幸福的。”B?xit qu? i ulɑrni? ba?i? ɑ qonidu.
這句話中譯者沒有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將原文翻譯成“ulɑr b?xitlik”,而是通過借用法靈活巧妙地將原文意思表達(dá)出來,生動且符合維吾爾族的語言使用習(xí)慣,翻譯成“幸福鳥落在了他們的頭上”,表示幸福會降臨的。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不會有目前的表達(dá)效果。
在寫這篇論文的過程中筆者學(xué)到了許多翻譯知識,也知道了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從中獲得了許多啟示。
一個翻譯者的翻譯水平的高與低,就要看是不是生搬硬套。一篇好的譯文是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流暢,不生硬。
例如,大地?zé)o言而變化有定。正是晝和夜、夏和秋、燥和濕、暑和寒更迭交替的時刻。
Kɑinɑt sykyt it? id? ?z tysini ?zɡ?rtm?kt?.bu dol issiq hɑwɑ so?uqqɑ ɑlmi?iwɑtqɑn p?jit idi.
這句話的核心意義是世界在有規(guī)律的不斷變化中?!皶兒鸵?、夏和秋、燥和濕、暑和寒”作者直接翻譯成“冷熱交替”,一旦采取直譯的話,會非常啰唆。譯者翻譯的很準(zhǔn)確,簡煉,也非常具有美感。
忠實原文是三大翻譯原則之一,我們要在忠實原文的基礎(chǔ)上使文章更加優(yōu)美。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可以脫離文本,無視原文。
例如,“飽食和休閑使得它們的神態(tài)也變得雍容和高貴起來?!?/p>
jɑx?i tɑɑm w? bikɑrt? iliq typ?jlidin bud? ɑniwɑrlɑr s?l?tm?n bi? ?m sɑlɑp?tlik bulup k?tk?nidi.
這句是形容牛在飽食后非常的閑適的狀態(tài)。神態(tài)雍容和高貴是形容人的詞語。在這里原文作者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譯文作者在翻譯時使用了“bi? ?m sɑlɑp?tlik”,這兩詞在維吾爾語中是用來形容人的詞語,譯文也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忠實于原文,且用詞優(yōu)美。
不拘泥于形式,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不一定原文使用了修辭方法,譯文也一定要使用修辭手法,可以尋找符合自己的表達(dá)方式。
例如,“我給艾克蘭穆發(fā)了一封信,我想念他像想念久別的情人”
M?n ?kr?mni b?kmu sa? inidim,ɑxir bolɑlmɑj uni?? ɑ x?t jɑzdim.
譯者并沒有使用直譯的方法將原文直接翻譯,而是采用了意譯的方式,翻譯成“我太想念艾克蘭穆了,最后給他寫了一封信”,翻譯的非常簡練,原文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想念友人像想念久別的情人一樣,由此來表示作者極度的想念友人。作者通過意譯的方法,提取主要的內(nèi)容,簡練明了,沒有拘泥于形式,使讀者更便于理解。
該文通過對原著《歌神》的語言特點進(jìn)行分析,結(jié)合維譯本對整部作品中出現(xiàn)的翻譯特點與問題進(jìn)行分類與分析。從漏譯、誤譯、錯譯3 方面進(jìn)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yīng)的解決方法。通過舉例論證,提出翻譯過程需要掌握的翻譯技巧,例如,意譯法、借用法和省譯法等;通過對《歌神》翻譯研究,在翻譯時要注意不生搬硬套,靈活運用翻譯方法與技巧、忠實原文,用詞優(yōu)美、不拘形式,適當(dāng)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