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摘? ? 要:詳細介紹了越夏香菜的生長發(fā)育特點、種植越夏香菜的產(chǎn)量效益、越夏香菜的栽培種植技術、種植過程中的防蟲措施和后期采收方法,供參考。
關鍵詞:越夏香菜;種植方法;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1-0048-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36.9? ? ? ?文獻標志碼: B
香菜又名芫荽、胡荽,屬于傘形花科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葉、葉柄、嫩莖可供人們食用,是百姓餐桌上較常見的一種調(diào)味蔬菜,而且香菜在餐飲行業(yè)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不僅如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食的營養(yǎng)品質(zhì)要求也在不斷提升。而香菜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如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胡蘿卜素、蘋果酸鉀、揮發(fā)油及鈣、鐵、磷、鎂等礦物質(zhì)。
1? ?香菜的生長發(fā)育特點
香菜適宜于冷涼氣候,是耐寒性植物,不耐熱,所以在溫度20 ℃以上的環(huán)境會生長得較緩慢;在溫度達到30 ℃環(huán)境下,香菜將無法繼續(xù)生長。香菜的栽培受溫度制約較大,特別是進入夏季,天氣溫度高、降水量大,會給香菜栽培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香菜在夏季栽培較困難,各地區(qū)種植香菜數(shù)量減少,導致其產(chǎn)量降低,最終使得香菜的市場價格大幅度上漲。另外,夏季氣溫經(jīng)常處于高溫狀態(tài),并且會伴隨干旱或者連續(xù)降雨的天氣,這樣的環(huán)境因素對其他蔬菜的正常生長也會造成巨大的威脅,如番茄、黃瓜、茄子等。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會增加果蔬作物的病蟲害發(fā)生概率。由此可見,在夏季選擇種植越夏果蔬難度很大,屬于高風險、高投入、低收益的栽培項目。相比較而言,在夏季選擇種植葉菜類蔬菜,如香菜等,可以實現(xiàn)風險低、投入低、收益高的目標,能夠在夏季科學合理地栽培香菜,在果蔬市場有著巨大的前景[1]。
2? ?栽培香菜的效益
據(jù)統(tǒng)計,早春季節(jié)中,香菜基本上市時間段為4月至5月上旬,秋末季節(jié)中,香菜上市時間段為10月。早春季節(jié)和秋末季節(jié)的香菜產(chǎn)量可以達到1 000 kg/667 m2,而該時間段香菜的價格在2~3元/kg。也就是香菜能賣到約2 000元/667 m2的價格。統(tǒng)計越夏香菜在6—9月的種植情況可以充分看出,香菜的產(chǎn)量為750 kg/667 m2,這與早春季節(jié)和秋末季節(jié)的香菜產(chǎn)量相比下降較多,但是香菜售出的收益還是非常樂觀的。越夏香菜一般栽培28 d左右就可以收獲一批,那么6—9月總收獲產(chǎn)量可以達到 3 000 kg/667 m2(750 kg/667 m2×4),越夏香菜這4個月份的市場零售價格在12~14元/kg,其遠高于早春季節(jié)和秋末季節(jié)的市場零售價格。由此可見,栽培越夏香菜盡管產(chǎn)量低,但依舊有著非??捎^的前景。
3? ?選擇種植越夏香菜的優(yōu)勢
3.1? ?生長期短,收益回報期短
由于夏季的氣溫較高,香菜的生長速度較快。播種進口的大葉類型香菜,從播種栽培到成熟收獲的時間在50~60 d,其產(chǎn)量能穩(wěn)定在750 kg/667 m2左右。假定在6月播種第一批越夏香菜,在7月末或8月初即可收獲并上市銷售。選擇種植越夏香菜,合理地安排時間栽培不同果蔬作物,不僅能充分利用種植土地,提高復種效率,而且能縮短投資收益的期限,盡早上市零售獲得收益。
3.2? ?產(chǎn)生病蟲害的概率較小
香菜本身屬于傘形科蔬菜,自身可以散發(fā)出令許多害蟲討厭的獨特氣味,這非常有利于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另外,香菜擁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在種植后的生長期,越夏香菜基本不需要用藥殺蟲等措施,降低了栽培香菜的難度。
3.3? ?栽培成本較低
栽培果熟作物時,投入成本是很重要的前提。香菜作為小型葉菜類蔬菜,在栽培上不需要過多地施加肥料。和其他果蔬類作物相比,可節(jié)省許多肥料投入。香菜以施加氮肥為主要肥料。氮肥的市場價格相對較低,不需要過多的資金投入[2]。所以選擇栽培香菜,僅僅在施肥的環(huán)節(jié)就降低了許多投入,減少了栽培成本。
4? ?越夏香菜的栽培方法
由于越夏香菜栽培播種正值夏季,常伴有高溫干旱或者多雨降水的天氣,這對于香菜的健康生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栽培越夏香菜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6項栽培要點。
4.1? ?正確選擇香菜品種
正確選擇香菜品種尤為關鍵,香菜按葉片大小分為大葉品種和小葉品種兩類。其中大葉品種的香菜葉片較大、植株較高、產(chǎn)量也較高;而小葉品種的香菜葉片較小、植株較矮、產(chǎn)量較低,味道濃、耐寒性強、適應性強。在夏季栽培越夏香菜,應當選擇具有耐高溫、耐旱易生長特點的品種,如美國大葉香菜和泰國耐熱大葉香菜。
4.2? ?越夏香菜種子的處理
香菜的種子屬于雙懸果,在播種前應當先將種皮去掉,然后把種子置于涼水中浸泡,時間控制在4~5 h最佳,然后將種子放入棉布袋中,放置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下,溫度控制在15 ℃左右。一般在地窖或者瓦罐中進行7 d催芽,當種子露白后,即可用來播種。如果期望盡早出芽,也可以先將種子浸泡在清水中24~30 h,然后將種子放置在潮濕的棉麻布上,在種子上再蓋一層潮濕的棉麻布,溫度控制在20~25 ℃,每天翻動種子兩次,保證種子催芽的環(huán)境有足夠的水分,這樣操作種子在3~4 d后即可露白播種,這種催芽方式不僅出苗齊,而且出苗時間較快。
4.3? ?栽培香菜的土壤要求
栽培香菜對土壤的要求也不容忽視,香菜的根較粗壯,適宜在土地肥沃且疏松的環(huán)境生長。因此栽培香菜要選擇肥沃、保水保肥、通透性強的優(yōu)質(zhì)土壤,并且需要施加適量的農(nóng)家肥,施肥量宜控制在4 000~5 000 kg/667 m2,同時需要高氮型的復合肥料,施肥量為30 kg/667 m2左右,確保肥料均勻適量地施加后,將土壤耙平,制作成面積合適的平畦即可。
4.4? ?香菜的播種方法
香菜播種時,以撒播方式最為常見,播種量控制在3 kg/667 m2左右。播種前需要對提前制作好的播種畦充分澆灌,要澆透,等待水分完全滲入。再將種子摻沙,攪拌均勻后,均勻適量地撒播,最后再蓋上一層細沙,厚度控制在2 cm。完全播種后,再將土壤鎮(zhèn)壓一下。然后覆蓋草苫或稻草,確保適宜的溫度供種子健康生長。播種后7 d左右就可出苗,幼苗大部分長出土壤后,方可去除遮蓋的草苫或稻草。
4.5? ?栽培香菜的日常管理
香菜幼苗生長到4~5 cm時需要進行疏苗處理,并且要及時處理雜草。在香菜步入生長旺期時,需要加強香菜葉的保護工作,具體可以通過以下4點進行管理。
4.5.1? ?保證充足的供水
香菜的生長需要大量水分,越夏香菜正值高溫季節(jié),水分蒸發(fā)的速度較快,所以需要及時澆水,保證充足的水分供給。在溫度達到35 ℃左右時,應當每2 d進行1次充足的澆水。也可以通過香菜的生長狀態(tài)判斷是否需要及時澆水,可通過拔取1株香菜為例,觀察根部是否有土壤附著,如果根部和土壤完全分離,沒有附著的跡象,則表明應當及時澆水了。
4.5.2? ?加強香菜葉片的保護工作
可以噴灑一些保護葉片的肥料,如全營養(yǎng)高鉀型肥料,要保證每5 d噴灑1次,這樣可以有效地補充香菜植株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避免香菜出現(xiàn)煳葉現(xiàn)象,進而幫助香菜的葉片和植株可以健康生長。
4.5.3? ?合理地控制密度
要合理地控制香菜植株之間的密度。間苗時一般要控制株距在3~4 cm為最佳,擴大香菜間距,雖然可以使得香菜植株更粗壯,但間距過大,每株香菜會因為陽光照射過多,從而更容易產(chǎn)生煳葉的現(xiàn)象[3]。
4.5.4? ?及時進行香菜葉面的清理工作
越夏香菜正值夏季,常伴有多雨天氣。降雨后必然會有泥土伴著雨水濺落到香菜的葉面上。此時要及時對香菜進行噴水清洗,確保沖刷掉香菜葉面上的泥土。
4.6? ?病蟲害防治措施
越夏香菜的栽培種植過程中,主要需要注意蚜蟲的侵害,可以選擇10%吡蟲啉800倍液噴霧的方法進行有效防治,做到每7~8 d噴1次,連續(xù)噴藥3~4次。
5? ?越夏香菜的采收方法
香菜的收獲期并不是很嚴格,從播種到采收一般需50 d左右。對于越夏香菜需要盡早采收,因為越夏香菜的生長速度較快,若不及時進行采收,會出現(xiàn)抽薹現(xiàn)象,影響采收香菜的質(zhì)量[4]。可以注意觀察,當越夏香菜的株高在20~25 cm時就可以開始采收。采收的時間普遍在早上。合理安排好采收的時間,可以參考地區(qū)市場需求進行分批次的采收,保證采收的香菜能夠以新鮮的狀態(tài)進入果蔬市場零售,這樣才能保證穩(wěn)定的收益。
6? ?結語
總之,想要在夏季種植出品質(zhì)良好的越夏香菜,不僅需要深入了解栽培越夏香菜的品種、栽培環(huán)境的營造、栽培種植技術的掌握,還需要后期把握合理的除蟲防治措施和恰當?shù)牟墒諘r機。并與當?shù)毓呤袌鲂星橄嘟Y合,將種植越夏香菜達到低投入、高收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 1 ] 李文森.香菜越夏栽培[J].農(nóng)業(yè)知識,1998(4):23-24.
[ 2 ] 袁莉燕.香菜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6(21):27.
[ 3 ] 宋立瑩.秋香菜的栽培技術[J].農(nóng)民致富之友,2017(17):19.
[ 4 ] 張秀云.越夏香菜栽培技術[J].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