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烏木首飾為例"/>
曾義平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自古以來,玉石、金屬工藝、剪彩、扎帛、雕金嵌寶等傳統(tǒng)工藝相互結合,以各種功能首飾的形態(tài),真實的存在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首飾也成為與人類活動最為密切鏈接的物質文化,在構建社會禮儀秩序的同時,也成為人與自然對話的媒介。不離日用又高于日用的藝術價值,是首飾最吸引人的地方。 根據(jù)相關文獻介紹,古人類佩戴首飾起初都是為了實用,例如企圖通過佩戴猛獸的牙齒以獲得力量,或者用項鏈來計數(shù)。后來慢慢變成一種圖騰或者是護身符。普列漢諾夫在《論藝術》中的說法:“首飾最初只是作為勇敢、靈巧和有力的標記而佩戴的,只是到了后來,也正是由于它們是勇敢、靈巧和有力的標記,所以開始引起審美的感覺。”本文通過玉佩、冠冕、步搖和長命鎖四種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首飾,探尋傳統(tǒng)首飾的日用之道。
《五經通義》中有這樣的記載:玉“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墜,有似于禮?!笨梢姽糯凶优逵窈投Y儀制度的關系極為密切?!抖Y記·玉藻》中也曾記載:“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guī),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凡是君子都會佩玉,因為佩玉只有在不快不慢、有節(jié)奏的步伐下才能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時刻提醒佩玉的人無論是走路還是坐車,動作和姿勢都要溫文爾雅、不緊不慢,同時因為玉佩撞擊發(fā)出的聲音很遠就能聽到,以示正人君子的行為是光明磊落的,不會偷聽或偷看。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重要頭飾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樹枝形狀。當佩戴者行走時,飾物隨著步履的顫動而不停地搖曳,因此得名“步搖”。步搖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中,魏晉時期成為常見的頭飾,盛行于唐朝。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有:“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的詩句。自唐朝,因社會風氣開放,經濟繁榮,步搖也從貴婦專享轉為平民百姓也能佩戴的飾品。步搖不僅流行于中原地區(qū),北方少數(shù)民族也十分喜愛。與君子佩玉相似,女子佩戴步搖和其他飾品,所發(fā)出的環(huán)佩叮當之聲,也是一種提醒和覺知,走路姿態(tài)是否從容不迫,輕盈無聲,來襯托女子的氣質和優(yōu)雅。
皇帝冠冕上的一排排垂珠有個專用名稱:“旒”,至于冠冕之上,稱為“冕旒”。這種冠冕是古代的一種禮冠,相傳冕制起于黃帝,至周朝完備。
東方朔在《漢書.列傳》中精辟解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原來“旒”的設計有深意,旒簾遮面,提醒皇帝有些事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同時由于玉旒一晃動起來便容易雜亂交錯,所以也提醒著皇帝要保持儀容端正,不能左顧右盼,要莊重威嚴。塞耳提醒皇帝不可輕信讒言且該裝聾時裝聾。帝王之道、為君哲學在冠冕上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百索”風俗,小孩出生后,孩子家人挨戶乞討,每戶要得一文錢,然后把這些錢另鑄成一把鎖掛在小孩脖子上,為了是用百家福壽鎖栓他的生命。這種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稱為“化百家鎖”。南方習俗稍有不同,把七粒白米和七葉紅茶用紙包好,送給親朋,親朋還贈碎銀,用碎銀鑄成鎖,正面鐫刻“百家寶鎖”,反面鐫刻“生命寶貴”等,凝聚父母和親朋好友的美好愿望,把鎖系在小孩脖子上?!鞍冁i”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成了長命鎖,到了孩子12周歲“開鎖”,又稱“圓鎖”成年儀式,這把小小的鎖見證了孩子成長,凝聚父母和親朋好友的美好愿望。
由此可見,首飾佩戴成為上至貴族、帝王,下至孩童、百姓的日常。在日用之中,除了美和祝福,對于佩戴者來說是一種“覺察的提醒”,這個隱秘的效用千百年來一直與首飾同在,不容忽視。
在物質極大豐盈的今天,首飾極為容易獲得,人們可以每天更換不同的首飾,搭配每日服飾,考慮它的裝飾效果;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財力,隨心所欲選擇不同的首飾為自己的身份“代言”,首飾成為一種“身份標簽”,體現(xiàn)自己所處的社會層次,這也是人們趨之若鶩的原因。時尚行業(yè)商業(yè)運作推波助瀾,極力引導大眾在這條首飾“買買買”的路上一路飛奔。
“裝飾效果”和“身份標簽”一方面反應了佩戴者對首飾選擇的多樣性和自主性,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首飾的某些價值維度的缺失。正如澳大利亞史學家Ann Richter在《The Jewellery of Southeast Asia》的介紹中陳述:由于在西方傳統(tǒng)中普遍認為首飾是人類虛榮心的載體,導致首飾對許多人有著精神上的力量和保護功能的觀念常常被忽略。設計師劉驍也提出:“新時代下的首飾藝術設計應該以人為本,是人精神情感需求的量身定制,應當賦予首飾以人文和情感價值。僅僅是千奇百怪的材料和光怪陸離的形式不一定是當代首飾,它該像一把刀子,以思辨和態(tài)度為刃口,鋒利的刻劃出我們所處時代的豐富棱面?!?/p>
在《首飾的秘密》一書中,帕翠西婭·西安伯里關注的是現(xiàn)代女性使用首飾的方式。她尤其注意傾聽女人們的自我講述。她分析整理了約300份來自婦女和少女們的調查問卷,與此同時還做了大量的深度訪談。人們講述自己關于首飾的故事。他們在何種場合得到、怎么佩戴,而他們又代表了什么。用這樣的方式打開首飾盒,回顧他們人生中的快樂、不幸、愛戀與分離。作者極為關注生命歷程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他們探尋了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以及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們佩戴首飾的方式,當代的女人們正是利用首飾來表達她們是誰。
人們根據(jù)自身的身份、形象以及暗含的當日情緒選擇首飾,而首飾也因佩戴者的著裝、談吐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與氣質。兩者之間似乎成為了默契的共同體,互相映射,互為表達,又或者說首飾在沒有被佩戴之前并不完整。設計師Gijs Bakker曾提到:“這些作品,我并非以設計作品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因為若如此,設計便僅僅只能被欣賞?!庇捎谑罪椗c身體——亦即與首飾佩戴者有著非常深切的關聯(lián),首飾裹挾著個人向世界傳遞著信息,可以說是首飾、個人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及互動?,F(xiàn)代受眾也越來越能理解首飾是視覺體驗、身體體驗與精神訴求的微妙共振關系。
此系列首飾(圖1)意在引發(fā)人們關注在碎片化時代我們是怎樣像碎片一樣生活?;ヂ?lián)網將我們的時間、空間、知識、注意力、心智切割成碎片,于是生活中的所有體驗變得來不及、不徹底、不盡興,如同未燃盡的碎片,變成我們消化不良的“過去”。我們攜帶著這樣的“過去”,無法全然的投入“現(xiàn)在”,只好不斷的用幻想“未來”作為填補,周而復始……
劉向陽老師幾年前刻制的版畫,記錄了當年她的所思所想,木板上一刀刀的刻痕,將其解構重組,作為“過去”的代言;碎片化的鏡面穿插其中,象征欲念中的未來,光怪陸離,卻從未到來;綠松石雕刻成的小童子,靜默、全然安住于“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當下”,這件首飾會化身成日常的一個溫柔的提醒者,唯有這份安住是碎片人生唯一的“解藥”。
圖1 碎片人生系列首飾Fig.1 Jewelry series Fragments of Life
2015年夏天,筆者在廣東省翁源縣東華寺參加第一次禪七,體驗了7天“止語”生活。這份經歷成為《止語》系列作品的設計原點(圖2)。所謂“止語”并非只是語言上的止息,而是由外及內,由口及心,回歸深層的覺照。若心不止語,便無法反觀自身,更無法傾聽他人。于是“心形”這個元素成為這個系列最重要的元素。
2020年春天,筆者又進步修改了《止語》系列。時隔5年,雖然心形元素沒有改變,但“心”的狀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圖3。歷時5年完成的《止語》系列,見證了筆者自身的成長歷程,同時對于那些購買此系列的收藏者,一定也是共鳴到對“止語”之后“心”狀態(tài)的傳達,或者說這些首飾,正好呼應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某種體驗,從而成為一個成長的陪伴者或是警醒者。
2020秋季,受到黃曉丹老師在她的《詩人十四個》里介紹了陶淵明的一首四言詩《停云》的啟發(fā),筆者尋找相關工藝和材質創(chuàng)作了一朵“凝而不滯”的“停云”——以云的形態(tài)凝佇為中心,以水的意象為輔助,木、銀、珍珠、石榴石、綠松石等多元材料一起碰撞。“停云”系列首飾(圖4)嘗試從材質、形式、佩戴方式等方面盡量去拓展新的可能。嘗試用烏木和紅木作為水的形態(tài),用銀作為各種云的形態(tài)。水是流動的,云是它的一次跨越式轉化,二者在天地間循環(huán)往復,無疑是能量流動最貼切的代言。
作品最終想向受眾傳遞“凝而不滯”的生命體驗,即一種神氣飽滿,意識清明,放松專注的安然,同時又不失鮮活、流動的生命狀態(tài)?!巴T啤痹O計作品中包含了夸張存在感強的款式,也包含了小巧精致的款式,滿足女性可鹽可甜,可颯可暖的風格切換。不是為了去迎合外界對女性的要求,只是提醒女性,無論長相如何、胖瘦如何、年齡如何,只要你擁有更流動的能量,更鮮活的生命,就能駕御更多元的風格。
圖4 停云系列首飾Fig.4 Jewelry series Resting Clouds
以上設計案例,歷時五年,在不間斷的實踐過程中,初步探尋到首飾在日用之中的精神旨歸,希望更多學者討論和升華。在物質極大豐盈的今天,首飾擁有另外一個面向:不再是用來證明身份、炫耀財富的身外之物,而是生活的參與者、成長的見證者;或者說,每個人都會藉由跨越用首飾來證明愛與被愛或是引發(fā)依戀與嫉妒的階段,逐漸把首飾看作與真實自我高度融合的物件。首飾不是用來提醒你有多美,彰顯你多么富有,而是一個喚醒者,提醒你隨時回到覺知,在一個更高的維度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