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蕙
基于當今素質教育這一大環(huán)境下,促使了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理念得到了很大轉變。從素質教育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文化共識的塑造是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從當前來看,盡管素質教育已經(jīng)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學生文化共識的塑造方面還有待加強,當下很多語文教師并沒有將這項工作作為教學重點。因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實際教育工作經(jīng)驗,針對于語文教育如何塑造學生的文化共識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和指導,僅供參考。
在語文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文化共識的塑造,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共識的塑造無論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對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都是非常有利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正確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對學生文化共識的塑造。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影響下,社會各個方面得到了很大變革,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發(fā)展空間有了更高追求。同時,在快速發(fā)展的這一過程中也會帶來各種不利影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一種功利性傾向,人們的精神世界逐漸缺失。這種功利性傾向,在國民教育中同樣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
從當前的語文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再加上受教師個人晉升壓力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是一味地注重語文實用價值,將分數(shù)作為語文教學目標,認為理想的教學目標就是能夠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在這樣的一種思想觀念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是注重對考試內容的教學,對于不考試的內容往往都是簡單講解一下就可以,甚至直接略過,成為課外內容。從課程內容的設置來看,存在“重知識、技巧傳授,輕文化、精神和美學角度滲透”的現(xiàn)象。如果語文教育存在這種功利性傾向,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不到促進作用,使語文教學這條道路變得越來越狹窄。另外,從本質來看,語文教育包含一定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價值在里面,但是并沒有體現(xiàn)在實際教育當中,通常都會被功利性沖刷掉,這與語文教育的目標相背而馳。在《語文課:我們失去了什么》這篇課文中楊東平說過這樣一句話:“用一句話來概括,語文教育問題就是人文底蘊、文化價值的缺失。本應該具有趣味性的語文教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應試訓練?!?/p>
重視文化傳承和文化底蘊的培養(yǎng)
語言文字,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所以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做好對語言文字的傳授,同時還需要重視文化傳承。在人類教育歷史發(fā)展的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語文教育與人類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可以用“血肉同構”這一詞語來形容,豐富人類文化精神。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育開展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文化傳承和文化底蘊的培養(yǎng),以達到“為往圣繼絕學”這一教育目標。
傳承民族文化
經(jīng)過多年歷史發(fā)展,沉淀出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任何一種文化都比不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包含了獨特民族文化特色、辯證哲思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在里面,在古今著作中都有所體現(xiàn)。將這些著作融入到語文教育當中,通過引領學生吟誦和賞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文化底蘊,促進文化的更好傳承。
探索世界文化
在語文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作為教師除了要引領學生解讀我國民族文化以外,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對其他國家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針對于不同國家和民族,由于所經(jīng)歷的歷史發(fā)展和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所以在文化思想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從當前的語文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既有我國的古今著作,還有其他國家的著作在里面,通過將這些著作解讀給學生,可以幫助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和認識,并通過與其他國家文化進行對比,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文化思想。
重視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針對于閱讀,既可以說是知識獲取的一個過程,同時也可以說是人文精神構建的過程,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育中提高對閱讀教學的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會有效閱讀。在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優(yōu)秀詩歌、小說和散文作品,通過閱讀這些優(yōu)秀作品,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心靈,感悟哲理,這無論對于學生的個體發(fā)展,還是對學生境界的提升都能夠發(fā)揮著積極促進作用。作為教師在帶領學生解讀文章作品時,不能只是從寫作背景、寫作技巧和思想情感等這幾個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站在作者角度來體會作者對世界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將人為關懷滲透到其中,借助濃厚的人文精神和豐富的人生內蘊,以深化學生的人文關懷。語文教育開展所面臨的對象主要是人,所以語文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圍繞著以人的塑造、人的生存發(fā)展作為導向。
重視審美情趣培養(yǎng)
對于語文這門學科而言,可以說是思想情感表達的工具,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實現(xiàn)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由此可以看出,語文與審美情趣之間有著密切相互聯(lián)系。作為教師在語文教育中需要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樹立好正確的審美觀點,通過審美欣賞,不僅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深化學生情感,同時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著重要意義。從語文教材中可以看到,在精彩的文字中包含了很多美點,可以是優(yōu)雅柔美的,可以是激情澎湃的,也可以是平凡素淡的等等。另外,在閱讀、寫作訓練中同樣也有著美的因素潛在。在對文章進行解讀時,要求學生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深層次的分析和欣賞,將文章中的深層意識挖掘出來,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同時在深入解讀和挖掘的這一過程中,還可以說人物和景物等形象描寫中體會到美的存在,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由此可見,美的因素在語文教育中的存在,為語文教育賦予了新鮮活力,需要將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
重視品德和道德的構建
針對于教育教學的開展,除了要做好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學習技巧的傳授以外,更多的還要重視起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時代發(fā)展需要。談到道德教育,普遍會認為道德教育是屬于思想政治教師的工作,與語文教師沒有太大關系,但實際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在語文教材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包含了一定道德品質和人生哲學等在里面,可以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中,也可以體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中等等。另外,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名人篇章和名著節(jié)選的,蘊含著豐富人生哲理和對社會和世界的判斷,這些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都能夠起到很好的洗禮,與枯燥乏味的說教教育相比,這種教育形式所發(fā)揮的影響要更加深刻一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除了要做好知識傳授以外,還需要將語文教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來,然后潛移默化給學生,這也可以說是語文教育的根本宗旨。
重視表達能力鍛煉
無論是說還是寫都是人類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思想情感表達的工具。判斷一個人文化教育的如何,可以從他的說和寫表達能力上反映出來,而說和寫的表達能力也是語文教育實際操作的體現(xiàn)。由此可以看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說和寫的表達能力是如此重要,而這也是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從某種角度來看,一個學生學習得再好,如果表達能力缺失,無法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不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這樣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使語文教育失去了真正意義。無論是思想的表達,還是文化的傳承都需要以說和寫作為基礎,所以這就必須要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鍛煉,而這也是語文教育文化精神內質所在。
在語文教育活動中,要想將人文文化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出來,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yǎng)文化精神主體的自覺性,只有這樣才能深化學生和教師的精神文化,站在精神文化角度來體會社會生活,并對未來充滿熱情和期望。與其他教育相比,語文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夠實現(xiàn)文化精神的弘揚和塑造,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工作者的支持,既要負責做好知識和技巧的傳授,還要了解語文教育活動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功能,然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手段來實現(xiàn)對學生文化精神、道德品質及審美情趣等培養(yǎng),體現(xiàn)出語文教育的核心價值。
由此可見受功利性傾向的影響,在當前語文教育中教師更加注重知識和技巧的傳授,而忽略了文化精神的滲透,在面對這樣的一種教育現(xiàn)狀下,需要從文化底蘊、人文精神以及審美情趣培養(yǎng)、道德品質構建和表達能力鍛煉等多個方面入手,以更好的塑造學生文化共識,賦予語文教育文化使命。
(陜西省榆林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參考文獻:
[1]廖明秀.解析語文教育與文化精神的建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5):129.
[2]劉彩霞.淺談語文教育與學生文化精神的塑造[J].中學語文,2013(33):104-106.
[3]曾騰.利用紅色文化精髓 塑造學生思想品德——淺談語文教學中紅色文化的挖掘及其教育價值[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