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中華鱘
發(fā)現(xiàn)地點:長江流域
大致年代:白堊紀早期至今,起源于距今約1.4億年前
簡介: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屬于魚類中最原始的種群之一
起源于古地中海的長江是眾多生靈的家園,這里不僅是“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的天然繁殖場所,也是胭脂魚、白鱘等眾多珍貴魚類的棲息地。而其中有一種珍貴的物種,它常常往返于大海與長江之中,不僅見證了長江從古地中海起的演變,也目睹了恐龍的興衰,它就是昔日長江“主人”——中華鱘。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的重慶廳有一個如水族箱一樣的藍色展柜,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中華鱘的標本。在旁邊的玻璃器皿中,還展示了中華鱘的受精卵標本及幼鱘,這一組標本記錄了中華鱘由受精卵發(fā)育到幼鱘八個月時的過程。
在這些標本中,最大的一只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邊上擱淺的中華鱘,雖然已經(jīng)有近70年的歷史了,但它的外觀依舊清晰有型。它體呈梭狀,嘴在下方,吻部略微有些上翹,體表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頭部與起支撐作用的部位被大而硬的骨板所覆蓋,該標本長度為3.4米??赡苡腥藭f,除了個子大,中華鱘好像沒什么特別的。其實不然,我們現(xiàn)生的大部分魚類都是硬骨,而中華鱘則是介于軟骨和硬骨之間的魚類,它不僅有“長江的主人”之稱,還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被稱為“水中活化石”,是一種典型的鱘形目魚類。
中華鱘的祖先來自鱘類中最古老的一支——軟骨硬鱗科(Chondrosteindae)。這個類群最早出現(xiàn)于早侏羅紀。其中,我國在遼寧侏羅紀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潘氏北票鱘,與中華鱘關系最為密切。
長江流域在中生代以前相繼進入海盆期、湖盆期的發(fā)展,大陸水系貫通,軟骨硬鱗科的一個分支在某個時刻游進了亞洲的淡水水系,而中華鱘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從那時來的。
每年夏秋之季,成年的中華鱘從東海進入長江口,經(jīng)過一年3000多公里的溯游搏擊,于第二年秋季回到長江交配產(chǎn)卵,之后它們便順江而下返回大海。幼鱘長至15厘米,也會順江而下,游回大海。十年后,逐漸成年的幼鱘就會追隨著先祖的足跡,從大海返回到出生的地方尋根產(chǎn)卵。而這一尋根的習性,它們已經(jīng)延續(xù)了上億年之久。正是由于它們身居海外不忘故鄉(xiāng),所以人們賦予了它們中華鱘的美稱。
作為“長江的主人”,中華鱘怎么也沒有想明白,上億年來祖輩們用生命探索的航線卻因人類的活動受到致命的影響。原本19處天然產(chǎn)卵場僅剩下一處,加上水溫變化、航線縮短,不少中華鱘在洄游過程中性腺無法自然發(fā)育成熟,更無法產(chǎn)卵。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中華鱘的產(chǎn)卵量尚有10000余枚,到2007年只有200多枚。而在2012-2019年,人們連續(xù)7年沒有檢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chǎn)卵的跡象。
潘氏北票鱘
是什么導致中華鱘現(xiàn)在所面臨的狀況呢?毫無疑問,人類的生產(chǎn)與活動是主要原因。
水利工程的建設為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支持,也提高了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水平。但對中華鱘在內(nèi)的長江魚類來說,生存環(huán)境卻遭到了破壞。原本成熟的產(chǎn)卵場面積約600公里,而目前僅剩下葛洲壩4千米間斷形成的唯一穩(wěn)定的產(chǎn)卵場,面積不足從前的1%。
成倍增長的航運量、水下噪聲的震動以及兇猛的螺旋槳,隨時都可能讓中華鱘喪生;因沿途缺少適當?shù)臈⒌?,就算有幸出生的幼鱘想要游到海洋生長也困難重重。
人類的發(fā)展不能以物種的犧牲為代價。我國自1970年以來,便非常重視對中華鱘的救助。面對人類社會的變化,古老的生靈,能來得及做出調整嗎?
1970年,葛洲壩工程建設伊始,人們逐步開展中華鱘的保護并建立保護機制;
1981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1982年,中華鱘被列為葛洲壩救魚唯一對象,并建立中華鱘研究所;
1983年,禁止中華鱘商業(yè)型捕撈;
1984年,每年放流中華鱘,至今超過700萬尾;
1996年,建立葛洲壩下中華鱘保護區(qū);
2009年,禁止科研捕撈親魚;
2002年,建立長江口幼魚保護區(qū),長江季節(jié)性休漁;
2010年,中華鱘被IUCN列為極危物種;
2015年,發(fā)布《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
2020年,1月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發(fā)布《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最后,借用重慶自然博物館動物星球廳的一句警言,呼吁大家行動起來保護這些生命——“世界因多姿多彩的物種而精彩,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是人類走向孤獨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