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雷劍鏢
芙蓉石《蟠桃獻壽》
芙蓉石《戰(zhàn)馬鈕》
水洞高山石《龜壽鈕》
芙蓉石《敬天尊祖鎮(zhèn)》
壽山石是一種質地溫潤、色彩斑斕的珍稀石材,好操刀。壽山石獨產于福州市晉安區(qū)北峰壽山的周邊一帶地區(qū),屬于福州的“特產”,并逐漸演變?yōu)楦V莸牡赜蛭幕?/p>
壽山石雕發(fā)源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歷史。一件完整的壽山石雕作品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構思主題,要有條理地布局,靈活運用雕刻技法,在俏色上也要運用得當。傳統(tǒng)的壽山石雕工藝是由純手工制作完成的,相對于古時候來說,目前的壽山石雕刻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無論是在雕刻前的選題,還是布局構思,抑或是雕刻時的線條處理,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壽山石雕發(fā)展至今已有1500 多年的歷史,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遠在1500 多年前的南朝,福州先人就已經懂得使用刀來雕刻壽山石了。壽山石雕———豬俑,在南朝時被當時的貴族作為隨葬品一同下葬,寓意墓主能夠在另一個世界衣食無憂、富貴榮華。這也間接證明,在南朝時,壽山石雕就已作為一門藝術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后來,壽山石雕逐漸演變?yōu)楠毦唢L格的觀賞藝術品。
在唐朝,壽山石雕被用于雕刻佛像、佛珠、香爐、花瓶等供佛用品,使壽山石雕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具備了欣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宋元時期,壽山石雕主要用于印章篆刻。明清時期壽山石雕的使用范圍更為廣泛,人物、文具、印章、動物、玉鑲嵌等,將壽山石雕推向了更高層面的發(fā)展。
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敝傅氖侵挥薪涍^人為的精心雕琢,玉石才能呈現(xiàn)出它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壽山石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最主要的便是依托于壽山石雕這一工藝表現(xiàn)手法。
壽山石的雕刻工藝主要體現(xiàn)在雕刻技法上。壽山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圓雕、浮雕、薄意雕、陰刻、嵌雕、鏤空雕等,其中,圓雕雕刻技法為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雕刻技法。壽山石雕是以一種靜止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而形成的一定的造型,屬于一種靜態(tài)藝術。
雕刻藝術家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能夠根據各個石材的特點,以其熟練的刀工,將多樣化的題材以及斑斕的色彩充分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將壽山石雕的藝術魅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件成功的壽山石雕刻作品,不僅要使用精細的材料和色澤純粹的純色,而且還要具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雕刻技法是關鍵。
壽山石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在壽山石的使用上要把握得當,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壽山石質地脂潤、色彩斑斕,深受雕刻藝術家的喜愛,而壽山石雕的影響面非常廣,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壽山石雕刻工藝結合了中國畫與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法,取其精華,在追求完美的藝術效果的前提下,提倡自然的表現(xiàn)手法。因此,“相石”是壽山石雕刻的第一步。懂得利用石頭的形狀、顏色,運用適當的雕刻技法進行雕刻,構成自然美與藝術美。
以壽山石雕《百子圖》為例。雕刻家在創(chuàng)作《百子圖》過程當中,十分講究作品的整體布局以及最終呈現(xiàn)出的效果?!栋僮訄D》中人物眾多,每個人物的動作、表情都有所不同,刻畫難度大,石材體積較小,因此采用浮雕的雕刻技法,能夠將人物、景物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也要做到力求單體鮮明,凸顯群體厚重。一件作品不能夠僅靠單體構成一個整體,主要還是要依靠群體序列來體現(xiàn)?!栋僮訄D》巧妙地運用俏色將各個單體營造成百子鬧春的藝術效果。最后,在追求意象時也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百子圖》從雕塑的構圖、風格、形式、節(jié)奏與壽山石的色彩等,從當代人的審美角度出發(fā),運用大量浮雕技法,涵蓋大眾的審美趣味,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
壽山石雕的雕刻題材對于一些喜愛雕刻藝術的人們來說并不陌生,從1000 年前一直沿用至今的雕刻題材主要是山水、花鳥、古獸、仙佛等。如今的雕刻題材較千百年前相比并沒有多大的變動,基本上維持作品原有的風格。人們相信佛像能夠使人逢兇化吉、轉危為安,因此,佛像是雕刻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還有古獸造型,由于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恐懼與敬畏,人們相信瑞獸能夠驅邪避災、保家鎮(zhèn)宅,因此古獸題材的雕刻作品也常出現(xiàn)在市面上。
藝術源自對生活的真實反映,在生活的基礎上加以修飾與提升。生活中很多細小的事物都可以是雕刻的靈感來源,如街上的商販、懷孕的媽媽、慈祥的老人、調皮的孩童等等,都可以作為壽山石雕刻創(chuàng)作的題材,并不單單局限于沿用千年的傳統(tǒng)雕刻題材。
壽山石雕作品在人們生活中并不少見,一些常用的雕刻題材是由千年前沿用至今的。那么,為何歷經千百年,壽山石雕刻題材一直都沒有多大變化呢?原因是現(xiàn)如今傳統(tǒng)美學成熟后形成的審美慣性及雕刻藝術家缺乏自主的藝術追求,導致許多壽山石雕刻藝術家對雕刻題材沒有想法,不知道要從哪里下手、怎么雕刻和怎么才能雕刻好。對于他們來說,前人的經驗也許更有利于雕刻藝術的創(chuàng)作。而市面上流行的也都是這些題材,更加導致了他們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缺失。只一味地模仿,在細節(jié)上有所改動,并不能夠提高一件作品的魅力。因此,要想讓雕刻作品有提升的空間,適當的創(chuàng)新是很有必要且勢在必行的。
時代在發(fā)展,藝術也不應該停止前進的腳步,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夠使雕刻作品趨于完美化。傳統(tǒng)的雕刻題材依然能夠作為創(chuàng)作的素材,但是在內容的構思上可以有所創(chuàng)新。比如說雕刻作品《心齊水自多》,出自葉子賢先生之手,取材于傳統(tǒng)題材“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令人耳熟能詳的典故。但葉子賢先生并沒有秉承傳統(tǒng)的雕刻手法來展現(xiàn)這個作品,一反“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刻畫了三個和尚齊心協(xié)力挑水且都得到水喝的場景。這種題材既新穎又不讓人覺得陌生,能夠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林國華先生是一名雕刻藝術家,在題材創(chuàng)新上做過很多嘗試。他說:“即便是傳統(tǒng)題材,也要刻出新意,賦予作品文化內涵、現(xiàn)代元素……讓作品講故事,讓觀者有思考,回味無窮?!睙o論是街邊的老鞋匠、包子鋪、剃頭攤,還是和藹的母親、可愛的孩童、村里的小村姑,都是林國華先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林國華先生的作品打破了人們對壽山石雕的傳統(tǒng)認知,充分體現(xiàn)了作品“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方式。
眾所周知,壽山石資源歷經千年的開采,面臨著即將枯竭的危機。因此,壽山石的珍稀程度可想而知。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曾經說過:“任何時代的卓越的文學成果,一方面固然是時代的產物,而另一方面則不能不是前代的優(yōu)秀遺產之轉化與發(fā)揚?!闭f的是一個作品可以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傳承,但是得有所創(chuàng)新。壽山石雕也是如此,只有在繼承與發(fā)揚的前提下大膽創(chuàng)新,才不會在這個更新?lián)Q代飛速的時代被淘汰,也不會浪費掉任何一塊珍貴的壽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