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教師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如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前導學、利用信息技術突出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活力以及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后復習等,從而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1-0014-03
作者簡介:劉雯(1981.8—),女,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榮獲南京市“教學先進個人”稱號。
引 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課堂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教育事業(yè)提供了便利,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本文探討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參考。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價值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促進了教學手段的革新,也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助力。高中數學作為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將高中數學知識融會貫通。
(一)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普遍采取板書和口頭講解的方式向學生教授知識。這種模式對應的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式枯燥,無法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更達不成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1]。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無法進行主動的探究和思考,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嚴重限制,思維逐漸僵化,慢慢失去了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緩慢。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進信息技術,將幾何畫板、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工具引入課堂,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教學方式更加豐富,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豐富教學內容
受應試教育影響,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圍繞教材和高考大綱進行教學,因此多數學生只掌握了數學概念、定義、公式和其使用方法,卻不了解這些知識產生的背景和原理,也不能很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通過引入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多媒體等工具向學生介紹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過程,還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理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激發(fā)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吸收[2]。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有趣的展示,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再對學習數學知識感到畏懼,愿意積極探索數學的奧妙。
二、高中數學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時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課件準備不足
由于教師的經歷不同,他們積累的教學經驗也不盡相同,因此,工作能力也有所差異。對于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而言,教學課件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而一些教學水平較低的教師可能無法獨立完成教學課件的制作,或者制作出的教學課件無法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課件準備工作,讓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讓課件質量的提升帶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信息技術掌握不熟練
由于信息技術是一項新的科技,一些年輕教師可能應用起來較為順手,但對于一些年紀較大或者接觸信息技術不多的教師而言,在數學課堂上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這就導致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受到一定阻礙。此外,部分偏遠地區(qū)的農村學校或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學校還沒有完全覆蓋信息化教室,使教師無法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也影響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前導學
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時,課前導學環(huán)節(jié)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前導學,能夠幫助學生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課前導學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口頭講述相關內容或者發(fā)放閱讀材料,這種方式較為枯燥無趣,很難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無法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課前導學的方法,利用信息技術將枯燥的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視頻,用各種動態(tài)形象串聯(lián)起基礎知識,讓學生對視頻內容產生興趣,從而為即將開始的學習做好準備,從而順利進行新知識的講解。一般情況下,課前導學的教學視頻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構建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明確重點知識,并掌握難點內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其二,教師根據課堂內容設計的練習題,以便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評估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3]。
例如,在教學“集合”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制作思維導圖,將集合的概念、性質、運算方法、實際應用的相關知識進行梳理,羅列出其中的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攻克重點和難點,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教師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題,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在完成導學案的設計后,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將導學內容與學生分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利用導學視頻進行自主學習。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出教學目標
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之一是教師是否達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信息技術進一步突出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先進的模擬功能和動畫演示,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動態(tài)化、具象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知識,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從而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找準學習的目標[4]。
例如,在教學“三角函數”的過程中,教師在講解“正弦曲線”的相關內容時,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學生能夠掌握正弦曲線的繪制方法和基本原理;第二,學生能夠利用“五點法”繪制函數簡圖;第三,學生能夠利用描點法繪制出區(qū)間[0,2π]內函數y=sinx的簡易圖像,并根據正弦曲線的基本性質推理出y=sinx的完整圖像。要實現上述教學目標,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幾何畫板來展示y=sinx的圖像,通過不同x的取值計算y的值并在坐標軸上表現出來,利用幾何畫板的動畫功能將不同的點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正弦曲線圖像,標注出圖像中特殊點的取值,由此使函數圖像的繪制一目了然。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握繪制方法,還加深了對函數圖像的認識,領悟了三角函數的基本特征[5]。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
由于高中數學知識大多較為抽象,不少學生認為其枯燥難懂,因此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很少主動地投入學習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靈活性,用具象化的動畫和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使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易懂。教師可通過視頻、音樂等形式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下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產生數學學習熱情,主動探究知識[6]。
例如,在教學“集合”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水果圖片,提高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變得富有生活氣息。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水果有什么特點?”在這樣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中,學生踴躍地討論、發(fā)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每種水果都不一樣,有明顯的互異性特征;第二,這些水果的排列沒有先后之分,具有無序性的特點;第三,這些水果是確實存在的,具有確定性的特征。通過具體的事物,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由特殊總結出一般規(guī)律,將抽象的“集合”概念更好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集合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要想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抓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幫助學生攻克學習的瓶頸,更熟練地掌握知識的運用方法。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將重難點知識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吸收。教師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將重難點知識具象化,由此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基本的圖形認知。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實時講解動畫展示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實現重難點知識的內化,更好地完成重難點知識教學。
例如,在講解“函數的概念與性質”相關內容時,軸動區(qū)間定(或軸定區(qū)間動)求最值問題是“二次函數”教學的難點。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向學生展示二次函數的求最值過程。通過動畫演示,學生能觀察到二次函數的圖像特征,從而更好地掌握求解方法,進一步了解二次函數的性質。這樣一來,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活力
受應試教育和高考壓力的影響,傳統(tǒng)的高中數學課堂相對沉悶,學生埋頭苦學,并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對此,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工具,如多媒體設備、幾何畫板等,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化,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獲得知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讓學生進行互評,通過思維碰撞找到最優(yōu)的解題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三角函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繪制三角函數圖像,并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學生的繪制過程和最終作品,然后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對作品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將他人繪制的圖像和自己繪制的圖像進行對比,討論三角函數的繪制方法,總結三角函數的圖像特征。這樣一來,學習不再枯燥無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他人的作品,取長補短,彌補自身的不足,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調整教學節(jié)奏,提高教學質量。
(六)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后復習
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樣需要教師注重課后復習,這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還能夠幫助教師評估教學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后復習的有效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學習題庫,根據班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有針對性的習題,由易到難分為不同的組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進行課后復習時,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復習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設計基礎性問題,讓學生掌握基礎概念和公式;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設計應用類問題,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應用方法,形成一定的解題思路;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設計綜合型問題,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解決更加復雜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問題,在完成復習作業(yè)后可以直接在線提交,由系統(tǒng)自動進行批改并給出答案,幫助學生進行自查自糾。教師也可以在系統(tǒng)中了解學生的解題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結 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能夠進一步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教師應該不斷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讓數學課堂不再枯燥無味,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秦亞玲.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0):18-19.
[2]黃水連.芻議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數學教學通訊,2021(27):55-56.
[3]吳鵬.踐行信息技術教學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J].求知導刊,2021(38):49-50.
[4]楊樹林.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J].知識文庫,2021(15):160-162.
[5]郭萬生,孟金玲.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20(35):94-95.
[6]林熒熒.探析信息技術視角下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0(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