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愛社 李鳳娟 孫豐剛 張海東 侯海峰 張春菊 王洪賓△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1 口腔醫(yī)學院,2 山東力明科技職業(yè)學院,3 基礎醫(yī)學院,4 公共衛(wèi)生學院,泰安 271000)
本校是教育部、衛(wèi)生部2012年11月26日批準的第一批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項目試點高校,承擔“五年制臨床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試點”項目,2013年開始選拔第一屆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卓越醫(yī)生”教學改革試點班(以下簡稱卓越班)。局部解剖學是卓越班重要的基礎課和必修課,知識點瑣碎、易懂難記。本校卓越班是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局部解剖學,學生醫(yī)學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多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該課程,學習過程缺乏主動性,容易出現(xiàn)厭學情緒。傳統(tǒng)教學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及個性化需求,限制了學生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1]。
整合-混合式教學法是整合教材內容及各種相關教學資源,采用線上學生自主學習+線下師生共同學習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模式不僅指技術手段的混合,也是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融合,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既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2]。教師按照邏輯關系把理論知識分割成數(shù)個知識點、錄制微視頻、配套自測題等內容,提前發(fā)布到網絡教學平臺上。課前、課后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研討、充分互動,使教師完全融入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3]。混合式教學最早由國外的培訓機構提出[4]。2003年,何克抗教授在第7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首次在我國正式倡導Blend-learning的理念[5]。近年,國內許多學者對混合式學習和混合式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與實踐[6]。
雖然混合式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發(fā)展,然而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種在線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提高教學效果,推動混合式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發(fā)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本研究借助智慧樹線上教學平臺+微信平臺,在2018級卓越班局部解剖學理論教學中(實驗課教學另文敘述),引入整合-混合式教學法,通過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理論成績比較及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明確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及不足,分析產生的原因,以期為同行在教學改革中提供參考[7]。
選取2018級卓越班為研究對象,共50人。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25人(男生10人、女生15人),對照組25人(男生11人、女生14人)。實驗組學生被隨機分成5個學習小組,每小組5人,各選出小組長1人。2組學生局部解剖學理論課8周,每周4學時,共計32學時;實驗室開放4周,單周周一到周五18:00-20:00開放,合計40學時。2組學生均為普通高考正式錄取學生,年齡、性別和入學成績均無差異。所使用的教材、教學大綱以及教學時間均一致。
由同一位教師帶教,以避免不同教師授課引起可能的偏倚。實驗組采用整合-混合式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
學生使用手機、平板等,借助智慧樹平臺+微信平臺,課前在線上自主學習教師上傳至平臺的相關內容。
課中師生在教室同步學習、研討、互動,學生提出自學過程中遇到的不懂問題,教師答疑解惑。對個別有爭議的問題集體討論,最終達成共識。
課后學生線上拓展學習發(fā)帖提問或參與專題討論,拓展臨床知識。通過課后練習題、自主測試等資源進行自我檢測和鞏固復習。
1.3.1 建立教學專用微信群 開課前2周,建立由卓越班全體學生+任課教師組成的局部解剖學教學專用微信群。在微信群發(fā)布課程通知,上傳智慧樹-知到平臺(山東聯(lián)盟)使用手冊、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考核方式等內容。
1.3.2 教師上傳線上學習手冊 將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9版《局部解剖學》教材內容合理裁剪、優(yōu)化整合,突出卓越班專業(yè)特色。按照教學大綱分解成若干知識點,采用出鏡講解、手寫講解、實景授課、動畫演示、專題短片、對話式教學、見面課等多種方式錄制5~10 min的微視頻,合計600 min。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選擇有針對性的章節(jié)測試題、發(fā)散性思考題、彈題、期末模擬試卷,制作精美的PPT、動畫等,編制成線上自主學習手冊,電子版提前1周在微信群及智慧樹平臺發(fā)布。并向學生推送單元導學及相關文獻資料。
1.3.3 學生線上自主學習 課前,學生通過下載手機APP,借助局部解剖學-智慧樹平臺及班級微信群,利用碎片化時間,按照學習手冊,通過線上觀看微視頻、完成彈題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對有難度的知識點反復觀看視頻,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快進或跳過。組長組織線上討論,組員提出各自不懂的問題,組長匯總共性問題反饋給任課教師。教師通過答疑、引導學生討論、隨機測驗等有效方式,輔以對學生學習進度的有效監(jiān)控。分析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整優(yōu)化線下教學方案。
1.3.4 師生線下同步學習 師生在課堂同步學習,充分互動交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討疑惑、發(fā)表見解,教師就發(fā)散性思考題引導小組進行深層次討論。每組選1名代表,匯報自主學習及討論成果,其他小組可以隨時提出問題。對個別有爭議的問題全班學生共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教師解析重難點,解答學生們反饋的共性問題,單獨輔導個性化問題。每次課評出1個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給予積分獎勵,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指標。
1.3.5 學生線下拓展學習 課后,教師綜合分析學生課前線上自主學習和課堂師生同步學習的表現(xiàn),單獨加微信輔導個別學習困難學生。在平臺答疑討論區(qū)置頂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學生可隨時隨地發(fā)貼參與討論,拓展臨床知識,遇到師生間有爭議的問題,可請教相關方面權威專家解答。在實驗室開放時間,學生通過觀察標本、做課后練習題、自主測試等資源進行自我檢測和鞏固復習理論知識,完成課后作業(yè)及調查問卷。
按照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緊扣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 9 版《局部解剖學》教材,第1次課由教師介紹本門課程的教學學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重難點等。以教師為主導,根據(jù)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制作課件,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應用 PPT 集體授課,講解知識點,授課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實驗室開放時間,學生自學,鞏固教師課堂講授的知識點。
1.5.1 理論考試 對照組和實驗組均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根據(jù)學生章節(jié)測試、平時作業(yè)、教學過程參與度等方面,由任課教師綜合量化打分,滿分100分。期末成績由期末閉卷考試獲得,試題從解剖教研室自主建設的局部解剖學題庫中隨機抽取,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問答題和病例分析5種題型,滿分100分。嚴格按照參考答案、利用學校統(tǒng)一的暢想易百網上閱卷系統(tǒng)流水閱卷。總成績=平時成績×30% +期末成績×70%,滿分100分。及格分數(shù)線60分,優(yōu)秀分數(shù)線90分。
1.5.2 問卷調查 授課結束,依據(jù)學校制定的授課質量評價指標及學生最關心的問題,自制問卷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匿名調查,評價內容包括: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查閱文獻能力1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贊成、中立、反對三級評判標準。
數(shù)據(jù)整理后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將2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分別進行比較,優(yōu)秀率2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及格率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選題、問答題、病例分析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及總成績,2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單選題、填空題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3)。
表1 2組學生及格率、優(yōu)秀率比較(%)
表2 2組學生期末成績構成比較(±s)
表2 2組學生期末成績構成比較(±s)
**P<0.01 vs 對照組
組別 單選題 多選題 填空題 問答題 病例分析題 期末成績對照組 15.3±1.8 13.5±4.2 8.2±1.5 13.4±3.1 20.1±5.1 70.5±15.4實驗組 15.7±1.5 18.0±4.4** 8.4±1.6 16.7±3.2** 25.5±6.2** 84.3±16.9**
表3 2組學生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總評成績比較(±s)
表3 2組學生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總評成績比較(±s)
**P<0.01 vs 對照組
組別 平時成績 期末成績 總評成績對照組 80.3±12.4 70.5±15.4 73.4±14.5實驗組 91.7±13.5** 84.3±16.9** 86.5±15.9**
理論教學結束,對實驗組學生匿名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5份,回收25份,有效問卷25份,回收率、有效率均為100%。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采用整合-混合式教學法講授局部解剖學的教學效果評價非常積極,絕大多數(shù)學生給予了肯定的答案,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實驗組學生調查問卷結果(%)
在卓越班局部解剖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借助智慧樹平臺+微信平臺,引入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整合教材及相關教學內容,把教學資源數(shù)字化、視頻化、互聯(lián)網化,提前上傳至智慧樹平臺,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作用[8]。教師通過平臺恰到好處地提出與臨床手術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啟發(fā)學生的臨床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9]。課前,學生突破時空限制,進行線上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和完成彈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查閱文獻能力[6]。課中,師生在教室線下同步學習、解析重難點、面對面討論交流和答疑解惑,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10]。課后,在平臺答疑討論區(qū),教師發(fā)帖,學生跟帖,拓展學習臨床知識,完成課后作業(yè),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互動交流[11]。線上以學生為主體,線下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主線,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課堂氣氛更加活躍[12]。學生查閱文獻資料,通過綜合分析、思考研判,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才能夠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去靈活運用,潛移默化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13]。理論考試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優(yōu)秀率、多選題、問答題、病例分析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及總評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整合-混合式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對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比較認可。其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師生互動兩個方面得到全部同學的認可;提高查閱文獻能力認可度最低,分析原因可能與部分學生過度依賴百度等搜索軟件及惰性有關。
3.2.1 樣本量小 本研究借助于智慧樹平臺+微信平臺,在2018級卓越班局部解剖學教學理論教學中,引入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因我校每個年級只有一個卓越班,合計50人。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量較小。如果把其他年級卓越班作為對照組,因每年高考錄取分數(shù)線及卓越班選拔方式不同,沒有可比性。
3.2.2 平臺資源更新不及時 智慧樹-知到平臺(山東聯(lián)盟)是由本校解剖團隊發(fā)起,聯(lián)合濱州醫(yī)學院、濟寧醫(yī)學院解剖團隊自主建設、并上線運行的網絡教學平臺。因牽涉不同學校教師,因各種原因,導致平臺資源更新不夠及時。
3.2.3 個別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 調查問卷表明,個別學生習慣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愿參加整合-混合式教學。線上放著視頻打游戲,線下討論一言不發(fā)。教學資料準備不足,課堂上只負責收集并展現(xiàn)資料,不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3.2.4 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 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除掌握本學科的知識,還要熟悉其他相關學科內容,教師需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英文功底、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及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保證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
3.3.1 增加樣本量 本研究是依托2018級卓越班局部解剖學教學內容申請的中華醫(yī)學會教育分會課題,當時對樣本問題考慮不夠周全。今后研究過程中,考慮依托不同專業(yè)、增加樣本量對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進一步研究,使得研究結果更加科學。
3.3.2 及時更新平臺資源 為保證學生在線學習效果,局部解剖學-智慧樹平臺(山東聯(lián)盟)建設團隊負責人應積極聯(lián)系兄弟院校解剖團隊負責人及平臺技術負責人,制定激勵措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克服困難,及時更新、完善平臺資源,構建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庫[14]。
3.3.3 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學生是該教學模式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這就要求全部學生迅速轉換角色,克服畏難情緒,樹立自信心;課堂積極參與討論發(fā)言、匯報自學成果;課下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提前反復演練,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15]。
3.2.4 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為保證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順利實施,研究團隊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學科專業(yè)知識,還熟悉相關學科知識,提高英文水平。通過參加集體備課、隨堂聽課、外出培訓、教學觀摩、專題學習等形式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16]。
綜上所述,在臨床醫(yī)學卓越班局部解剖學理論教學中采用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成績,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不斷吸收其它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使其日趨完善。