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德
作者手繪過年圖
春節(jié)佳節(jié)即將來臨,我這七旬之人更是感慨萬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兒時的春節(jié),那時我們祖孫三代和幾戶老街坊住在南鑼鼓巷的一個老四合院中。記得有一次年根將到,天降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清晨我和院里的幾個小伙伴背著書包,剛走到院門外,就看到鄰居一位大哥正忙著堆雪人,這個大雪人坐在那兒還挺神氣,怎么這雪人的眼睛那么喜人,原來是用了兩個燒火的黑煤球,我們幾個小伙伴為大哥哥完成的雪人叫好,圍著雪人高興得跳了起來。除夕晚上,每家都忙著做年夜飯,孩子們在屋門兩旁貼對聯(lián),有的女孩子手巧剪窗花,院里幾戶老街坊互相送來自家做的拿手菜,男孩子爭著去買鞭炮,家里日子再困難也得給孩子買掛小鞭,怎么也得高高興興地過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的人全回來了,小孩子們跟爺爺奶奶身邊轉(zhuǎn),這時老人或多或少地都給壓歲錢。
記得20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定量,肉、雞蛋都要憑票,花生都得到過年時才能見到。為了過春節(jié)每家都早做準備,過節(jié)時能多些肉菜。我母親提前兩個月存下肉票,到年三十前多買點肉,忙著做些炸丸子、米粉肉。這時過年的帶魚票也發(fā)下來了,再炸些帶魚,那時候誰家也沒有冰箱,只好在屋外的窗臺上放在大碗里凍著,等春節(jié)到來時招待親朋,把凍著的菜蒸蒸炒炒就上桌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家家都有了冰箱、電視機、洗衣機,市場供應(yīng)充足,迎接新春佳節(jié),家里人都買件新衣裳,準備的年貨豐富多樣。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晚節(jié)目,老人們給孫輩們的壓歲錢也越給越多。除夕夜全院的人都要 “守歲” ,還要煮了餃子互相送,各家都睡得很晚。這可是老北京人的傳統(tǒng)。從大年初一到初六,是親朋們拜年看望長輩的日子。
我想起了一位老同學,我們是發(fā)小,小學時還在一個班,他大學畢業(yè)分到了西安工作,在那里成了家,每年春節(jié)他都會來京看家里人。節(jié)后的幾天老同學準會到我家里來,一是拜年二是敘舊,哥兒倆吃完中午飯,還要去老胡同里遛彎兒。
這些年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每家的日子都過得紅紅火火。京郊的農(nóng)村也有了大的變化,村民們都辦起了旅游,人們節(jié)假日可以開車來到懷柔、密云、門頭溝很多景點,在這里吃農(nóng)家飯住上兩天。每年的農(nóng)歷二十三,人們稱其為 “小年”,再過幾天就是大年三十了。這日子口大飯店或老字號餐廳都是顧客盈門,每天的包間幾乎全滿,有全家親朋相聚的,老同學、老戰(zhàn)友相約敘舊的,更有老知青們趕來重逢的。使過年的情景又提前了,餐后大家集體合影,留下這美好的一瞬間。
春節(jié)期間的廟會是京城最熱鬧的地方。每年初一至初五這幾天,地壇公園、龍?zhí)逗珗@、和平門的廠甸都辦廟會。這里有文藝節(jié)目的演出,還有眾多的攤位和商品街,有賣空竹和風箏的、吹糖人的,以及平日很少見的一米長的大糖葫蘆,人們爭著買回家,小孩們搶著吃可有意思了。過年期間全家人再去逛廟會,這更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