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榮里
城市里“懂得”茶道和書法的人日漸多了起來,每天都可以碰到。酒鬼多、騙子多的地方,講茶道的也多。茶道和書法講述者,假借茶道、書法之名,行銷茶之實,賣書法發(fā)財。茶之美,在兜售者嘴里變了味兒。我喝茶,多托本分的茶農買。那些茶農自己加工、不打農藥,無精美外包裝的茶,卻也沒有那么多所謂的歷史文化灼傷眼睛。喝茶就是喝茶,單純、甘美、清凈。曾到一間茶舍喝茶,茶價見風就長,工薪階層喝不起,讓朋友花錢不厚道,就再也不去了。一杯茶,幾片葉子而已,堂而皇之高價品嘗,對我,實在沒有必要。
有次去東南亞某國,茶道表演者自然、舒暢,茶好喝,氣氛也對頭,彼處喝一上午,所花無幾。反觀國內大城市的某些茶館,裝修精美,房間費、小時費、音樂費、茶點費、泡茶費,雜七雜八,讓品茶者興趣全無。好像價錢越高,越能顯出茶館里茶道的高端。普通人消費不起,好端端喝茶的氣氛被破壞掉,再次停留在茶館前,自然會望而卻步。在家清茶一杯,書桌上一放,一口一吸溜,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茶文化發(fā)展到了繁瑣的程度,或純粹以價格來衡量,如此茶道,不要也罷。
茶道文化的研究,對中國茶文化向大眾普及和走向世界的確有好處。但一味講茶道,進而將其提高到玄之又玄的境地,動輒把茶圣陸羽老先生的《茶經》搬出來炫耀,意思真是不大。喝茶原本就是喝茶,必要的儀式可講,為了儀式感搬出古人,繁瑣儀式,大講特講茶美學和茶哲學,讓每個飲茶者“享用”文化大餐后再品茗,對茶文化的學者似有必要,對普通大眾而言,必要性真不大。
曾到湖南夾山寺喝茶,該寺古時曾有一位和尚,書寫了“茶禪一味”到東瀛。茶之孤寂、飄然和回香,成為茶客追求的至高境界。僧人泡茶、沖茶、端茶、品茶、談茶,儀式美輪美奐,看在眼里,美在心上。與僧人同茗,才品出茶的本真味道。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動情于哲學思考的工程師。
最好的喝茶方式——唯美、簡單、易學,適應大眾,茶來自于自然,最適應自然的喝法。
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喝茶,各有自己的講究,有的民族還發(fā)明了酸茶等品類。這些茶,各族人民通過千百年的生活體驗,精煉總結提升而成,品起來有味,說起來自然,學起來不難。最好的喝茶方式——唯美、簡單、易學,適應大眾,茶來自于自然,最適應自然的喝法。
中國茶道,因地域廣大和歷史原因,統(tǒng)一起來著實很難。紅茶有紅茶的喝法,綠茶有綠茶的喝法,酥油茶有酥油茶的喝法,不能偏聽學究們的鬧玄,勞動人民最有發(fā)言權。茶與生活結合,第一要點就是實用。青年時期,從工地上回來,大汗淋漓中,泡好一杯茉莉花茶,不等放涼就一飲而盡,那份茶香,至今回想起來都美。茶香連著自然的樸素,樸素的喝茶方式,才能找回茶的本真,這是茶之道,也是自然之道。
喝茶和做諸事,道理相通。過于講究形式,就丟失了內容;而偏袒內容,又會忽視掉形式的價值,也不符合自然之道。茶葉,是人在草木間千番辛苦加工而成的。沒見過南方茶田的北方人,無法把茶樹上的葉子直接摘到嘴里就吃,更別說被人炒得價格離譜的古樹茶了。喝茶有講究,但不要把這講究過分神秘化、理論化,弄得品茗者總是以為,要精通茶藝師的德藝,才配來喝茶,喝茶的趣味,就成了空中樓閣式的虛幻表演了。讓喝茶者回歸到自然狀態(tài),回到普通大眾之間,才真正是茶道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