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zhàn)華,李旭鴻
(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素質教育不斷推進,高等院校體育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視和關注,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一定成效.當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明確,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斷優(yōu)化,管理日趨規(guī)范.遺憾的是,我國高校在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中,著重課內、忽略課外,致使現(xiàn)今公共體育課程的課時不足,大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培育也顯得力不從心[1].與此同時,學校的體育公共資源也不能滿足公體教學和學生體育鍛煉日趨增長的需要[2],進而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所以,如何在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不斷培養(yǎng)其科學健身和終身體育的意識,是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眾所周知,羽毛球屬于典型的持拍類運動項目[3],同時又以趣味性、娛樂性、觀賞性、健身性等特點,深受眾多大學生的喜愛和追捧[4],因此也成為每學期學生的熱門選課之一.本研究基于超星學習通,創(chuàng)設了開放的線上與線下、課內外互動一體化學習平臺,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對羽毛球專項技術的掌握和身心健康的提升.
傳統(tǒng)的羽毛球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jù)教學進度所規(guī)定的每節(jié)課教學內容,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技術動作集中示范和講解、分解練習、集合或單獨糾正錯誤動作、小結.該教學最大的優(yōu)點是整齊劃一、規(guī)范性強、目的性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容易操作;缺點是教學目標、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高度一致,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生容易脫離實際,教師教學也難以因材施教.超星學習通是一種基于信息技術支撐的高效、精準的再學習平臺.基于學習通的羽毛球公體課教學新模式,將傳統(tǒng)教學與在線教學相結合,實現(xiàn)“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不僅打破了教學時空限制,更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羽毛球教學場地資源不足、羽毛球切磋和交流平臺缺乏、課程人員設置受限以及羽毛球專項技術性太強等諸多問題[5-6],導致高校公體羽毛球教學質量和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教學應用,為羽毛球公體課移動課堂教學提供新的保障措施,不僅為大學生自主學習羽毛球專項技術提供了便捷,更成為解決高校公體羽毛球課“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問題的有效途徑.
本研究根據(jù)羽毛球項目的專項特點,結合和參考慕課開放教學、教學翻轉課堂教學、通識課程教學等形式,確定了本課程教改內容的多樣化方式,具體包括4個方面:
1)章節(jié)導學部分.為了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知識結構圖的形式將其串聯(lián)起來,建立科學、實用的知識體系.另外,考核細則和評分標準提前放在考試部分中,有助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和討論,進而推動學生在課中的反復練習和掌握.
2)課程教學部分.根據(jù)教學計劃以知識點為基本單元,做成相應的課件PPT,并輔以教師選擇的教學短視頻,供學生觀摩與學習.并在討論區(qū)讓學生課前和課后進行相應的交流和溝通,有助于學生精準掌握核心的知識點.
3)課程拓展部分.教師可以在學習資料里面提供高水平羽毛球運動員(林丹、李宗偉、陳雨菲、馬琳等)的比賽視頻,并通過軟件進行慢放處理.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闊視野、提升技戰(zhàn)術水平,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4)考核評價體系.成績考核指標包括:課前視頻教學的觀摩次數(shù)、專項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次數(shù)(分別占總成績的10%和5%);課中每個教學內容中專項技術環(huán)節(jié)的運用和完成情況(占總成績的45%);課后針對“學習通”中教學視頻的技術動作要點、難點的訪問量及討論情況(分別占總成績的10%),在課外時間進行羽毛球練習的次數(shù)(占總成績的10%);專項技術動作評價中獲得教師和同學的“送花”和點贊次數(shù)(占總成績的10%).
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主要分為3個部分:課前預習、課內強化、課后拓展,其核心內容在于教學設計的整體性.教師不僅需要圍繞課程的主要知識點來備課,并提前發(fā)布到學習通的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同時還要精心地謀劃學習任務和要求,進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羽毛球項目的專項性太強,通過線上的課外自主學習和課后討論與交流,以及線下的課內教授與指點,極大地提高了羽毛球公體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可以說,學習通平臺的應用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起到強化、鞏固的增效作用.當前,根據(jù)課前學生在討論區(qū)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做出不同的教學方式:
1)討論式教學.對羽毛球基本技術動作和戰(zhàn)術配合、步法練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之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由教師在課堂上演示和示范,隨后再對技術動作錯誤、完成不規(guī)范的共性問題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該技術動作的理解和認識.
2)任務式教學.針對關鍵技術動作要領要求學生課后總結和設計脈絡圖,厘清各技術之間的順序和聯(lián)系,為了激勵學生認真思考、強化內化于心的過程,在教學評價中設置評比環(huán)節(jié),獲得老師和同學送花和點贊次數(shù)占總成績的10%.
3)合作式教學.每名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有差異,其水平也難免參差不齊.為了更好地推進專項技術的共同進步,借助課后多交流、共進步的方式進行分組,老師主要起到引導和指導的作用,真正突出學生的主導學習地位.
4)拓展式教學.為了直觀、明了地學習關鍵技術動作,通過剪輯、慢放處理的方式將高水平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做成教學視頻,鼓勵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多模仿、多揣摩.另外,通過任課教師與體院羽毛球專項生之間的技術動作穿插演示,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還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羽毛球的積極性.
以杭州師范大學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至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共計4個學期)羽毛球公體8個教學班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個教學班為對照組(118人)采用傳統(tǒng)羽毛球教學模式,4個教學班為實驗組(120人)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對兩組4項羽毛球專項技術進行考核(正手發(fā)高遠球15分、正手打高遠球15分、發(fā)網(wǎng)前球20分、正手挑直線球20分),并對學生專項成績得分(百分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根據(jù)肖杰[7]研究,這4項羽毛球專項技術的提高能代表技能的提升.結果發(fā)現(xiàn),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專項得分分別為(74.86±12.05)和(85.73±9.98),且兩組之間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1).
與此同時,采用新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其3個專項成績均有顯著性提高,正手挑直線球成績雖未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34),但也有所提升,具體如表1所示(注:本成績是依照杭州師范大學羽毛球公體課傳統(tǒng)的考核體系進行評分).
表1 羽毛球公體教學各專項成績表Tab.1 Results table of each special subject score of badminton public sports teaching
對上述公體羽毛球選修課程的學生進行課外參與羽毛球鍛煉次數(shù)、課程滿意度的問卷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結果發(fā)現(xiàn):新教學模式獲得較多學生(85.8%)的認可,同時,在新的考核體系下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其中2次/周以上者占85.0%;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僅有22.9%的學生對課程滿意,滿意度較低,且課外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也不夠,2次/周以上者僅占35.6%.
表2 學生課外參與體育鍛煉次數(shù)和課程教學滿意度的調查結果表Tab.2 Survey results table of the number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for stud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course teaching
同時對課程不滿意因素也進行了問卷調查,包括教學方法、課程成績、師生交流、場館資源4個選項(可多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圖1.結果顯示:新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場館資源的不滿意度較為突出(占65.83%),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對場館資源的情況卻不甚在意(僅占21.19%);在教學方法、課程成績、師生交流方面,新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不滿意度相對較低,分別占22.5%、25%、18.33%.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不滿意的學生人數(shù)均超過半數(shù),分別占60.17%、54.24%、50.85%.這從側面反映,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表現(xiàn)出對課程成績以及教學過程更高的需求;而新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其關注點更多集中在對當前場館資源的迫切需求以進一步提升球技水平上.
圖1 學生對課程不滿意因素的調查結果Fig.1 Survey results of students’ dissatisfaction factors with the course
對上述實驗組120名學生展開體育鍛煉習慣培養(yǎng)的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81.7%的學生愿意在大三或畢業(yè)后繼續(xù)堅持羽毛球運動,僅有個別學生(1.6%)不愿意;74.2%的學生表示在畢業(yè)后愿意繼續(xù)通過學習通平臺觀看羽毛球教學視頻來提高技術,僅有3.3%的學生不愿意;高達84.2%的學生愿意向身邊的人推薦該門課程并且一起學習.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認可,通過學習通平臺開展高校公體羽毛球教學,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使其逐步樹立正確的終身體育意識.
調查發(fā)現(xiàn),影響大學生羽毛球技術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主觀意愿和場地客觀條件等,例如:學業(yè)壓力大,沒有閑暇時間參與課外羽毛球練習和交流(59.66%);校園內公共體育資源匱乏,經常沒有羽毛球場地(51.26%);沒有球友,一個人不愿意去(61.34%).
針對高校公體羽毛球課程教學的建設目標,我們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促進其人際交往,進一步提高羽毛球運動技戰(zhàn)術水平.在確保羽毛球基本技術戰(zhàn)術知識結構完整、通暢的前提下,堅持夯實基礎和培養(yǎng)能力并重,采用“課內外一體化”的互動融合教學模式,可以說基本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增強,也深受大學生的好評(表1和表2).
戴霞等[2]提出“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模式基于體育課程體系的設想,通過課內學習運動技能,培育學生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從課內學習延伸至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的目的.該課程模式在解決學生課內學習、課外再參與,提升體質健康、形成鍛煉習慣、促進終身體育的發(fā)展進程取得一定的效果.這與本研究的思路和初衷不謀而合,研究結果也驗證這一觀點: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大三或畢業(yè)后,仍愿意繼續(xù)堅持羽毛球運動,或是通過學習通平臺上的羽毛球教學視頻來提高自身羽毛球技術.除此之外,以興趣為誘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模式,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適應于不同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的教學[8].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討論合作共促進為主、競爭機制為輔,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自覺踴躍地投身到體育鍛煉中去[9],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其學習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但是,目前高校公體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諸如學業(yè)壓力大、場地資源匱乏等.在學校層面,如何實現(xiàn)體育實體環(huán)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進而達成其顯性或隱形的教育影響作用,是每所高等院校需要重視和思考的問題.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深圳大學在校園一卡通的體育資源配置、體育場館預訂系統(tǒng)及互聯(lián)網(wǎng)+“約戰(zhàn)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2].在學生層面,如何全面提升大學生校園體育文化,培養(yǎng)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無疑是體育教育工作者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它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與體育技能為主要形式,以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及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10].通過塑造學生群體的體育人文素養(yǎng)、加強體育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逐漸樹立終身體育為主線的發(fā)展路徑來實現(xiàn)[11].畢竟學校體育的教育目標應該是終身體育、全民體育,“課內外體育一體化”以及校內體育與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的有機融合,是未來學校體育工作的方向,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方向[12].此外,基于超星學習通在線討論與交流的平臺需要跟蹤管理和維護,以及及時地與學生交流互動,而這些僅依靠教師一己之力很難高質量地完成和持續(xù)開展,還需要相關教師共同參與.相信隨著學習通“課內外一體化”學習平臺的不斷完善,在整個教學團隊齊心協(xié)力的配合下,羽毛球公體課在教學增效方面定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