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橫
磁體到處都是,幾乎所有的機械和電子設備都要使用帶有磁性的配件,所以,磁場早已成為現(xiàn)代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自然界,最容易被磁場吸引的物質(zhì)自然非“鐵”莫屬,然而,任何有點醫(yī)學常識的人也都知道,人體中含有鐵,特別是在血液中。這就引出了一些問題,比如,人體每天都經(jīng)常接觸磁場,那么血液中的鐵會不會被磁場吸走?磁場會不會損害人的健康?甚至,特別強大的磁場會不會給人帶來生命危險?
為了研究這些問題,科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組有趣的實驗,而實驗結果卻有些令人意外。
第一個實驗中,科學家使用添加了紅色素的水和塑料管,將紅水從塑料管的上端注入,下端流出,使紅水流動,來模擬人體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在塑料管旁邊,科學家放置了磁鐵,觀察磁場對模擬“血管”有何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當紅水不含鐵時,磁場不會對其流動產(chǎn)生任何影響;但如果向紅水中加入鐵屑,那么經(jīng)過磁場時,塑料管中的鐵屑會在磁鐵附近聚集起來,形成栓塞,阻塞“血管”。
顯然,如果人體中含有鐵屑,那么磁場就會造成人體的血管堵塞,危及生命。不過幸運的是,我們血液中的鐵并不是鐵屑形式的單質(zhì)鐵,而是血紅蛋白的一部分,后者是血液顯出紅色的原因,負責將氧氣從肺部運輸?shù)饺梭w細胞中,并帶走細胞所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
血紅蛋白中含有多少鐵呢?從結構上講,血紅蛋白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大分子。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血液中水的含量在50%左右,一個水分子只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而血紅蛋白就不同了,它的分子由2952個碳原子、4664個氫原子、832個氧原子、812個氮原子,還有8個硫原子和4個鐵原子組成。
鐵原子只有4個?對??梢姡梭w血液中鐵的含量也不是特別多。一般強度的磁場,血液根本不會對其有所反應。于是,科學家精心設計了第二個實驗。他們用濃濃的豬血代替人血,將其盛放入輕質(zhì)的泡沫塑料容器中,然后讓泡沫塑料容器漂浮在靜止的水面上,再用具有超強磁力的巨型磁鐵去靠近容器。由于泡沫塑料浮在光滑的水面上,沒有摩擦力,所以即使它受到微弱的磁力,也會在水面上漂移。實驗結果會是怎樣的呢?與人們的預期不同,豬血和磁鐵竟然相互排斥。
血液與磁鐵相互排斥,科學家將這種現(xiàn)象稱作“抗磁性反應”。既然人血中含有鐵,那么血液為何會抗磁呢?其實,磁性與原子的結構有密切的關系。
簡單地說,磁性源于電荷的運動,通電的導體(比如螺線管)可以產(chǎn)生磁場就是這個道理。在原子中,電子通過自旋運動,可以產(chǎn)生微觀的磁場,雖然原子核中的質(zhì)子和中子也有自己的磁場,但它們比電子產(chǎn)生的磁場要微弱得多,整體上,一個原子的磁場將由電子的磁場來決定。根據(jù)量子力學,原子中的電子是以“配對”的形式存在,相互配對的電子會有相反的自旋,就會抵消彼此的磁場。只有當原子或晶體結構中有未配對的電子時,才會顯示出凈磁場。所以,科學家通過計算物質(zhì)中未配對的電子數(shù),就可以確定其磁性反應。
以單質(zhì)鐵為例,鐵屑中每個鐵原子的最外層都有4個未配對的電子,這就會使單個鐵原子顯示出較強的磁性。在外部磁場的作用下,單個鐵原子磁場的方向“順從”于外部磁場的方向,所以,鐵原子具有順磁性。
對于血紅蛋白,情況就要復雜得多了。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血紅蛋白中,鐵原子中不成對的電子數(shù)量取決于血紅蛋白的氧化程度。比如,脫氧血紅蛋白(即沒有攜帶氧的血紅蛋白)中的每個鐵原子都有4個未配對的電子,使得脫氧血紅蛋白具有微弱的順磁性;但氧合血紅蛋白(即攜帶了氧氣的血紅蛋白)中的鐵原子沒有未配對電子,使得氧合血紅蛋白具有抗磁性。在動脈血中,氧合血紅蛋白占96%以上,靜脈血中,氧合血紅蛋白占60%到80%??梢姡褐写蠖鄶?shù)血紅蛋白都是抗磁的,而且構成一半成分的水也是抗磁性的。所以,盡管血紅蛋白中含有鐵,血液卻是和磁場相斥的。
無論順磁還是抗磁,磁場對于血液都是有影響的。但不用擔心,因為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磁場都是很微弱的,不足以影響到人體健康。
我們知道,在物理學中,測量磁場強度使用的單位叫做高斯,更大的單位是特斯拉,1特斯拉相當于10000高斯。地球表面的磁場強度只有0.25到6.6高斯,它只能夠影響到鴿子,幫助鴿子找到回家的路。電冰箱使用的磁鐵大約有50高斯,電吉他拾音器大約有100高斯。
普通人有機會接觸的最強大的磁場,就是體檢或醫(yī)療中偶爾用到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核磁共振掃描儀使用超導磁體,可以產(chǎn)生15000到94000高斯的強大磁場。這種量級的磁場可以導致氫原子原子核中唯一的質(zhì)子產(chǎn)生振動,使后者發(fā)出可以被儀器讀取的無線電波。對于普通人來說,核磁共振是安全的,除非你的體內(nèi)有金屬植入物,那才會引起危險——核磁共振成像過程中,任何金屬植入物都會被磁場猛烈地拉扯,對你造成巨大的損害。
如果你吃了大量含鐵的食物,或者某個壞蛋給你注射了一些鐵元素呢?那么鐵會在腸道中被迅速分解,以便被人體吸收,然后變得非常分散,使鐵的含量仍然保持低水平。比如,麥片中的鐵甚至可以保持鐵磁性,但即使它還在你的胃中,也不會被核磁共振儀器的磁場振動起來。所以,如果你攝入或注射了足夠的鐵,與其擔心磁場,你更應該警惕的是金屬中毒。
那么,自然界是否存在一個強大到足以殺死你的磁場?答案是肯定的。但你要去參加星際旅行,才能見識到這種磁場的威力。
在茫茫太空中,當一顆大恒星的質(zhì)量是太陽質(zhì)量的1.5到3倍時,它會經(jīng)歷一場核聚變和引力之間的戰(zhàn)爭,最終,引力將獲勝。在一場被稱為超新星的巨大爆炸后,所有的物質(zhì)會被引力緊緊地束縛在一起,以至于大部分的電子會被拉進質(zhì)子中,并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形成我們稱之為中子星的天體。中子星的質(zhì)量比太陽大,密度更是大得驚人——一茶匙中子星的質(zhì)量將超過10億噸。中子星通常會以每秒數(shù)百轉的速度旋轉,質(zhì)子和電子在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周圍形成電流,產(chǎn)生上萬億高斯的強大磁場。這足以擾亂發(fā)生在你身體中的化學反應和神經(jīng)突觸,并奪走你的生命。
最后,我們再談一個非常有趣的天體——磁星。大約十分之一的中子星有足夠的表面電流和自旋速度,使它有一個高達4萬億高斯的磁場,這樣的中子星就是磁星。離地球最近的一顆磁星被稱為“AXP1E1048-59”,它距離地球大約9000光年。如果你離它足夠近,比如幾百千米——假設你這時還沒有被宇宙射線射死,那么由這顆磁星產(chǎn)生的強大磁場會把你體內(nèi)的電子拉出來,然后破壞細胞內(nèi)的分子鍵,把你的原子一個一個地抽離,你會化成一縷“青煙”,螺旋地飛向這個超大質(zhì)量的磁星,最終成為它的一部分。
所以,在地球上,人類不會被磁場所害,但如果想探索太空,那么除了宇宙射線和真空,人類還需要警惕磁場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