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放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深入思考怎樣深化改革與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尤其是藝術類高校,怎樣提升學生們對思政課程的教育認知,更好地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思維。將紅色革命歌曲融入思政教育課程不僅能夠在情感上激勵與引導學生熱愛祖國,還可以在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推動思想與道德建設,進而讓青年一代心懷遠大理想,更好地繼承與發(fā)揚我們寶貴的民族精神。
紅色革命歌曲產(chǎn)生于我國近現(xiàn)代革命時期,是特殊時期社會時代發(fā)展的特殊產(chǎn)物。這些歌曲很多是來自這個特定年代的歷史實踐,也可以說就是當時革命實踐的真實寫照。大部分經(jīng)典紅色革命歌曲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很多旋律最初就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后經(jīng)過詞曲作者收集、改編和整理后被傳播推廣而來。因為旋律中有平時所熟悉的元素,所以這些作品很容易被老百姓所喜愛,傳播速度較快,傳唱親切感強,同時又便于記憶。每當回顧起經(jīng)典紅色革命歌曲,那段革命歷史的崢嶸歲月就會歷歷在目。
音樂社會學認為,社會音樂生產(chǎn)具有三個特征:一是適應社會精神需求的音樂生產(chǎn),二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生產(chǎn),三是非贏利性、非商品性的音樂生產(chǎn)。[1]從音樂社會學的視野來看紅色革命歌曲的音樂特征,可以看出,紅色革命歌曲具備社會音樂生產(chǎn)的所有本質特征。紅色革命歌曲是處于社會變革期的音樂生產(chǎn),是順應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群體的精神需求,為國家實現(xiàn)社會變革成功以及革命勝利而服務。這些音樂作品之所以優(yōu)秀,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順應了時代潮流,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求。卓越的音樂家們會沿著自己所處的時代,用不同的音樂審美和藝術手段來展示不同的音樂內(nèi)容及形式而進行創(chuàng)新的加工與創(chuàng)作。紅色革命歌曲的非贏利性、非商品性體現(xiàn)在藝術家們音樂生產(chǎn)的原始動力是來自于精神的需要,也是用情感所表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紅色革命歌曲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將紅色革命歌曲融入思政課堂不僅可以培育當代大學生擁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還可以潛移默化地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紅色革命歌曲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作品的獨特之處在于使命的特殊性,它們呈現(xiàn)了社會變革和發(fā)展歷程。紅色革命歌曲與思政教育融合可以讓革命精神與民族文化的傳播更加直觀、高效。通過學習、傳唱紅色革命歌曲,對學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凝聚文化自信,對提升思政課堂的時效性具有非凡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為紅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紅色資源、紅色傳統(tǒng)、紅色基因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積淀的偉大的精神財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引領,既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是新時代的迫切需求。紅色革命歌曲承載了革命先輩堅韌不拔、奮斗不止的精神態(tài)度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促使大學生發(fā)揮個人價值,提高道德素養(yǎng),實現(xiàn)精神上的豐富和發(fā)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欣賞音樂藝術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聽覺審美能力,具有美育功能。這是由音樂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屬于聽覺藝術和表情藝術,可以直接地表達情感,而紅色革命歌曲更是可以讓欣賞者在培養(yǎng)審美情感的同時陶冶情操。紅色革命歌曲是對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生活和人民情感的表達,在進行美育的同時,讓學生深刻地了解當時所處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本質特征,可以喚起對生活的熱愛。結合新時代的發(fā)展需求,通過融合紅色革命歌曲優(yōu)化與豐富思政課堂教學形式,有助于推動大學生構建精神世界,在傳唱過程中凈化心靈,潛移默化地得到美的啟迪,使得思政教學更加高效。
紅色革命歌曲讓我們回顧歷史、了解歷史的同時,時刻提醒著自己眼前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了解每一首經(jīng)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它所蘊含的意義,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將在紅色革命歌曲的熏陶下進一步得到提升。將紅色革命歌曲教學內(nèi)容科學合理地運用到思政課堂中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正確的方向。挖掘紅色革命歌曲所承載的紅色文化中艱苦奮斗的精神,汲取共產(chǎn)黨人求真務實、戒驕戒躁的優(yōu)良作風,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將會大幅度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第一,結合各高校思政教學大綱實際,合理添加紅色革命歌曲相關教學內(nèi)容。目前,高校思政教學主要采取的授課方式是傳統(tǒng)理論大課,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講,學習內(nèi)容比較枯燥乏味。若想充分實現(xiàn)紅色音樂文化的教育功能,必須符合新時代青年的審美特點和需求??梢詫⒓t色革命歌曲演唱與思政課程教學相結合,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理念,實現(xiàn)紅色革命歌曲的美育功能。通過欣賞、傳唱、排演紅色革命歌曲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挖掘紅色革命歌曲的情感培育功能,把傳統(tǒng)的理論課程轉化成寓教于樂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了思政課堂的教育功能,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根植了愛國主義情懷。正如《樂記·樂本篇》指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客怨之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盵2]直觀闡述了音樂的政治功能,紅色革命歌曲所具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是值得不斷探索與研究。
第二,優(yōu)化思政教師人才隊伍,增加思政教師的紅歌知識儲備。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又特別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苯逃藝笥?,新時代的思政教育需要大膽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關注度。故對思政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考驗。若想充分保證思政課堂的學習效率,思政教師首先要保證清醒地政治覺悟,讓學生們在領悟思想政治理論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國家棟梁所要擔當?shù)氖姑c責任;在感受紅色革命歌曲的同時,提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觀察時代和解讀時代的能力;在振奮人心的音樂旋律中,把愛國的情懷、強國的斗志、報國的行動真正融入學習生活之中。
第三,注重紅色音樂創(chuàng)演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機結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可以看出學生們對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yōu)秀的課堂應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員的參與程度,才能更好地獲得知識貯備。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思政教育課堂中,可以為學生選擇適合的紅色革命作品進行創(chuàng)演。教師也可以自己設計出生動的教學情景,將紅色革命音樂作品多樣化的曲風、體裁與黨史教育相結合,既符合學生的審美需求,又采用多樣化地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第一,充分運用紅色資源開展思政教育,傳承紅色基因。通過回顧校史校情教育,引導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領悟紅色文化精神。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例,在學院的校史館陳列著一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珍貴史料價值的“鎮(zhèn)館之寶”——“魯迅文藝學院”校牌。校牌上斑駁的字跡見證著沈陽音樂學院“從延安走來”的歷史,承載著這所學校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每年新入學的沈音學子都會上一節(jié)題為“延安魯藝——革命文藝的圣殿藝術家的搖籃”專題課。此課程通過對魯藝發(fā)展史、魯藝人、魯藝故事、魯藝經(jīng)典作品的講解,為新學子注入紅色基因,在思政教育中潛移默化地讓他們感受到學院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第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育人體系。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學主渠道作用,探索構建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藝術類高校可以組織思政課教師與音樂院系的學生共同嘗試將傳統(tǒng)思政課轉換成音樂黨課。如沈陽音樂學院的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再唱山歌給黨聽》,這堂創(chuàng)新拓展后的思政課真正上到了同學們的心里,通過新唱紅色經(jīng)典革命歌曲,使學生內(nèi)心深受鼓舞,新時代魯藝人正是用藝術的語言述說了殷殷愛黨情和始終與黨同心同向同行的堅定決心。
第三,理論與史實相結合,拓展紅色德育教育基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尋訪、田野調查等方式搜集相關史實資料,利用課堂之外的“大思政”課啟迪,例如沈陽音樂學院在今年推出特色思政課程“行走的思政課——追尋紅色足跡”,帶領全體師生參觀雷鋒紀念館,祭掃雷鋒烈士墓,重溫雷鋒同志的先進事跡,領悟雷鋒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讓莘莘學子穿越時空、感知過去,續(xù)寫紅色精神,讓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般地成為學生受益終身的課程體系,真正起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積極效果。
第一,運用多媒體有效推動紅色革命歌曲的傳播進程。借助網(wǎng)絡媒體的便捷特征,發(fā)揮專業(yè)特長,豐富傳播渠道,宣傳紅色音樂文化的正能量。在沈陽音樂學院2021年的春季開學典禮上,各院(系)以“百人快閃‘藝’贊百年”為主題進行文藝表演,集合百名學子用紅色藝術快閃的形式表演了一系列紅色革命歌曲作品。如合唱《八一起義歌》、民樂演奏《唱支山歌給黨聽》、管弦七重奏《長江之歌》等,抒發(fā)同學們對黨的熱愛,表達對祖國的祝福。同學們在演繹紅色革命歌曲的同時,充分領略到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不斷拼搏、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第二,不斷深化紅色革命歌曲的思政教育價值,大力加強在當代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應用。紅色革命歌曲所具備的社會功能強調奉獻、強調服務,而思政教育可通過實踐活動突顯紅色精神的社會功能。比如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部分師生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受邀參加由中共南昌市委宣傳部指導,共青團南昌市委主辦“軍旗升起的地方”紅色故事百人團成團暨授旗儀式。系里師生通過線上演唱了江西民謠《八一起義歌》。在慷慨激昂的歌聲中,曾赴井岡山開展紅色經(jīng)典尋訪活動的師生再次重溫了八一南昌起義的偉大貢獻。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國家富強乃至復興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卓著功勛。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匯聚復興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政教育應結合紅色革命歌曲等文藝形式,深挖紅色資源,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用歌聲講好紅色故事,唱響崢嶸歲月,把老一輩的革命精神用紅色文藝融入到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使寶貴的革命品質和內(nèi)涵得以傳承發(fā)展。
無論身處任何一個時代,紅色革命歌曲所承載的革命精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如果能夠在當代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中滲透紅色音樂文化,將紅色革命歌曲有效地融合到思政教育體系中,必將增強思政課程教育的針對性,大幅度提升當代思政教育價值。讓紅色革命歌曲成為當代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豐富源泉,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