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星
近期,有部分省份在新冠疫苗接種單位采集的環(huán)境標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那么,這次在疫苗接種場所周圍排查時“亮紅燈”,是不是說明有病毒死灰復燃?會不會帶來感染呢?為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樣本和疫苗液等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分析,于1月24日發(fā)布了《關于新冠疫苗接種單位環(huán)境標本監(jiān)測相關工作技術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認為陽性原因是疫苗液中的死毒株。
那么問題來了,病毒死了,為啥還能顯陽?怎么能證明它真的死透了?
要證明病毒死透了,得先弄清楚它是怎么死的。
當下進行接種的新冠疫苗是滅活疫苗。顧名思義是把病毒“殺死了”。
殺病毒并不是用宏觀世界里的“刀”和“槍”,而是使用化學辦法,讓病毒的生命活性分子失活。例如,β-丙內(nèi)酯不直接作用于蛋白,卻能跑到病毒里面破壞它的核酸,這就好比給病毒喝了砒霜,“腸穿肚爛”而死。
再例如,甲醛能把病毒核酸中含氨基的核苷酸堿基(如A、G、U)破壞掉,也能破壞病毒的外殼蛋白,這就好比給病毒潑硫酸,“身心俱焚”而死。
滅活不能不夠,如果還有活病毒,會引發(fā)感染;但也不能滅“過火”了,如果滅活把病毒表面的抗原都破壞了,疫苗有效性就差。
滅活像是“在豆腐上斬草除根”,既不能碰碎了豆腐,還得把草根除。
對于是否“死透了”、是否還有效等問題,研究人員在研發(fā)時做了大量的試驗驗證工作,摸索出了最優(yōu)的滅活劑種類以及恰當?shù)臏缁顣r間、溫度、劑量等參數(shù)后才進行生產(chǎn)。
在生產(chǎn)之后、疫苗抵達接種單位之前,還需要經(jīng)過檢驗,合格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驗證病毒確實死透了。
那么,既然滅活疫苗里的病毒死透了,為什么對環(huán)境樣本的核酸檢測還“亮紅燈”?
在疫苗的滅活過程中,病毒死透了,但核酸的“容貌”有可能并未盡毀。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對死去的人進行面部識別,很可能也會匹配成功。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在上述《建議》中表示,不建議對接種單位常規(guī)進行環(huán)境標本采集和核酸檢測。如已經(jīng)開展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陽性,或在疫苗接種場所附近采集的環(huán)境樣本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建議通過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的方式,明確核酸是否為疫苗株。換句話說,就是使用更全面的測序方法來進一步驗證“亮紅燈”是不是真警報。? (摘自《科技日報》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