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鹿 毅/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向強調(diào)廉恥,其中不少優(yōu)秀思想資源,仍然大有裨益于今天的道德建設。
恥,就是羞恥之心。如果說廉能讓人有所不取,那么恥則會讓人有所不為。明代大學者呂坤指出:“五刑不如一恥?!痹賴揽岬男塘P,也不如讓人懂得一個“恥”字。在社會治理中,教育人們懂得廉恥要比使用刑罰更有效。人們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知道了什么叫羞恥,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就能明辨是非,就會有行為底線。這遠比犯法后再處罰更有效??鬃又v:“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比绻麅H僅用政令來治理百姓,以刑罰來整頓他們,百姓雖能免于犯罪,卻不知行為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樂教化來教育他們,百姓便有羞恥之心,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進而自覺地有所不為,自覺地避免犯罪。
中華文明一直高度重視禮、義、廉、恥等道德品質(zhì)。王岐山同志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基因。”我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把“知恥”當作做人的底線和自我修養(yǎng)的起點。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孔子說:“行己有恥?!比酥挥袑ψ约旱难孕杏行邜u之心,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鬃舆€指出:“知恥近乎勇?!敝佬邜u,已經(jīng)接近了勇敢。一個人勇于知恥,便可以反省自責,把恥轉(zhuǎn)化為奮發(fā)向上的動力。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币粋€人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币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感,如果一個人連羞恥都不知道,那真是徹底的無恥了。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于廉恥的理解有三個重點。一是強調(diào)廉恥是做人的基本底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說:“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贝蠓膊涣?,便什么都可以拿;不恥,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這種地步,那么,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二是強調(diào)廉恥文化在社會禮儀教化中的重要性。《淮南子》指出:“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泵癖姏]有廉恥之心,那么就無法治理,不通過禮儀教化,那么民眾的廉恥心就難以建立。三是重視士人、士大夫等社會上層人士的知恥心。清代龔自珍指出:“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币粋€國家的士人都知道羞恥,那么這個國家永遠不會有恥辱;如果連士人也不知道羞恥了,那就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恥辱。
在廉恥文化的感召下,歷史上涌現(xiàn)出無數(shù)仁人志士,嚴義利之辨,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商末周初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到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從東漢太學生和亂政的宦官做堅決斗爭,再到明代東林黨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從民族英雄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再到抗戰(zhàn)中那些抵制日本帝國主義的誘降,拒絕出任偽官的仁人志士,廉恥文化一直是華夏文明世代傳承的核心價值。
被清康熙帝贊譽為“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是古代知恥明辱、清正廉潔大臣的典范。清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奉旨調(diào)任江蘇巡撫。赴任后, 為了杜絕接踵而來的送禮者, 他特地撰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文中寫道: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那些送禮者看見文章寫得這么堅決,不敢自討沒趣,便都悄然離去。這篇檄文也不脛而走,廣為傳誦,被人們譽為清正廉潔的“金繩鐵矩”。
唐太宗李世民賞貪的故事在歷史上傳為美談,它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喚醒人的廉恥之心。李世民即位之初,大臣長孫順德收取了他人行賄的絹匹。長孫順德是唐王朝開國重臣,參與過李淵父子太原起兵,后屢立戰(zhàn)功,在凌煙閣24 功臣中名列第15 位。如此位高權(quán)重的人還貪污受賄,唐太宗得知后憤怒地說道:“長孫順德如果能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我會和他一起共享國庫財寶,他怎么還能不顧自己的氣節(jié)和名譽,干出貪污受賄的事呢?”但奇怪的是,唐太宗并沒有處罰長孫順德,而是當眾賞賜給他幾十匹絲絹。主管刑獄案件審理的大理寺少卿胡演提出不同意見,指出:“長孫順德貪贓枉法,罪狀不可饒恕,怎么還賜給他絹匹?”唐太宗回答道:“如果長孫順德還有良心和人性的話,那么這些絲絹帶來的恥辱要比讓他受刑大得多。如果他接受賞賜后還不感到恥辱,那么就是一個禽獸,殺了也沒什么意義了。”
類似的事情,后來又發(fā)生過一次。貞觀六年,右衛(wèi)將軍陳萬福從寶雞九成宮去京城長安,在驛站違法取得幾擔麥麩。唐太宗知道后,公開賜給陳萬福一袋子麥麩,讓他自己背出宮。堂堂的將軍背著麥麩,在大街上眾目睽睽地背回家,被街上的老百姓指指點點,羞愧難堪可想而知。官員貪污受賄,唐太宗卻有意賞賜,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喚醒官員內(nèi)在的廉恥之心,從而使官員能夠自我約束、自我懲戒。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物質(zh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一些人的羞恥心逐漸淡化,甚至出現(xiàn)了道德滑坡現(xiàn)象。地溝油、假疫苗和毒廢料等在食品、醫(yī)療、環(huán)境、生態(tài)等方面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無不在考問著人性和社會的道德底線,揭示著當今社會廉恥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同時,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些案件揭示的情節(jié)也顯示出廉恥心在個別領(lǐng)導干部身上的缺失。在中紀委的通報中,少數(shù)領(lǐng)導干部貪污受賄、吃拿卡要、私生活糜爛,做人做事無所畏懼、膽大妄為、胡作非為。在一個國家里,官員應該成為國家良知與道德的體現(xiàn)者、踐行者,而不是違背者、踐踏者。
知恥是良知的先導。道德有底線原則,這種原則的最終實現(xiàn),是由知恥心來完成的。為培養(yǎng)人的廉恥心,必須從社會、公民、領(lǐng)導干部等多個層面進行努力。首先,在社會層面,應該重視知恥心的教育?!帮L俗之美,在養(yǎng)民知恥。恥者,治教之大端。”要大力宣傳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在社會樹立知恥明辱的價值導向,樹立典型,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將廉恥教育納入社會思想道德教育中,塑造一批講道德的文明人。其次,在公民層面,要把知恥放在做人的首位。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舍有度。要“行己有恥”,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羞恥心,對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要去做;同時,要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吃到有毒食品,就不要制造有毒食品;自己不希望呼吸污染的空氣,就不要肆意去污染環(huán)境;自己不希望遇到困難時沒人幫助,就要主動幫助他人。再次,要將領(lǐng)導干部廉恥心的培養(yǎng)放到重要位置。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绷異u之心,是領(lǐng)導干部的道德品質(zhì);領(lǐng)導干部有廉恥之心,社會才會有良好的風俗。從政者要從知恥明辱開始,珍惜自己及家人家族的名聲,免得被百姓指責,免得在歷史上留下污點?!傲異u之心,立人之大節(jié)”,領(lǐng)導干部應該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