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縣、都勻市與黔東南州等地。水族在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飾、飲食以及節(jié)日等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銀飾是水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豐富多樣的銀飾文化表現了水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呈現出水族社會生活的內容。
“銀飾通常指的是用銀制作的身體飾物。銀除了用于裝飾身體,還用來裝飾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人們稱其為‘銀飾品’”[1]。水族在日常生活中會少量佩戴銀飾作為裝飾,但逢重要節(jié)日活動,就會佩戴多種銀飾,以示對節(jié)日活動的尊重與重視。銀飾的佩戴有不同的講究,穿戴銀飾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禮儀環(huán)節(jié),可見銀飾在水族人民的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水族銀飾的種類主要分為頭飾、頸飾、手飾和腰飾4 種,包括銀頭簪、銀壓領、銀圍腰等。
(1)頭飾。
銀頭簪。這是水族女子傳統(tǒng)頭飾,一般為一股,也有多股。頭簪樣式多以蝴蝶、花鳥為主,少部分刻有鳳凰圖案,形巧精致,可以搭配其他頭飾,通常起到固定發(fā)髻和裝扮的作用。
銀角釵。銀角釵形似牛角,有大角和小角之分,左右對稱。牛角尖綴以紅色或綠色的銀花作為裝飾,這是水族女子標志性傳統(tǒng)頭飾的表現。銀角釵上的牛角形象源于水族稻作文化。在農耕時代,牛是人們重要的勞動助手,這就使得水族重視耕牛,將它踏踏實實、勤勞肯干的形象融入有關民族文化內容之中。水族女子出嫁時都會佩戴銀角釵,象征新娘的勤勞、善良。
銀帽福。這是水族幼童的帽檐裝飾。水族凡有幼兒的家庭,一般請工匠打造銀帽福,樣式多以羅漢、菩薩等形象為主,也有蝴蝶與魚等圖案,寓意消災滅難、保佑平安。銀帽福打造完成后,家中長輩親手將其縫制于帽頂,再將其贈予幼兒。
銀梳。銀梳可分為純銀梳、鑲銀木梳兩大類,如帶有銀菩薩與銀吊鏈的銀花梳、帶有銀菩薩與鏈包的銀木梳。銀梳紋樣以蝴蝶紋、金魚紋、花朵紋及菩薩形象等為主,用于裝飾、固定較大的發(fā)髻,使其不易松散,同時使得發(fā)飾更加立體而美觀。
(2)頸飾。
銀壓領。這是佩戴在胸前的飾物?!般y壓領極具水族民族特色,它具有裝飾面積大,制作精良等特點,不僅外觀別致,且佩戴后能使胸前的衣襟服帖,達到美觀、實用兼?zhèn)涞男Ч?。”[2]銀壓領花紋主要以龍紋、魚紋、蝴蝶紋為主。水族女子出嫁時佩戴銀壓領,完美襯托出水族女子高雅、美好的形態(tài)。
銀項圈。這是水族傳統(tǒng)服飾的裝飾物,分為大、小兩種。大項圈重20 余兩,小項圈重2~3 兩。銀項圈的佩戴場合不同,類別與重量也不盡相同,多用于水族男女婚嫁場合。
銀扣。這是水族女子服飾的扣飾。4~6 顆不等的半球狀的銀扣用于水族女子上衣的衣襟口處,起到固定作用。
銀吊飾。這是懸掛于水族女子頸部的裝飾,常見的有雙股或四股。其紋樣多以蝴蝶紋、花朵紋為主。人們走動之間,銀吊飾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引人注目。
(3)手飾。
銀手鐲。這是水族傳統(tǒng)腕飾。銀手鐲通常分為大、小兩種類別,按形狀可分為六輪鐲、扭黃鱔頭手鐲、龍頭手鐲、滾珠手鐲4 種,裝配以龍紋、鳳紋、蝴蝶紋等多種紋樣圖案。銀手鐲在日常生活中成對佩戴出現。若參加盛大集會,人們就會佩戴多對,以示重視。
銀戒指。這是水族婦女傳統(tǒng)手飾。其樣式簡單,分為寬戒面、環(huán)形面兩種,以蝴蝶、花草等花紋裝飾。
銀手鏈。這是水族女子常戴手飾,一般用銀環(huán)將圓形、瓜果形、花朵形等銀牌相連接。銀牌上通??逃泻c瓜果等圖案,美觀、大方。
(4)腰飾。
銀吊包。這是水族女子的銀荷包,分為牡丹紋銀吊包、蝶牌銀吊飾兩種,造型小巧,方便實用,用于放置針線等隨身小物品。
銀圍腰。這是水族女子服飾的裝飾物。銀圍腰由繡片、銀泡、銀鏈與黑色土布一起縫制而成,通常綴以蝴蝶、花朵等圖案,既簡樸大方,又美觀實用。
考古學發(fā)現表明,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金、銀器的制作工藝。中國各民族大都喜愛金、銀飾品,因地域環(huán)境、生活習慣、審美追求的不同,形成獨特的民間工藝,呈現出工藝精致、造型獨特的特點,與節(jié)日慶典、民族習俗相融合,形成了獨特風格。水族銀飾的制作是水族傳統(tǒng)工藝,制作工藝頗具民族特色。“民族傳統(tǒng)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活態(tài)實踐?!盵3]水族銀匠至今采用純手工制作方式,制作過程共分為六大步驟:制作銀胚、花絲工藝、鏨刻工藝、炸珠工藝、焊藥焊接和洗滌加工。制作工具主要有風箱、絲板、鏨子等。部分工具由銀匠根據實際需要而制作出來。通過一系列工序打造出來的銀飾,形式多樣,圖案精美,形成具有水族特色的民間技藝風格。
(1)制作銀胚。
首先將銀料放置到坩堝中,再置于火上,待其熔化。有時為節(jié)省時間,會使用適量的硼砂,以加速銀料熔化。鍋內銀料熔化成液體后,迅速將其倒入模具中,冷卻,定型。趁余熱將其取出,反復捶打,根據需要制作成銀條或薄銀片,以便下一步工序開展時取用。
(2)花絲工藝。
制作精細小件飾品時,最重要的是花絲工藝。這里需要用到之前準備的銀條,將其作為底料。該制作過程主要有拉絲、搓絲、掐絲、焊接及剪胚,需要細致的打磨才能完成,十分體現工匠的高超技藝。第一步是拉絲。銀匠將準備好的銀條反復捶打,直至錘煉成大小均勻的銀細條。此時將用絲板將銀細條拉成細絲狀。在拉絲的過程中,如果受力不均,就會導致銀絲折斷,這就表示拉絲失敗。第二步是搓絲。拉絲完成后,將多股銀絲合在一起搓成麻花狀,直至細小的銀絲由彎曲而變直。第三步是掐絲。這一過程更加需要銀匠細致的技藝水平。先用鑷子在搓好的銀絲上小心地掐制紋樣,掌握好力度很重要,稍不注意就會失敗。第四步是焊接。以上過程完成后,將制作好的、帶有紋樣的花絲焊接起來。焊接時,將花絲用手按到銀片上,盡量其貼合在一起,再在花絲紋樣的轉折處添加焊藥,用火加熱后焊接。此時掌握火候是關鍵。最后一步是剪胚,就是將制作好的紋樣胚子剪下來備用。
(3)鏨刻工藝。
鏨刻是在制作圓形銀片時所使用的工序。用錘子將鏨子尖銳的一端對準銀片,通過錘子的輕輕敲打,將紋樣打制到銀片上。這個過程只能一次性做成,若失敗,將不能進行第二次。因此,銀匠為了順利施工,一般自制一套適用的鏨刻工具。
(4)炸珠工藝。
炸珠工藝一般用于制作銀飾的圓點裝飾。首先將等距的銀片剪成小線段,均勻地放到木炭上,用火將其燒熔后,對其進行猛吹,以形成圓珠狀;再逐一焊接到銀飾上,以作為裝飾,相當體現銀匠的工藝制作技巧。
(5)焊藥焊接。
焊藥是將零散的銀部件焊接成為一個整體的關鍵元素。焊藥多為銀匠自制,焊藥制作是按照合適比例的銀和銅制作而成,可根據銀匠自己掌握的需要來調整;銀器焊接的過程中,焊接力度與焊藥放置的多少都要掌握得恰到好處。焊接時,將焊藥夾在需要焊接的兩件銀器中間,待加熱后,焊藥會熔化流入兩件銀器的縫隙中,以填補空隙,最后冷卻連接在一起。這個過程不能有絲毫的差錯,若失敗,便要進行第二次焊接,就會產生不可避免的瑕疵。
(6)洗滌加工。
當一件銀飾打造好之后,為了讓銀飾更加光潔,要對銀飾進行洗滌與加工。先用硼砂將銀飾上的氧化物清洗一遍,再將其放到準備好的木炭上烤,同樣是為了清除銀片上的氧化物,烤到一定時間后。將其放入鍋內煮沸的硼砂水中反復煮,最后將其撈出,用清水洗凈,再用清水煮一遍。
水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傳承與發(fā)展自身民族文化。銀飾作為水族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手工藝術品,在水族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
(1)民族傳統(tǒng)文化價值。
水族銀飾的紋樣主要有3 種,分別是魚紋、龍紋、蝴蝶紋,其中使用得最頻繁的是蝴蝶紋與魚紋。水族視蝴蝶、魚為圖騰。相傳在遠古時期,天上出現七個太陽,大地干裂,許多人因此被曬死,而水族的祖先正是因為蝴蝶成群結隊為他們遮陰才幸免于難。為感激蝴蝶的恩情,水族祖先把蝴蝶奉為吉祥之物,并將其形象刻在銀飾或繡品上,隨身攜帶,祈求庇護,蘊含了祖先崇拜與圖騰崇拜方面的含義。水族崇拜魚?!棒~是水族的圖騰,水族是魚的傳人?!盵4]水族認為,魚能帶來力量保護他們,因此存在魚崇拜習俗。蝴蝶紋與魚形紋的出現不僅源于神話傳說,實際上水族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因地制宜,依靠自己的智慧,就實施了魚稻共生的生產方式??梢?,魚在水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影響?!吧贁得褡鍌鹘y(tǒng)文化離開物質載體是不可能產生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盵5]聰慧的水族人民將寓意平安吉祥的蝴蝶、魚等圖騰形象完美地復制到了另一個載體——銀飾,透視出他們的審美觀、價值觀和智慧。在水族傳統(tǒng)觀念中,龍神信仰是存在的。這來源于水族民間故事。眾所周知,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形象的出現象征著風調雨順。在農耕時代,農業(yè)的豐收主要依賴氣象等自然條件。在古代,龍是作為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對象,而龍形紋是龍的圖騰形象。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淀與文化認同中,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對龍與龍形紋產生了共同的文化認同,同時產生了少數民族獨有的對龍形紋的改造性使用。所以包括水族在內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敬龍的習俗。水族銀飾上魚形紋與龍形紋的集中體現,表現了水族的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的觀念。在銀飾打造時,水族將龍形紋與魚形紋以及其他紋樣穿插在一起,因此銀飾樣式多變,又豐富了龍的傳統(tǒng)形象,同時也在水族銀飾文化中體現出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完美交融。正是因為這二者的完美利用與結合,使得他們保留了對銀飾打造的傳統(tǒng)工藝。精美的銀飾在人們心中具有高雅、富貴的精神文化象征。
(2)民族歷史文化價值。
水族銀飾歷史悠久,是千百年來水族人民智慧凝聚的結晶,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呈現水族人民獨特的民族文化。其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幾乎每一件都是不可復制的精品。純手工銀飾承載的是水族的文化傳統(tǒng),獨到的民族審美。銀飾的使用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凡盛大節(jié)日必有盛裝銀飾相伴。水族人認為,佩戴銀飾不僅有裝飾美化的功能,而且能夠達到庇佑與祝福的目的。幼兒戴的銀帽福寓意其能平安成長、新娘出嫁時所戴牛角釵象征勤勞能干。銀飾上大量的圖騰花紋表達了水族祈求吉祥、美好的意愿,自古至今存在,說明水族傳統(tǒng)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特點。
(3)自然生態(tài)文化價值。
“銀器工藝在水族地區(qū)頗為流行。水族婦女佩戴的銀角、銀花、銀簪、銀梳、耳環(huán)、項圈、手鐲、圍腰鏈和大型的銀器裝飾品雅領,兒童帽子用的銀佛、銀扣、銀鈴、銀片等需求量頗大,促進了水族地區(qū)銀器工藝的代代相傳與發(fā)展”[6]水族銀飾是關于水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資料,其中的頭飾、頸飾、手飾以及腰飾等不同類型銀飾的紋樣,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銀飾品,因其打造過程的精致繁瑣,凸顯出水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在打造過程中,水族銀飾的植物紋、花朵紋是紋樣創(chuàng)造的內容之一,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水族對植物紋的喜愛源于本民族原始崇拜。水族的原始信仰呈現多元化特點。原始信仰表現了水族的萬物有靈觀念,使得人們在悠久的民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祭祀大自然的文化習俗,如祭大樹、祭巨石、祭水井等,久而久之形成了對大自然的感激與敬畏之情,成就了一種自然生態(tài)文化價值。這一觀念也體現在日常佩戴的銀飾中。水族銀飾所刻的植物紋以植物紋、花朵紋為主,這與水族的居住環(huán)境有關。水族居住之地多處于高山密林間,最常見的植物便是花草樹木,這樣的環(huán)境給予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存與發(fā)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使得水族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自然取材于日常中常見的素材。原始崇拜使水族始終對自然保持著敬畏心理,所以他們注重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這也與黨和國家提出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念相吻合?!敖ㄔO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對中華文明生態(tài)智慧的傳承,又完成了人類從依附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跨越,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7]由此可見,水族傳統(tǒng)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態(tài)文化理念仍然符合當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思想要求,有助于推動民族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建設,同時能夠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水族銀飾經歷水族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洗禮,已經成為水族傳統(tǒng)工藝文化中的藝術瑰寶,凝聚著水族人民的智慧。水族銀飾文化集中展現了水族傳統(tǒng)文化價值、民族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自然生態(tài)文化價值。新時代背景下,水族銀飾工藝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fā)展,對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將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fā)展資源,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