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王駿 顧文卿 李彥儒 張藝貝 朱佳文 張娓娓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本研究通過調研對上海市海灣三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輔導員、家長進行采訪,通過學生正面反饋和家長老師側面了解兩個角度,了解高校學生對于開展勞動教育態(tài)度現(xiàn)狀。調查問卷針對本次課題,以上海市海灣三校學生為主體采訪對象,通過了解對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參加勞動教育的情況、對于勞動教育的態(tài)度三個方面,進一步分析高校學生對于開展勞動教育態(tài)度現(xiàn)狀。本次學生問卷共收集271份,其中有效問卷271份,本次調查分布平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準確真實,具有研究性。
在調研中的271人,超過九成的受調查者認為志愿者服務屬于勞動教育范疇,說明當代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是在不求回報的基礎上,通過奉獻自己的勞動使得他人或自己得到更多益處的一種教育形式。超過半數(shù)的受調查者認為畢業(yè)實習和掛職鍛煉屬于勞動教育的范疇,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是與自己未來的勞動就業(yè)密切相關的教育形式。此外將近三分之二的受調查者表示打掃家務也是勞動教育的一種,從中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認為體力勞動亦是勞動教育的一種形式。
超過95%的受調查者認為勞動教育開展十分有必要,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勞動教育能夠幫助我們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勞動的美好。但也有5%的受調查者認為開展勞動教育沒有必要,他們有的認為“浪費時間,沒什么勞動必要”“勞動教育沒用”,認為勞動教育在當下的大學生活中是無用的。
在“你認為勞動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能起什么作用?”一問題中,超過五分之四的受調查者認為勞動教育“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意識”,說明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勞動教育對于未來的職業(yè)勞動有很好的意識培養(yǎng)效果,能很好地促進青年形成“多勞多得”的觀點,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對勞動的教育性有正確的認識。更有86%的受調查者表示勞動教育“有助于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勞動中,當代青年正在逐步形成勤儉節(jié)約、踏實肯干的優(yōu)良品德,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教育品德。此外還有83%的受調查者覺得勞動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青年的成長時期,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并通過體驗的方式在日積月累的勞動中不斷成長,并在此過程中更好地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體比例,見表1。
表1 “你認為勞動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能起什么作用?”
可見,廣大學生群體都認可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肯定其可以帶來的積極效果。
在271人中,超過80%的受調查者雖在高校開展過勞動教育活動,而僅有17%的受調查者表示沒有開展過勞動教育。對于表示開展過相關勞動教育的受調查者進一步分析后得知,他們參加勞動教育相關活動的頻率多集中于“一月一次”,而對于表示自己參加勞動教育一周2次以上的受調研者僅有43位占據(jù)調研人數(shù)的19%。對此,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頻率相較預期有所降低,不愿勞動、不想勞動成為多數(shù)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其中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想法也屢見不鮮。
通過詢問受調查者,可以得知受調查者及其身邊的朋友絕大部分認為“積極參與勞動教育,為自己以后參加勞動獲取經(jīng)驗”,與此同時,也有超過三成的受調查者及其身邊的同學僅僅“根據(jù)學校要求參加勞動教育,應付學校所要求的部分指標”,此外還有3%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和身邊的朋友“不愿參與勞動教育,認為勞動教育是形式主義”。[1]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愿意通過勞動教育,豐富自己的勞動技能,提高自己的勞動意識。
當代大學生對于勞動教育普遍都持積極態(tài)度,但是在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大學生更遠參加實踐性勞動,如職業(yè)體驗、掛職鍛煉等教育形式,不愿進行相關的理論性勞動,如勞動講座等。大學生更愿意通過實踐,來獲得直接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勞動水平,為未來就業(yè)奠定基礎。大學生通過實踐性勞動,能從中收獲勞動的樂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而對于理論性的勞動教育,相對于實踐性教育課程而言,其周期較長、見效較慢大學生普遍認為此種形式相對枯燥乏味,與在校學習中的專業(yè)課程并無區(qū)別,因此不愿參與。
當代大學生更愿意參加收益性的勞動教育活動,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勞動收入,而對于公益性勞動教育不愿參與,在調查中,“沒錢不是浪費時間”也曾出現(xiàn)在對于勞動教育的意見之中。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經(jīng)濟情況和學業(yè)壓力的影響,希望通過勞動教育的相關活動,增加自己的兼職渠道,改善自己的經(jīng)濟條件,進而更樂意參與收益性的勞動教育活動。
當代大學生普遍不愿意參加時間跨度較長的連續(xù)型活動,僅僅愿意參加單一的、時間跨度較短的勞動教育。大學生所受的勞動教育通常以學校為主辦單位,隨著自己的升學,勞動教育形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連續(xù)型的勞動教育也被迫中斷。在我們采訪的輔導員中,多數(shù)輔導員也表示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連續(xù)型不夠強,學生體驗感也比較差,學生普遍希望能夠參加長期的勞動項目。
根據(jù)調查和采訪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更愿意參加智力型勞動,而非體力型勞動。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父母都曾經(jīng)在教育孩子時表示體力勞動毫無用處,并在家中不會讓孩子從事相關的體力勞動。絕大多數(shù)家長害怕家務體力型勞動占據(jù)孩子學習時間,害怕孩子體力無法承受家務勞動,或是害怕孩子做不好給自己添麻煩。根據(jù)問卷調查,也不難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調查者更偏向從事智力型勞動,不愿幫家里打掃衛(wèi)生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
當代大學生自我勞動教育意識淡薄,認為勞動教育可有可無,對自己的幫助并不大;也有的大學生認為勞動教育是一種形式教育,僅僅需要走過場。部分大學生認為不勞而獲最光榮;也有的學生認為勞動不是自己現(xiàn)階段應該所做的事情。絕大部分大學生因為自身原因,視勞動為不必要的活動。
現(xiàn)在許多家長都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不愿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等基本的勞動教育活動。對于大部分的“00后”來說,衣食住行都有父母和爺爺奶奶包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家長對于孩子的過分寵愛使得孩子缺乏勞動能力和對于勞動的正確認識。[2]
社會各界應該引導當代青年積極參加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正確勞動觀念,利用傳統(tǒng)傳媒方式,通過電視、廣播等,講述關于勞動教育的相關知識,喚起社會與高校的教育意識;利用微博、抖音等新興傳媒方式,了解身邊人的勞動故事,引起廣大學生的共鳴。通過上述傳媒宣傳,提高社會整體對于勞動教育的關注度,形成正確的勞動思潮,并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可以開展各類勞動實踐工作如掛職鍛煉、愛心暑托班等公益項目,為各階段學生提供勞動教育的平臺,更是學生能就近參加各種豐富的勞動教育,增強勞動教育的豐富度。各類事企業(yè)單位可以為各階段學生提供勞動教育工作職位、工作場地,拓寬學生勞動教育類型,增強勞動教育的趣味性。
大學期間是青年形成勞動觀的重要時期,學校通過開展勞動教育理論性課程,通過開展講座、宣講等方式,講解勞動教育的意義,讓高校學生更好意識到勞動教育能夠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豐富自己的勞動經(jīng)驗;將勞動教育融入至日常思政教育課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以勞動為榮的正確勞動觀,促使自己勞動價值觀更好地與自己未來的勞動體驗相融合。[3]高校的勞動教育以教書育人、培養(yǎng)人才為目的,在大學生即將形成世界觀框架的良好時機,讓大學生體驗到勞動所帶給自己的滿足感、安定感、實現(xiàn)感和幸福感,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熱愛勞動的公民,提升國民的勞動素質,再創(chuàng)國民的勞動奉獻精神。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開展勞動教育的活動方式也多種多樣,高校可以利用新興網(wǎng)絡平臺開展相關勞動教育活動。通過打卡平臺,形成高校勞動打卡圈,在打卡圈中體驗身邊同學勞動的快樂,分享自己勞動的所感所思,增強勞動獲得感。通過線上知識競賽活動,形成良好的勞動教育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更好進步。對于疫情后時代,我們更需要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進行相關勞動教育的開展與實施,更好地豐富勞動教育學習方式,提高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和可實踐性。
總之,針對今后勞動教育,各高校依然重任在肩,需要繼續(xù)不斷探索,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