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中國籃球運動學院 北京 100089)
籃球這項運動是目前較為普及的大眾運動,深受群眾的喜愛,這項運動集娛樂、休閑和健身為一體,參與的人群較多?;@球運動包含運球、傳球和投籃等技術,其中投籃技術是籃球運動的核心技術,對籃球運動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球運動從1891年發(fā)明至今,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120多年的發(fā)展,期間籃球運動的投籃技術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各種形式的變化。本文研究籃球運動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投籃方式,以及目前依然保留的投籃方式,有助于了解投籃方式的演變對籃球運動發(fā)展的影響。
籃球運動是1891年由美國的一個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發(fā)明的。他在馬薩諸塞州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奈史密斯當時被受任尋找一種有趣易學且可以打發(fā)學生無聊的冬季室內(nèi)體育課的游戲。由于當?shù)靥易赢a(chǎn)量多,這里的兒童對用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戲十分感興趣。這讓他從其中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編了籃球游戲。1895年,美國人鮑勃蓋利將籃球傳入中國,1896年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舉行了我國第一次籃球游戲表演,之后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會中開展起來,后來籃球運動逐漸在中國推廣開來。
從項群的角度來看,籃球這項運動屬于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目,通過比賽中雙方得分多少而決定比賽輸贏。由于運動員體能、技能、戰(zhàn)術能力、運動智能和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籃球比賽競爭性與激烈程度日益增強。
投籃是在籃球比賽中,隊員運用各種專門、合理的動作將球投進對方籃筐的方法,是籃球比賽中唯一的得分手段。投籃分為原地投籃和跳起投籃,跳起投籃是在原地投籃的基礎上,運動員腿部蹬地發(fā)力,在達到最高點或達到最高點后下落時把球向45°角推出,使籃球劃過一條弧線飛向籃筐。跳起投籃的目的是為了躲避防守球員的封蓋,在面對身材相仿的球員或無人防守的時候非常有效。
原地投籃是最為基礎的投籃方法,這種投籃方式易于保持身體平衡,有助于全身協(xié)調(diào)用力,比較容易掌握。原地投籃分為原地雙手腹部投籃、原地雙手胸前投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三種投籃方式。
1891年由于籃球運動剛剛創(chuàng)立,球體大而重,當時籃球運動的參與者為了將球投入3.05m高的框中,需采用雙手投籃,目的在于保證拋球的力量。最開始的游戲參與者雙手抱球位于腹前進行投籃,這是一種最早的投籃技術,但是這種投籃方式有其明顯的缺點,由于出手位置在腹部,在比賽中很容易被防守隊員干擾,因此在發(fā)展中逐漸被淘汰。
隨著籃球比賽中防守強度的提高,原地雙手腹前投球動作受到對手的阻礙和威脅變大。如何減少對手的影響,提高投籃命中率,這是投籃技術得以發(fā)展的第二次契機。在后來的比賽中,參賽者出手點向上移至胸部,原地雙手胸前投籃因此而產(chǎn)生。這種投籃方式對比之前的腹前投籃動作有了較大的改進,出手點提高并且出手前穩(wěn)定性好,有助于發(fā)力,便于與傳球、突破相結合,多用于遠距離投籃。這種投籃方式適用于手臂力量弱、手掌小不容易包裹住球的參與者,當下使用這種投籃方式的主要是少年兒童。在小籃球訓練營中,教練員通常會教授少年兒童原地雙手胸前投籃,處于6-12歲的少年兒童,身體發(fā)育尚未完全,靈敏素質和柔韌素質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期,力量素質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通過雙手握住球,食指與拇指成兩個立著的八字,五指張開,投籃時將球推出去。這種便于發(fā)力的投籃方式,使得投籃變得簡單易學,增強了青少年兒童的游戲體驗感。
為了進一步減小防守隊員的干擾,針對之前投籃方式出手點低的弊端,出現(xiàn)了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相對于以往的投籃方式有以下幾大優(yōu)點:(1)過去的投籃方式是用雙手去控制球投籃,現(xiàn)在演變成了單手,另一只手放在球的側面,有助于控制出球方向;(2)投籃出手點的進一步提高,出手空間擴大,受防守人限制進一步縮?。唬?)這種投籃的方式出手點高,便于和其他技術動作(假投真?zhèn)鳎┫嘟Y合,能在不同距離和位置上應用。不難發(fā)現(xiàn),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也是平時教練員技術動作訓練的重點,因為比賽的勝負有時就在于一個罰球,在高強度的比賽中,分差在1分,還有十幾秒比賽結束,對手進行戰(zhàn)術犯規(guī)之后,當運動員走上罰球線,那種情況下運動員進行投籃時,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心理的作用會對運動員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教練員會格外注重進行高壓下的罰球訓練。
籃球運動在12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出來,但是其中一項技術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的籃球投籃方式,推動了籃球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原地單手投籃基礎上出現(xiàn)了跳起投籃。最初人們對投籃的普遍理解是原地投籃更加穩(wěn)定,隨著跳投的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它具有突然性強、出手點高的特點,在原地、行進中急停急起、變向以及在不同距離和位置時都可采用。
黃柏齡是跳起投籃技術的創(chuàng)始人,1946年初,23歲的黃柏齡代表晉江隊參加菲律賓群聲隊的比賽,在比賽中黃柏齡接觸到群聲隊的不同進攻技術,賽后他借鑒與學習他們的技術優(yōu)點,并結合我國運動員自身的實際情況,因為當時我國籃球運動員身材相對于歐美運動員較為矮小,尤其是在比賽中進行高強度對抗時,自身明顯處于下風,為了彌補當時國人先天的不足,發(fā)揮出自身小快靈的特點,鉆研出新的投籃技術——原地跳起投籃技術,形成自己特有的技術風格。后來他到復旦大學深造,并代表大公隊參加了上海的半職業(yè)籃球賽,在比賽中開始運用跳起投籃技術。1950年,新中國派出一支國家籃球隊參加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6歲的黃柏齡被招入隊,擔任首任國家隊隊長。在比賽中,通過觀察對手的腳步變換與防守節(jié)奏,把握時機跳起在空中單手投籃得分,黃柏齡的跳投讓身材高大的歐洲球員猝不及防。他的跳投照片成為國外體育刊物的封面,跳投動作被外方用電影攝影機拍攝下來進行分析研究和學習。
20世紀50年代始,美國有一名叫保羅·埃爾金的人,將跳起單手投籃技術運用到NBA賽場上,跳投技術迅速推廣開來,跳起投籃出手點的提高使得防守隊員不易于進行防守,這一技術的出現(xiàn)讓比賽的得分效率提高。在20世紀70年代,因為種種原因,我國的籃球運動處于發(fā)展停滯階段,跳投技術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反觀歐美國家,很好的借鑒了這一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突破,開始嘗試跳起滯空后仰投籃、后撤步跳投、突破急停跳投、擺脫接球急停跳投等新的技術動作,這些新的技術動作都極大的促進了籃球運動蓬勃發(fā)展。直至今天,眾多CBA和NBA的職業(yè)運動員在比賽中廣泛運用,不僅有足夠的跳起高度還有恐怖的命中率。NBA球星雷·阿倫作為典型代表,雷·阿倫被球迷所熟知的是他的三分跳投,跳投這一技術動作本就對運動員身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距離的增加對身體力量的要求成幾何增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13年NBA總決賽第六場,熱火在主場2:3落后馬刺,比賽常規(guī)時間結束前5.2秒,雷·阿倫在身體失去平衡且有兩人防守的前提下投中一記續(xù)命三分,把比賽拖入加時,最終幫助球隊拿下比賽。
自從黃柏齡發(fā)明原地跳起投籃技術以來,跳投技術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以及不同國家之間的傳播,形成了不同的技術種類,主要分為原地跳起投籃和行進間跳起投籃,行進間跳投包括:后撤步跳投、突破急停跳投等等,各種誤導變向的動作結合行進間跳投,防守者不易掌握進攻規(guī)律,投籃具備了一定的突然性。原地跳起投籃是行進間跳起投籃的基礎,掌握了原地跳起投籃才能更好的運用行進間跳起投籃。
從原地投籃到跳起投籃的改變,對運動員自身素質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高出手點要求運動員具備足夠的跳起高度,當運動員跳起時,要保持身體的穩(wěn)定性,同時躲避對手的封蓋,讓球在理想的軌跡上移動,必須具備超強的核心力量,良好的核心力量還可以保護運動員在比賽激烈的對抗中不易受傷,所以在職業(yè)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中,可以經(jīng)常性的看到進行腰腹肌之類的核心訓練。
縱觀從籃球運動創(chuàng)立之初出現(xiàn)的原地雙手腹前投籃到現(xiàn)在的跳起投籃,出手位置的不斷提高是為了減小防守隊員的影響程度,避免被封蓋,提高命中率。由于投籃出手點的提高,加上運動員出色的彈跳,跳起投籃讓防守的難度提高,防守者只能通過不斷的移動來對進攻者進行干擾,這樣比賽中的防守強度就會大大提高了?,F(xiàn)代籃球比賽中,教練員會強調(diào):得分靠進攻,贏球靠防守,尤其是跳起投籃的出現(xiàn),進攻方式的更加多樣化,得分變得不再那么困難,要想限制住對手,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防守的重要性在比賽中顯現(xiàn)出來。
籃球運動創(chuàng)立之初,投籃方式相對單一,防守隊員很容易對投籃動作造成破壞,致使比賽的命中率較低,缺乏觀賞性。后來,隨著投籃方式多樣化的演變,運動員在比賽中靈活運用不同形式的投籃動作,比如,后撤步投籃、急停跳投,命中率也隨之提升。尤其是當運動員為了躲避防守隊員的封蓋,采用各種高難度的投籃技術動作躲避防守者的封蓋進行得分時,促使比賽的觀賞性大大提高,籃球場周圍觀眾與日劇增,人們在平時工作之余的休閑時間,通過欣賞高水的籃球比賽來放松自己。
跳起投籃的出現(xiàn),結合其他技術動作,使得進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得分更加容易,人們是否會再做出一些規(guī)則上的改變,來增加比賽的難度,使比賽更具有對抗性與觀賞性。曾今在NBA有過類似的事件,最典型的當屬奧尼爾,因為其作為中鋒的統(tǒng)治力,為了限制奧尼爾在籃下輕易扣籃得分,NBA接連修改了籃下合理沖撞區(qū)、允許聯(lián)防以及禁區(qū)三秒違例的規(guī)則,針對籃球運動未來可能的發(fā)展趨勢,作者提出以下幾點:
(1)三分線的擴大,對于目前的職業(yè)球員來說,三分球是大部分球員的必備技能,未來的籃球比賽中擴大三分線的距離,出現(xiàn)四分線。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先例,在2010年CBA全國青年籃球聯(lián)賽的場地上出現(xiàn)了4分線,比賽中常常出現(xiàn)一分鐘拉回十幾分差距的刺激場面,作出這種規(guī)定也是為了鼓勵青年球員加強外線遠投能力;
(2)籃板面積的縮小,最初發(fā)明籃球運動時,籃板的面積沒有現(xiàn)在的那么大,籃板可以作為運動員投籃時一個很好的參照物,籃板面積的縮小會影響運動員側面打板得分方式的運用;
(3)籃球場面積的擴大,籃球是一項“巨人”的運動,籃球運動員在跑動時由于步長較長,在籃球場兩邊的端線折返跑時很快就能到達,因此以后擴大籃球場的面積以此來考驗運動員的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