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增,張敬杰,肖德成
(河北水利電力學院,河北滄州 061001)
高校建設資助育人體系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因此資助育人體系的建設應緊緊圍繞這一根本目的展開。隨著我國教學體制的不斷改革,高效教育正在向“三全育人”的方向轉進,由此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要求,在開展資助育人的過程之中應該堅持育人與資助工作的同步展開[1]。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略的全面部署,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于貧困學生的補助力度,改變了傳統(tǒng)上的助學方式,由“輸血”式資助向“輸血+造血”的資助方式轉進。自20 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高校逐步推行收費制度,大學教育由公費轉變?yōu)樽再M,由此使不少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之中面對較大的經濟困難,高校資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在求學的過程之中遇到的困難。在過去較長的一個時間段內受限于國家自身的經濟實力,無法有效的全面解決家庭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逐步提升,黨中央、國務院在2007年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進而保證了家庭困難學生的求學問題,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現階段我國已經構建了一整套涵蓋本科高等院校、 高等職業(yè)學院和中等職業(yè)學院的資助育人體系[2]。隨著我國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完善,資助育人工作由傳統(tǒng)上的解決家庭困難學生的求學問題,避免學生由于經濟原因而失學轉向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之中,成為能夠為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身力量的優(yōu)秀人才。
隨著我國資助育人體系的不斷完善,其在進一步建設的過程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如何確定培育的對象,采用何種方式幫扶選定的對象。這些問題制約了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進一步發(fā)展。
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發(fā)揮自身作用的第一步是明確資助培養(yǎng)的對象,也是切實發(fā)揮資助育人體系作用和價值的基礎。目前我國尚未構建全國統(tǒng)一的大數據平臺,由此導致了高校的信息無法和各個地方政府的數據實現共享,學校無法切實地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家庭情況。學校在進行貧困生信息統(tǒng)計調查的過程之中只能夠借助學生自身提供的證明材料和相關信息,但是部分地區(qū)民政部分出具相關材料時缺乏嚴格的審查,由此導致了高校收集到的信息同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偏差,高校在展開資助育人工作時無法準確地選擇自身的培育對象。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僅是簡單地向家庭困難的學生撥發(fā)一定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引導貧困家庭的學生在高校之中健康成長。近年來,隨著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亂象的增加,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確規(guī)定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目的,實現資助育人的基本機制和途徑。此外《人民日報》等媒體也對高校資助育人存在的問題以及發(fā)展的方向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盡管相關的部門已經針對現階段資助育人工作之中存在的內涵缺失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研究,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仍未從實質上解決資助育人工作內涵缺失的問題。
資助育人工作順利推行的關鍵在于具有科學公平透明的工作機制,從資助育人對象的選擇到具體培育方法的落實首先應符合程序正義。大部分高校在落實資助育人的過程之中未明確資助育人的具體標準,致使學生不了解相關的政策,真正需要資助育人幫助的學生無法及時地得到幫助[3]。此外部分學校將貧困補助同獎學金等混為一談,以學生的成績、發(fā)表論文數量,獲得各類獎項的數量為評選資助育人的標準,由此導致了資助對象同實際需要者出現巨大的偏差。在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之中,針對不同的資助對象,各個高校均缺乏明確的執(zhí)行規(guī)范。
高校在落實資助育人政策時,首先需要明確“誰來育”的問題,以此保證資助育人的各項工作具有一個管理和負責的部門或個人。盡管我國教育部頒發(fā)的一系列文件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展開做出了一定的規(guī)定,但是高校在落實和執(zhí)行的過程之中仍然存在資助育人工作負責主體不清晰的問題。大部分高校未建立有效的校企聯動機制,對資助育人過程之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由此導致了資助育人工作缺乏有力的推動者,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資助育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嚴重背離了資助育人這一政策的目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部分高校之中的資助主體逐步增多,傳統(tǒng)上資助育人的經費來自國家的專項撥款。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部分企業(yè)和個人在高校之中設立了資助育人的慈善基金,對貧困學子進行有效的幫助。目前教育部門尚未對學校內部設立的慈善基金管理問題做出明確的規(guī)范,由此導致了高校在慈善基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混亂現象。高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時無法有效的兼顧國家專項撥款和社會捐贈,進而使資助育人的相關工作陷入混亂之中。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不科學現象引發(fā)了高校師生、學生之間的矛盾,使資助育人這一工作成為高校不和諧的一個因素[4]。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之中需要明確“如何育”這一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對資助育人這一工作高度重視,但是受限于這一工作的復雜性,未發(fā)布針對性較強的文件對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進行有效的規(guī)范,由此導致了部分高校的懶政。在缺乏國家相關部門的強制要求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逐漸走形為將國家專項撥款和社會相關捐贈分發(fā)給學生,完全忽視的資助育人這一政策制定的目的和學生實際的需要,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是大部分高校未構建明確的資助育人體系。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略的推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結合“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應采取以下的措施對資助育人的體系進行全面的革新,以此助力脫貧攻堅戰(zhàn)略的實施,實現資助育人政策的根本目的。
資助育人的關鍵在于明確真正需要幫扶的對象,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素,這一工作在落實的工作之中存在諸多的困難,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完善的聯動機制。
首先,各個高校需要在校內構建聯動機制。其主要是指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指定校領導擔任組長,對全校資助育人工作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在學院和各個教學專業(yè)之中指定專門的教師負責資助育人工作,進而將資助育人工作的校內執(zhí)行體系構建起來。在此基礎上學校應在校園內部建設大數據平臺,能夠實時了解學生在學校內部的消費情況,借此對學生的真實經濟條件有一個全面翔實的了解。
其次,要構建校地聯動機制。這一機制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一是學校同生源地教育部門的聯動。高校可以借助生源地教育部門對學生入學之前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二是學校同學生所在地之間的聯動。同地方政府的聯動能夠實時地了解到地方政府制定地對學生有利的政策,還可以借助地方政府對困難學生的家庭進行有效的幫助;三是同學校主管部門的聯動。學校應及時地向上級部門匯報自身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情況,并從主管部門獲取足夠的經費。
再次,構建家校聯動。高校之中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大部分家長對學生在高校之中的表現都缺乏足夠的了解,但是家長實質上有較強的了解學生情況的欲望,因此高校應采取合理的方式,暢通家長和高校之間的溝通渠道,進而使學校能夠通過家長直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
最后,學校還應該構建校企聯動機制。企業(yè)的優(yōu)勢在于擁有足夠的實踐機會,高校的優(yōu)勢在于儲備有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高效同企業(yè)之間建立聯動機制能夠充分地發(fā)揮企業(yè)和高校兩者的優(yōu)勢[5]。企業(yè)的資金優(yōu)勢能夠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奠定經費基礎,而高校也能夠向企業(yè)輸送具有較高忠誠度的員工,兩者之間能夠實現互利互惠。
傳統(tǒng)上高校選定資助對象的基本方式是由學生個人上交相關申請,再由班級的輔導員對學生上交的材料進行初步的審核,但是輔導員在審核的過程之中缺乏相關的信息,導致審核過程不科學,審核結果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高校應該采用線上量化認定,線下回訪驗證的方式選定資助的對象。具體實踐的過程之中首先依據學生的生源地信息,學生父母從事的職業(yè)初步的判斷出學生家庭收入情況。在此基礎上依據學生在學校內的消費情況判斷學生是否存在經濟困難,再通過學生生源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溝通和互動,明確學生的家庭狀況,最終確定高校資助育人的對象。這一評選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資助對象在選定過程之中存在的主觀性,強化了對資助對象真實經濟狀況和消費水平的了解,為此后開展資助育人的各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針對“三全育人”的現實需要,高校在推進資助育人各項工作的過程之中應該提升工作的精細程度,依據每一個被資助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三成”育人項目,使被資助者能夠順利成才。經濟困難對個體成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學校資助育人工作不僅是解決學生在學校之中的生存問題,更重要的是盡可能地消除經濟問題對被資助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三全育人”的現實要求下,高效的資助育人工作還應該延伸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精神上鼓勵被資助者。經濟的壓力容易使被資助者產生較強的挫敗心理,影響被資助者的自信,使其對自身的能力和未來產生懷疑,針對這一現象,高校應強化勵志教育,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當前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激發(fā)學生的拼搏精神和斗志。社會的進步使高校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之中面對更多的誘惑,其可能對貧困學生的理想信仰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高校在資助育人的過程之中應該強化對被資助者理想信仰的教育。此外受限于自身的經濟條件,被資助者可能在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壓力,高校應給予被資助者更多的光照,使其感受到社會、學校對其的關愛。
二是在學業(yè)和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上給予更多的幫助。高校應根據被資助者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幫助措施,幫助其在學業(yè)上取得較好的成果,提升其綜合素質。對于學業(yè)上存在困難的學生,資助育人的工作人員應該制定專項的幫扶措施,制定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或學科的教師幫助其解決在學業(yè)上遇到的困難。對于學業(yè)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要積極引導其參與學校、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類競賽,使其充分的展現自身的才華[6]。
高校在推進資助育人工作時應依據國家撥款為主,社會捐贈為輔的基本原則構建資助育人體系,主要展開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獎學金制度,樹立學生榜樣,激勵全體學生。獎學金制度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育人導向非常明顯且有效。而學生榜樣的樹立,則能讓大學生群體有學習的標桿,認識到這一制度的積極意義,從而形成一種大學生整體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氛圍。在發(fā)放獎學金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審查評選,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公開。
二是以助學貸款為依托,培養(yǎng)大學生誠信的意識和品質。貧困大學生在得到助學貸款以后,不能只是解決了眼前的困境,而忘記了感恩回報,必須做到及時還款,心存感恩,學有所成后回報社會。要達到這一目標,高校應通過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資助,是在這一政策的幫助下,自己才能成長并成才。高校應該積極開展誠信教育,使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得以強化。
三是合理的應用社會捐獻資金。高校資助育人管理部門應根據自身所獲得的社會捐贈規(guī)模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運用這筆資金的方式,但是必須保證每一筆捐贈的運用都科學合理,符合教育部門和捐贈主體的相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